时间:2024-04-24
沈爱荣
摘 要:多层双轨三能力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把实验学生分成五个层次,尊重学生差异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层面的教学任务、采用不同组合的教学方式,达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以电算化会计为主、手工会计为辅的双轨方式进行,培养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所需的会计核算、会计审核、会计分析三种能力。通过比较发现,该模式显著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层;双轨;三能力;会计电算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3-0251-04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会计信息处理的能力,满足会计工作岗位的要求。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很多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以仿真企业的业务资料为基础,通过角色模拟指导学生单独和合作完成具体工作任务。但是在“角色模拟”的实训室里进行会计处理,学生并不能明确地了解承担的角色;教师指导学生查账,主要是告诉学生现有的问题如何解决,而真正要培养的是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所需的会计核算能力、会计审核能力、会计分析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在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难题:教学资料仿真度不够,与会计岗位上的实务操作存在较大的差距;以往的研究都是以班级为单位,按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而现在高职学生差异性较大,没有考虑差异性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效果不佳。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毕业生到工作岗位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动手能力低。由此可见,为了提高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适用性、技能性,可以尝试构建新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构建——多层双轨三能力模式
多层双轨三能力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构想是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专业技能培养模式。这里的“多层”有两个含义,一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多种不同的学习活动,二是指将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任务分为基础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三个层面。“双轨”是指以会计原始资料为基础,以电算化会计为主、手工会计为辅的方式进行处理。“三能力”是指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所需的会计核算能力、会计审核能力、会计分析能力。
(一)“多层双轨”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任务
1.尊重学生差异化,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层
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很多,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学习态度影响个体对行为的选择倾向,学生愿学什么,喜欢何种学习方法,是因人而异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作用,已被许多实验研究所证明。心理学家麦独孤和史密斯(W.Mac Douqai 和 W.smith)早在1919年就提出积极的学习态度对学习速度有促进作用。1952年卡利(Carry)指出,大学生对解决问题不同的态度,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效果。在其他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有积极学习态度的学生,学习效果远胜于学习态度差的学生。学习能力就是指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去独立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学习能力具体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注意力、理解能力等。学习能力强在短时间内能完成较多、难度较大的知识的学习,学习效果好。根据学生群体的特征从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两个维度对其进行科学的分层。建立差异化矩阵A,i表示学习态度和j表示学习能力,2.将教学任务分为三个层面,以双轨模式完成学习内容
将教学任务分为基础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三个层面。基础技能层面主要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专项技能层面主要是掌握具有一定难度的专业技术技能;综合技能层面要求学会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处理的全部操作,掌握实际会计岗位中需要的财务分析技能、会计岗位之间的业务衔接关系和内部控制要求等内容,从而完成从单项技能向综合技能的过渡,达到会计人员上岗的基本素质。学习上述内容时以会计原始资料为基础,以电算化会计处理为主以手工会计处理为辅的双轨方式进行,把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结合起来。具体内容(见表1)。
(二)“三能力”的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
在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中“三能力”体现为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会计审核能力、会计分析能力。
1.培养会计核算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以中小企业会计业务为主线,强化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符合岗位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形式以电算化会计处理为主手工会计处理为辅的双轨方式进行。根据实际情况,前期采取单人全程实验,会计资料相对简单,要求每个学生把经济业务按实际会计工作的要求,独立地操作一遍,最终把凭证、账簿资料装订成册;后期采取分岗实验,会计资料相对复杂,要求每个学生承担一个岗位的实验任务,熟悉自己所在岗位的职责及分管的经济业务范围、内容及操作方法,并注意与各岗位人员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定期轮换岗位,按期完成实验任务。
