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时间:2024-04-24

蔡贤军

摘要:科学发展观重要的理论价值在于转变了发展观念,创新了发展理论,发展观念上实现由以经济增长为中心到可持续发展观再到科学发展观的转变,从而也拓宽了发展思路,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重要的实践价值在于破解了中国现阶段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重要发展难题。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理论价值;实践价值

中图分类号:A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2009)33-0203-03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胡锦涛2004年4月24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04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这个科学发展观,总结了二十五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反映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这就说明,科学发展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

一、转变发展观念

社会发展观本身的变化进程总是与实践的进程、与社会本身发展的进程密切联系着的,有一个由浅入深、由单线到多元的过程。发展主题的这种变换和社会发展观的深化,是随着实践而深入的,随着实践提出的主要任务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主要矛盾不同而变化的。

1西方国家社会发展理论演进的简述

西方国家自近代已来在社会和生产发展上走在前列,发展问题也在那里率先呈现出来,向人们提出解决的要求。这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许多经验和教训,为它们发挥后发优势提供了条件。

长期以来,发展就是经济增长的观念和理论占据着主导地位,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人们想方设法提高经济增长速度,把创造物质财富看做国富民强的一切手段。似乎只要经济增长了,一切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社会进步就能自然而然地实现。人们倾向于把经济发展所依赖的自然资源看成是可以任意取用的,把自然环境看成是永不耗竭的,把经济增长中的社会公正和人的生存境界提高看做自发实现的。从而忽略了这也要像经济增长一样,是要通过政府和全社会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不错,经济增长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但是社会进步是一个复杂系统,需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中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社会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及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实践中,传统发展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必然造成资源逐渐枯竭、环境逐渐污染,出现资源短缺、石油枯竭、土壤沙化、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等威胁人类进一步发展和生存的“全球问题”;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表现为人的异化,如贫富差距悬殊、剥削与被剥削、社会地位不平等、金钱拜物教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这表明社会公正、人的全面发展还远未实现。不管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人与人的关系上看,这种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都是带着某种畸形的发展。

对此,富有远见的思想家很早就开始了反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种声音越来越大,终于使这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在人们的意识中逐步让位于可持续发展观和全面发展观。发展主题也从单一经济增长变为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关于发展观的重大变革。马克思是最早批判片面发展而主张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家之一,他说:“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恩格斯也说,我们把自己当做自然界的征服者,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他告诫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6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爱因斯坦把人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看做一个系统,他认为,科学技术、道德、经济、政治和艺术等“都是同一株树上的各个分枝。所有这些都是为着使人类的生活趋于高尚,把他从单纯的生理上的生存境界提高,并且把个人导向自由”,批评片面追求某一个方面的畸形发展,主张全面的发展。20世纪上半期,随着经济进一步增长和中下层人民要求公正的运动不断增多,以及在欧洲、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发生的危害严重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促进了人们对旧发展观的深刻反思,以及树立新发展观、采取新行动的紧迫感。

2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为基础、以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逐步展开为依托的。实践中,我们的发展观念也经历了一个类似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观的变化历程。

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发展上一向重视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共产党一向把人民利益的实现作为奋斗目标。马克思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和畸形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和异化的扬弃,是在更高基础上“对人的本质的真正的占有”,即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表述了共产主义社会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关于社会,他们认为应当是以生产力发展作为基础,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艺术和哲学等等相互联系而全面发展的;某个具体时期某个因素可能显得特别突出,整个社会发展又有趋于协调和平衡的要求,社会发展就是由相对平衡到相对不平衡、再由相对不平衡到相对平衡的不断演进过程中。他们的全面发展思想虽然没能在那个时代有好的实现,但其思想探索是宝贵的。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个重大课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这篇重要著作,提出了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的基本方针,对正确处理中国社会的一些重大关系作出了深刻论述。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篇重要著作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创立了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要求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包括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解决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以解决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矛盾,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以解决全国城乡各阶层以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矛盾等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断然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邓小平强调发展是时代主题、是硬道理;邓小平讲发展,在讲经济和GDP增长时也讲人的平等和社会进步,讲物质文明发展也讲精神文明发展,讲经济增长也讲重视环境,讲先富

也讲共富,讲通过体制改革发展生产力也讲通过先进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他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但在实践中更侧重于前一个方面,他讲的发展目标“温饱”、“小康”也主要是以物质生活和经济水平来衡量的。这是当时的主要任务和社会条件决定的。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们党肩负的新任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江泽民强调可持续发展,认为它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三个代表”的发展观发扬光大了邓小平的发展思想。“三个代表”发展观的价值取向始终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其“本质是执政为民”,“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关心群众疾苦”“要特别关心那些工作和生活上暂时遇到困难的群众,把他们的事情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重点考虑,重点解决。”“三个代表”发展观把代表先进生产力作为一切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且只能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它认为社会发展是全面的,“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发展要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整体推动、相互促进、全面协调发展的目标;人与自然是和谐的,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

