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5
张兆熙
所谓同性恋,不过是相对异性恋而言的称呼罢了。
自古而言,天地阴阳调和。男为阳刚,女为阴柔,阴阳结合,方才使得时间在自然的延续下圆满进行。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只有雌性与雄性的结合才能使得生物不断繁衍下去,所以雄性与雌性的结合就成为了自然法则一般存在。
其实我国古代对同性恋的认识很正常,并不是像当今社会如此,对同性恋如此诟病,当时的时代,对同性恋在道德方面并没有给予过分的歧视,但从思想纲常上面却给予了不明确的限制:中国是无宗教国家,传统道教儒家对中国信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儒家典籍从未提出过同性恋等问题,但其一些相关言论也可供我们管窥蠡测。儒家并不支持同性恋行为。历代大儒都认为这是礼中不可改易之大道,礼记也这样说。儒家讲求礼教,及至后来的宋明理学对于天性人性严格的限制,要求人人行为合乎规范,男男交合违背纲常,是为非礼。儒家也讲阴阳,因为阴阳观点由经而来,而易经乃中国各家共尊的典藉。男男交合,就是阳阳交合,所谓独阳不长,死路一条。
那么道家呢?道家也讲阴阳调和,观点大抵与儒家相似。
同性恋这个名词在很多学说中都没有给出准确的定义,大概的意思就是说,对同性产生爱慕心理且有性欲的一类人。
那为什么会对同性恋进行研究而不是异性恋?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在人们的意识步步现代化的过程中,作为人类生存发展必经之路的异性恋成为了主流,而将同性恋列为了与世界文明相对的一列,认为这是一种不健康无道德的存在。对他进行的研究的目的在于让人们正确认识同性恋这一集体,从而理解这一集体。
那导致这种与普通人的传统教育相悖的存在出现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大多数说法可分为生理因素说和心理社会因素说。
支持生理因素的学者大都是以遗传因素、激素水平和大脑结构为根据的。有关遗传因素的实验中,最署名的应当时1993年美国海莫等人进行的染色体实验。异性恋兄弟在X染色体短臂上一段基因的共有率是50%,同性恋兄弟的基因的共有率则高于50%。听上似乎并没有相差许多,但是涉及基因方面的事,若有一个嘌呤不一样,那也可能会让这一整个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对次进一步的研究是以40对同性恋兄弟为对象的DNA分析。表明了至少有一个与同性恋相关的基因是位于染色体的这一区域。而在激素水平这一方面,学术界的争议似乎更大,并没有哪一个实验是可以让人们完全信服的,没有办法证明,激素水平的变化是引起同性恋的原因还是同性恋造成的结果。大脑结构这一方面的学说也是如此。
在支持心理社会因素的学说中,又分为两派,一派是精神分析学说,一派是行为主义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最著名的学者当属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他的观点是同性恋人的心理在某个发展阶段中产生的异样趋向。例如在儿童期3—5岁这个时期,一般情况下会对异性家长产生依恋而对同性家长产生敌意。家长的帮助和引导便会使孩子的成长走向一般方向。假若在这个敏感而又脆弱的阶段,家长的引导不当,就会使儿童的心理受到创伤,从而为儿童今后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如果在日后的生活中受到影响,那么很可能就会选择与一般人不同的性取向。
行为主义学派则将同性恋的成因指向了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某些事件。人在成长阶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成功和失败,春风得意与黯然神伤,一步登天与功亏一篑……一个人在异性恋情中得不到慰藉和激情,甚至在最后受到了伤害。如果此时出现的一个可以带领他走出困境,陪伴他,给他温柔以及激情。那么。不管这个人是不是同性,这段感情都将成为他一辈子铭记的财富。在异性恋情当中受伤害这件事也可能就是让他从一个普通的异性恋变为同性恋的起因,而那个帮助他的人就是这件事情的催化剂,最终改变了他的整个生活。另一方面,生长发育环境、家庭成员性格、早期性经历等等都会使一个人的性向造成偏移。举个例子,青春期作为人生的重要阶段,这个时候初步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尤为重要。性启蒙时,一个人选择的处理方式会对他今后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假如他选择通过同性朋友来解决这件事,那么这对他以后接触到爱情之后的感觉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并不是说与同性一起发生类似性行为,最终的结果就一定是变成同性恋。但是这对他们的潜意识会起到一定的改变。
以上都是他家之言,在我看来,人类的传统教育中,认为传宗接代是人生所必须要经历的阶段。而同性恋因为生理上的原因没有办法进行这项活动。所以,更有甚者以为,为同性恋追求平等的婚姻权利就是与整个人类的后代繁衍在作对。实际并不是,支持同性恋者并不意味着反对异性恋者,追求幸福的权利人人平等,不犯法,不反动,没有伤害自己与他人,这就没有值得诟病的地方。
笔者认为,同性恋的成因是心理社会因素和生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生理因素在大多数人看来是天生的,先天性的,似乎跟心理没有什么关系。然而每一个生理指标都会影响心理的变化,每一次心理活动又会使生理上产生不同,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个人能否成为同性恋,生理因素固然重要,心理社会因素同样重要。一个人有同性恋倾向的生理因素,假设这个人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接触到的社会环境与普通人别无二致,那他最后会不会成为同性恋?一个人家庭关系和睦,祖上三代根正苗红,在受到一定条件下的社会影响后成为了同性恋,那他的体内是否一开始就有同性恋的生理因素潜伏?这些都沒有办法只用一种学说来解释,两种学说的结合才仅仅只能解释一二。因此,还有更多的成因等待发现和研究。
我国国内对此类项目的立项调查实在是太少而隐秘了,所以,很多东西都没有办法得到真正的证实。而在引领公众正确认识同性恋,了解同性恋,理解同性恋的方面来看,我国还任重道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