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葛中亚
摘要:心理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实质,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心理和谐是人的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生存状态,对内协调和对外适应是心理和谐的集中体现。心理和谐主要涉及自我和谐,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以及人与社会和谐四个层面,四个层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心理和谐是一个持续变化的动态过程,是一种相对的理想状态,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本质特征,主观幸福感是心理和谐的重要心理指标。
关键词:和谐;心理和谐;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215-02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提出的一个时代主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要注重人的心理和谐的培养与建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这一论断强调,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指的是社会生活和状态的和谐与安定,也包括社会成员心理的和谐与安定。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们的心理状况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保持人们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是由个体的人所组成的,离开了人的健康和谐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健康和谐。
一、心理和谐的界定
(一)和谐
在辞海中,和谐与协调并称,指配合(或搭配)适当、匀称、协调而不生涩、不别扭。和谐是指存在差别的各组成成分相互协调地联系在一起,处于一种平衡、协调、融洽、统一的状态,是事物在多样的变化中呈现出的内在统一。
(二)心理和谐
人的心理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系统。它由许多错综复杂的心理过程和内容组成,各心理过程和内容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各种心理现象。因此,心理和谐就是指基本心理过程和内容彼此之间,或者各部分与整体之间保持动态的均衡、完整、协调一致的轻松状态,以及认知、情绪情感、意志和行为以及人格的完整协调,同时能够与外界环境进行有效沟通,并表现出较少内部或外部冲突。心理和谐是人的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生存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的生命充满活力,内心体验积极,社会适应良好,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心理和谐的人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坦诚地看待外部世界和自我内心世界,能够愉快地接纳自我,承认现实,欣赏美好的事物,而且能够大度平静地生活和接受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总之,对内协调和对外适应是心理和谐的集中体现。
二、心理和谐的结构体系
(一)自我和谐
自我和谐涉及个体与自我的关系,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自我和谐反映的是构成心理内部的各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统一的关系状态。人的心理本来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个心理要素即认知、情感、意志等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反映客观事物,又直接或间接地被客观事物所刺激。协调和统一常常是人近乎本能的内在心理要求。狭义的自我和谐是指自我意识的和谐。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觉知。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系统。自我意识和谐就是要做到正确的认识自我,产生积极的自我体验,恰当的调控自我,延伸自我并创造自我。自我和谐的人善于平衡心理,是理性乐观的。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优劣势,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能够调节自我,以坚韧不拔、知难而上的态度对待困难,以百折不挠、积极向上的精神对待挫折,以欣喜有度、谦虚谨慎的作风对待荣誉。
(二)人际和谐
人际和谐反映的是个体与他人的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人是社会的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里的人,人的本质只能在人与人的各种交往中得到体现。人际和谐决定着人的本质,决定着社会的质量,决定着社会发展方向。人际和谐的人乐于与人交往,具备良好的交往技巧,悦纳他人,尊重他人;同时也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与所生活的集体融为一体,在与别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同时,也满足自己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社会归属感是一个社会人的心理需求,个体希望得到群体成员的认可与支持。当个体被他人或某一团体所接受时,会增加个体的正性情绪,降低负性情绪。人际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人与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个体对群体产生归属感,使人的心理上产生安全感。
(三)人与自然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就是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人与自然和谐就是亲近自然和关怀自然。人类与自然是矛盾的统一体,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服务,向环境排放废物;二是自然界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及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只有协调在“适度”的范围内,社会才能正常发展。
(四)人与社会和谐
人与社会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这是因为人不但有自然属性,而且有社會属性,既是独立的自我,也是社会的一分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都必须建立在人与社会和谐的基础上。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尤其是党内腐败、贫富悬殊等问题。而能够与社会和谐的人,能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以包容的心态面对新生事物,以积极的姿态紧跟时代步伐;同时,与社会和谐的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形成与该社会文化相适应的人格,自觉遵守该社会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树立和实践正确的荣辱观和是非观,推动社会有序发展。
三、关于心理和谐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心理和谐的四个层面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统一体
心理和谐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系统,四个层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自我和谐是心理和谐的基础,是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志,它的和谐与否会影响到个体与他人、与自然及与社会的关系;反过来,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及人与社会和谐又会促进自我和谐。心理和谐的四个层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的心理和谐要注重四个层面的全面和谐。
(二)心理和谐是一个连续不断、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
心理和谐和其他事物一样,是发展变化的,没有绝对一成不变的和谐,它是一种持续变化的动态过程。人的心理和谐可以从相对的比较和谐变成不和谐,又可以从不和谐变成和谐,因此,心理和谐与否是反映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应认为是永远固定的,人就是在心理和谐不和谐再和谐这样循环往复中成长进步的。当心理和谐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内外部因素的变化,会出现新的不和谐,个体通过自我调节系统,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解决不和谐问题,消除不和谐因素,以达到新的心理和谐。心理和谐还具有时空特点,不同时间和地点,心理和谐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人更多的时间处于和谐与不和谐之间。
(三)心理和谐是一种相对的理想状态心理
和谐是比较而言的,绝对的心理和谐是不存在的,人们都处在较和谐和极不和谐这两端连续线中间的某一点上。一个人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的行为和心理,并不意味着心理不和谐。心理和谐指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状态,而不能只看一时偶然现象。心理和谐还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也因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而存在差异。心理和谐作为一种理想状态,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努力方向和参照标准。
(四)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本质特征,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集中体现和本质属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心理健康是以人的自我关系状态为心理内容,以和谐状态为健康标准的。而传统的心理健康观是现代中国人心理健康观的重要基础。因此,现代中国人心理健康的本质就是自我关系世界的全面积极和谐,它包含了个人自身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及人与意义世界和谐四个方面的内容。这与心理和谐的结构体系是一致的。但心理和谐不等同于心理健康。心理和谐存在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心理要素的相互聯系之中,侧重于要素之间的横向关系;而心理健康则侧重于各要素相互作用所呈现的特性或状态。但是,心理健康促进心理和谐,心理不和谐将影响心理健康。
(五)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性评价,反映了个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心理和谐是人的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生存状态。心理和谐的人有着较高的生活满意度,较多的积极情绪,较少的消极情绪。因此,主观幸福感作为一个综合的心理指标,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体的心理和谐程度。主观幸福指数已逐渐成为评价一个国家国民幸福程度的重要指标。
四、结论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实际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学基础。因此,心理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心理学工作者应该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关注中国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人的心理和谐构建。心理和谐是一个持续变化的动态过程,是一种相对的理想状态,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本质特征,主观幸福感是心理和谐的重要心理指标。因此,建立恰当的参照体系、确立适当的期望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塑造积极的人生观是促进心理和谐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2.
[2]罗素.西方哲学史[M].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3]王登峰,黄希庭.自我和谐与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学解读[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4]余国良.浅释“心理和谐”[J].前线,2007,(3).
[5]陈赵阳.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和谐心理建设探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7,(5).
[责任编辑 王玉妹]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