2.培养会计审核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会计审核能力,给学生提供一个中小企业的业务环境,设计一套形式上基本符合要求,但内容上包含多种错漏的会计资料:纸质资料提供一些要素不全或手续不合要求的原始凭证,如报销单据手续不全、票据未签章、大小写金额不符等业务;电子资料提供引入的账套记账凭证填制错误、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的凭证出纳无法签字、自定义转账凭证的会计分录或公式设置错误、资产负债表不平衡等。从形式上看,这些账证、账表基本符合要求,但是里面包含的问题难易不一、大小不一,能否查出问题以及查出多少问题就要看学生的专业能力了。用这些有问题的资料,引发学生对该类问题的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强化审核和监督的意识,以解决目前模拟实验重核算、轻审核、轻监督的问题。endprint
3.培养会计分析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会计分析能力,选择几家企业作为案例进行评价分析,引入该企业的账套资料,根据企业财务报表对企业基本情况、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等财务指标进行分析评价,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财务会计知识的能力。
(三)多层双轨三能力教学模式构建
该模式根据学生在本课程前一阶段无差异化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初步将学生分为好、良好、中、较差、差五个层次。通常学习效果好的学生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好、学习能力也强,而学习效果差的学生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差、学习能力也弱,中间层次的学生因为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某方偏强或偏弱或两者都居于中游导致学习效果居于同一层次。多层双轨三能力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差异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层面的教学任务、采用不同组合的教学方式,达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具体内容(见表2)。
三、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
(一)实施过程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针对同一教学班学生,课程前1/3的时间采用单一制教学,不考虑学生的差异性,采用无差异化的教学任务,课堂讲解、演示的教学内容主要针对基础技能。每次进行课堂训练,根据学生的听课情况和实验完成的质量初步对学生分层。课程中间1/3的时间课堂讲解、演示的教学内容主要针对专项技能,在课堂训练时,实验的内容是无差异的,该实验既包括基础技能部分又包括专项技能部分。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只有基础技能部分做好掌握之后,才能进入到下一阶段专项技能的训练,否则只能停留在基础技能阶段强化基础技能的学习。课程最后1/3的时间课堂讲解、演示的教学内容主要针对综合技能,在进行课堂训练时,实验的内容仍然是无差异的。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只有实验的基础技能部分、专项技能部分掌握之后,才能进入到综合技能的操作,因此在课程最后1/3的时间里可能有些同学仍然停留在基础技能阶段,而有些同学已经进入综合技能阶段。在整个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针对每一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通过关注、鼓励、表扬、辅导等方式使多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可能有些同学会跨越原有层次,达到更高一层。
(二)实施效果
因为针对同一研究对象采用该模式前后的学习内容有所不同,考核的范围也不同,无法准确地界定学习效果的变动显著与否。考虑到上述原因,我们将总体水平相差不大的两届学生进行对比(2010级按原模式教学,2011级采用该模式),考核的范围、难易程度相仿。通过对2013年开设本课程的会计专业2011级2个班级共85名学生按上述设计进行实验,期末考试题型与2010级类似、难度与2010级相仿,将考试成绩与2010级2个班级共61名学生进行对比后发现有如下特征:
1.学生总体学习效果提高明显,该模式更有助于学生基础技能的增强
从整体情况来看,采用多层双轨三能力模式后,学生总体学习效果提高较为显著。2011级平均分77.53分,比2010级平均分71.09分高出6.44分。具体情况(见表3)。2011级和2010级的考试试卷结构基础技能部分占50%,专项技能部分占30%,综合技能部分占20%,经过对2011级2010级考情分析,2011级在基础技能部分的平均得分比2010级提高3.27分,在综合技能部分的平均得分比2010级只提高0.29分,影响的效果从基础技能、专项技能到综合技能依次递减。这可能与平时教学过程中的要求有关,学生掌握该阶段技能后才能开始下一阶段的学习,这样更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巩固。
2.该模式对于态度能力弱的学生影响更显著
采用该模式后,2011级学习态度弱的学生平均分58.42分,比2010级同类学生高出4.60分。随着学习态度的加强,该模式的教学效果降低。这总体上反映了高职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弱,仍停留在被动学习阶段,学习态度弱的学生需要老师较多的关注。采用该模式后,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平均分提高4.55分,能力强的学生平均提高0.45分。随着学习能力的加强,该模式的教学效果降低。这表明,该教学模式对于自学能力不强,能力层次低的学生作用明显,学习能力弱的学生需要老师更多的辅导。
四、总结
多层双轨三能力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把实验学生分成五个层次,尊重学生差异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层面的教学任务、采用不同组合的教学方式,达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以电算化会计为主、手工会计为辅的双轨方式进行,培养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所需的会计核算、会计审核、会计分析三种能力。通过比较发现该模式显著的提高了学生总体学习效果。不足之处在于,该模式是以日常教学关系中形成的老师对学生认知的基础上的,分类上的偏差,会导致教学方式使用不妥,从而造成教学效果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汤姆林森.多元能力课堂中的差异教学[M].刘颂,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2] 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黄莹.中国国内差异化教学的相关研究[J].文教资料,2010,(4).
[4] 贺军.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J].会计之友,2010,(3).
[5] 王红军.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成功性就业”人才培养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1,(7).