二、破解发展难题

为什么党在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初期都没有提出可持续发展、人和社会全面发展乃至科学发展观呢?这是因为每一个时代所面临的问题和主要任务不一样。马克思说:“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发展任务是随着实践的逐步展开而提出来的。建国后直到改革初期,中国社会发展压倒一切的主题是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和生存问题,此外还有国家安全和农业经济向传统工业经济的转变。中国是生产比较落后的国家,不发达的社会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发展生产,创造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使广大人们过上温饱生活,是我们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尽管发展生产的方法不同,有的甚至是不正确的,但自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这个促进经济增长的中心任务基本上没有改变过。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十多亿中国人制造了堪称奇迹的经济增长,它给中国人带来的福利、给中国国力带来的增长,都是毋庸赘言的。要发展经济,是党执政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重要经验,是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手段。但是,长期以经济增长为中心,长期以自然资源消耗和劳动力投入带来的高速增长,也积累了不少经济社会问题,付出了资源环境的沉重代价。

现阶段,社会发展要解决的问题不少。概括地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是针对经济发展速度不快、成绩不大的问题,而是针对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经济社会发展不全面、不协调。进一步发展缺乏可持续性的问题。如:一是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没有转到低投入、高产出的轨道上来,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大。二是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市场经济体制还需要完善;行政人员膨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继续进行,政府职能还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民当家做主的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职能要进一步转变。三是城乡差距拉大,三农问题严重。农民和农业为中国工业化原始积累作出重大贡献和牺牲,现在的经济增长主要地依靠非农产业,农业成了弱势产业;农民收入低,农村教育、医疗条件差,基本上没有社会保障,农民进城就业又存在一些问题,使他们成了最大的弱势群体,城乡收入差距平均3,11倍,是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另外,农村还存在县乡财政困难,向农民收费项目多,有的地方干群关系紧张;土地不足,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等问题。三农问题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最大、最难解决、也最尖锐的问题。四是东部、中部、西部发展存在严重不平衡,在收入和社会面貌上存在不小差距。开放的城市与封闭的农村、发达的东部与落后的西部形成强烈反差;有人形容为“一个国家,四个世界”。五是个人收入差距拉大。收入最高的5%的人,占社会总收入的20%,也是世界上此项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六是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这是粗放型经济增长直接导致的恶果。从世界银行2000年底公布的数据看,中国自然资产损失占GDP的比重是惊人的,20世纪70年代初占GDP的6%~7%,1980年前后达到峰值,高达30%。由于中国技术水平低,生产同样的产值耗能是发达国家数倍,原材料浪费严重。据统计,中国每年有约3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沙化,沙化总面积达260多万平方公里;全国有63%的河段失去饮用水功能;生物多样性减少,大气污染严重,全球十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有六个在中国;资源短缺,尤其是水、石油、土地和森林短缺严重。七是社会保障体系薄弱,社会保障范围小,层次低。以上都是前进中的问题,我们要用发展、改革和创新来解决这些问题。正因为如此,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以及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坚持城乡、区域等“五个统筹”的发展战略,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新的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战略方针。

三、创新发展理论

1拓宽和完善了发展思路

科学发展观以新的视野审视世界各国的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以新的理论概括提炼了我们党半个多世纪对中国发展问题认识的一切重要成果,把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模式融会贯通,并注入了鲜活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理论,从而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系统而明晰的坐标。它转变了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观,代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实现了靠谁发展与为谁发展的统一;努力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的、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发展,代之以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努力谋划人、社会、自然的均衡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科学发展观与各种非科学发展观念的区别,并不在于要不要发展,而是在于怎样发展。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党从第一代、第二代到第三代领导集体,都作过深入的理论思考和总结,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和发展布局等方面作出过一系列理论贡献。科学发展观在发展思路上的鲜明特点,就是强调立足全局、注重统筹兼顾。一是强调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的辩证统一。二是发展布局的“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三是强调发展模式、发展机制的优化和创新。

2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科学发展观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以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和如何科学地评价发展等系统的理论观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补充了极为重要的内容,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也深化了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认识。它还提供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理论基础。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是我们党的一大创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中国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和动力。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继续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具体途径,使之更好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科学发展观由于其蕴涵的人文价值和科学机理,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新的理论方向。

[责任编辑王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