[责任编辑 王玉妹]endprint
3.培养会计分析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会计分析能力,选择几家企业作为案例进行评价分析,引入该企业的账套资料,根据企业财务报表对企业基本情况、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等财务指标进行分析评价,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财务会计知识的能力。
(三)多层双轨三能力教学模式构建
该模式根据学生在本课程前一阶段无差异化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初步将学生分为好、良好、中、较差、差五个层次。通常学习效果好的学生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好、学习能力也强,而学习效果差的学生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差、学习能力也弱,中间层次的学生因为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某方偏强或偏弱或两者都居于中游导致学习效果居于同一层次。多层双轨三能力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差异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层面的教学任务、采用不同组合的教学方式,达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具体内容(见表2)。
三、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
(一)实施过程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针对同一教学班学生,课程前1/3的时间采用单一制教学,不考虑学生的差异性,采用无差异化的教学任务,课堂讲解、演示的教学内容主要针对基础技能。每次进行课堂训练,根据学生的听课情况和实验完成的质量初步对学生分层。课程中间1/3的时间课堂讲解、演示的教学内容主要针对专项技能,在课堂训练时,实验的内容是无差异的,该实验既包括基础技能部分又包括专项技能部分。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只有基础技能部分做好掌握之后,才能进入到下一阶段专项技能的训练,否则只能停留在基础技能阶段强化基础技能的学习。课程最后1/3的时间课堂讲解、演示的教学内容主要针对综合技能,在进行课堂训练时,实验的内容仍然是无差异的。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只有实验的基础技能部分、专项技能部分掌握之后,才能进入到综合技能的操作,因此在课程最后1/3的时间里可能有些同学仍然停留在基础技能阶段,而有些同学已经进入综合技能阶段。在整个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针对每一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通过关注、鼓励、表扬、辅导等方式使多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可能有些同学会跨越原有层次,达到更高一层。
(二)实施效果
因为针对同一研究对象采用该模式前后的学习内容有所不同,考核的范围也不同,无法准确地界定学习效果的变动显著与否。考虑到上述原因,我们将总体水平相差不大的两届学生进行对比(2010级按原模式教学,2011级采用该模式),考核的范围、难易程度相仿。通过对2013年开设本课程的会计专业2011级2个班级共85名学生按上述设计进行实验,期末考试题型与2010级类似、难度与2010级相仿,将考试成绩与2010级2个班级共61名学生进行对比后发现有如下特征:
1.学生总体学习效果提高明显,该模式更有助于学生基础技能的增强
从整体情况来看,采用多层双轨三能力模式后,学生总体学习效果提高较为显著。2011级平均分77.53分,比2010级平均分71.09分高出6.44分。具体情况(见表3)。2011级和2010级的考试试卷结构基础技能部分占50%,专项技能部分占30%,综合技能部分占20%,经过对2011级2010级考情分析,2011级在基础技能部分的平均得分比2010级提高3.27分,在综合技能部分的平均得分比2010级只提高0.29分,影响的效果从基础技能、专项技能到综合技能依次递减。这可能与平时教学过程中的要求有关,学生掌握该阶段技能后才能开始下一阶段的学习,这样更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巩固。
2.该模式对于态度能力弱的学生影响更显著
采用该模式后,2011级学习态度弱的学生平均分58.42分,比2010级同类学生高出4.60分。随着学习态度的加强,该模式的教学效果降低。这总体上反映了高职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弱,仍停留在被动学习阶段,学习态度弱的学生需要老师较多的关注。采用该模式后,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平均分提高4.55分,能力强的学生平均提高0.45分。随着学习能力的加强,该模式的教学效果降低。这表明,该教学模式对于自学能力不强,能力层次低的学生作用明显,学习能力弱的学生需要老师更多的辅导。
四、总结
多层双轨三能力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把实验学生分成五个层次,尊重学生差异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层面的教学任务、采用不同组合的教学方式,达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以电算化会计为主、手工会计为辅的双轨方式进行,培养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所需的会计核算、会计审核、会计分析三种能力。通过比较发现该模式显著的提高了学生总体学习效果。不足之处在于,该模式是以日常教学关系中形成的老师对学生认知的基础上的,分类上的偏差,会导致教学方式使用不妥,从而造成教学效果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汤姆林森.多元能力课堂中的差异教学[M].刘颂,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2] 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黄莹.中国国内差异化教学的相关研究[J].文教资料,2010,(4).
[4] 贺军.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J].会计之友,2010,(3).
[5] 王红军.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成功性就业”人才培养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1,(7).
[责任编辑 王玉妹]endprint
3.培养会计分析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会计分析能力,选择几家企业作为案例进行评价分析,引入该企业的账套资料,根据企业财务报表对企业基本情况、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等财务指标进行分析评价,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财务会计知识的能力。
(三)多层双轨三能力教学模式构建
该模式根据学生在本课程前一阶段无差异化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初步将学生分为好、良好、中、较差、差五个层次。通常学习效果好的学生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好、学习能力也强,而学习效果差的学生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差、学习能力也弱,中间层次的学生因为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某方偏强或偏弱或两者都居于中游导致学习效果居于同一层次。多层双轨三能力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差异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层面的教学任务、采用不同组合的教学方式,达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具体内容(见表2)。
三、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
(一)实施过程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针对同一教学班学生,课程前1/3的时间采用单一制教学,不考虑学生的差异性,采用无差异化的教学任务,课堂讲解、演示的教学内容主要针对基础技能。每次进行课堂训练,根据学生的听课情况和实验完成的质量初步对学生分层。课程中间1/3的时间课堂讲解、演示的教学内容主要针对专项技能,在课堂训练时,实验的内容是无差异的,该实验既包括基础技能部分又包括专项技能部分。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只有基础技能部分做好掌握之后,才能进入到下一阶段专项技能的训练,否则只能停留在基础技能阶段强化基础技能的学习。课程最后1/3的时间课堂讲解、演示的教学内容主要针对综合技能,在进行课堂训练时,实验的内容仍然是无差异的。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只有实验的基础技能部分、专项技能部分掌握之后,才能进入到综合技能的操作,因此在课程最后1/3的时间里可能有些同学仍然停留在基础技能阶段,而有些同学已经进入综合技能阶段。在整个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针对每一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通过关注、鼓励、表扬、辅导等方式使多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可能有些同学会跨越原有层次,达到更高一层。
(二)实施效果
因为针对同一研究对象采用该模式前后的学习内容有所不同,考核的范围也不同,无法准确地界定学习效果的变动显著与否。考虑到上述原因,我们将总体水平相差不大的两届学生进行对比(2010级按原模式教学,2011级采用该模式),考核的范围、难易程度相仿。通过对2013年开设本课程的会计专业2011级2个班级共85名学生按上述设计进行实验,期末考试题型与2010级类似、难度与2010级相仿,将考试成绩与2010级2个班级共61名学生进行对比后发现有如下特征:
1.学生总体学习效果提高明显,该模式更有助于学生基础技能的增强
从整体情况来看,采用多层双轨三能力模式后,学生总体学习效果提高较为显著。2011级平均分77.53分,比2010级平均分71.09分高出6.44分。具体情况(见表3)。2011级和2010级的考试试卷结构基础技能部分占50%,专项技能部分占30%,综合技能部分占20%,经过对2011级2010级考情分析,2011级在基础技能部分的平均得分比2010级提高3.27分,在综合技能部分的平均得分比2010级只提高0.29分,影响的效果从基础技能、专项技能到综合技能依次递减。这可能与平时教学过程中的要求有关,学生掌握该阶段技能后才能开始下一阶段的学习,这样更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巩固。
2.该模式对于态度能力弱的学生影响更显著
采用该模式后,2011级学习态度弱的学生平均分58.42分,比2010级同类学生高出4.60分。随着学习态度的加强,该模式的教学效果降低。这总体上反映了高职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弱,仍停留在被动学习阶段,学习态度弱的学生需要老师较多的关注。采用该模式后,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平均分提高4.55分,能力强的学生平均提高0.45分。随着学习能力的加强,该模式的教学效果降低。这表明,该教学模式对于自学能力不强,能力层次低的学生作用明显,学习能力弱的学生需要老师更多的辅导。
四、总结
多层双轨三能力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把实验学生分成五个层次,尊重学生差异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层面的教学任务、采用不同组合的教学方式,达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以电算化会计为主、手工会计为辅的双轨方式进行,培养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所需的会计核算、会计审核、会计分析三种能力。通过比较发现该模式显著的提高了学生总体学习效果。不足之处在于,该模式是以日常教学关系中形成的老师对学生认知的基础上的,分类上的偏差,会导致教学方式使用不妥,从而造成教学效果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汤姆林森.多元能力课堂中的差异教学[M].刘颂,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2] 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黄莹.中国国内差异化教学的相关研究[J].文教资料,2010,(4).
[4] 贺军.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J].会计之友,2010,(3).
[5] 王红军.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成功性就业”人才培养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1,(7).
[责任编辑 王玉妹]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