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民歌与民族声乐演唱

时间:2024-04-24

王素萍

摘要:中国歌唱艺术从结构形式到题材内容,从歌词语言到咬字发声以致整体的艺术风格及表现,很大程度都源于民歌和戏曲,它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是人民在生活中最亲密的伴侣,一般具有歌词通俗而富有诗意,曲调短小,用材经济集中,结构精练,旋律清新易于上口,音色风格真有地方色彩等特点,它节奏较为复杂,节拍以复拍子为主,演唱速度多变化,一般都是慢快慢模式。

关键词:民歌;民族声乐;演唱;审美;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J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3-0215-02

民歌是一种口头传承的民间艺术,是在不断的传承接唱中发展、充实与完善的,它的艺术风格也是在这种过程逐渐形成的。人民大众是创作者、演唱者、传播者,又是欣赏者、评议者。任何一首民歌的产生和流传都是无数民间艺术人长期传唱、修整、锤练、塑造的结果,是群体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

在数千年的演唱实践中,民歌又形成了各种风格载体,诸如:号子、山歌、小调等等。由于中国是一个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地理环境不同,语言声调不同,这也使民歌的旋律调式、吐字行腔和韵味情调各有不同,从而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独特的歌唱形式和色彩。

民族声乐是在中国戏曲、曲艺、民歌的基础上创立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声乐艺术。它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民歌、戏曲、说唱,又吸收和借鉴了外来欧洲美声唱法而形成的一种演唱风格与方法,它用于演唱中国的原始民歌、改编民歌、具有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及中国的民族歌剧。

因此,学习民族声乐演唱艺术要以中国传统民歌为基础,在三个方面相互借鉴,即在语言上要达到“字正腔圆”,在演唱上要符合人民大众的审美习惯,在风格上要体现演唱个性的多样化。

一、“字正腔圆”的语言要求

1纯正的咬字吐字。语言是歌唱的基础,唱歌只有通过纯正的吐字咬字与发音,才能创造出内容深刻、丰富而又动人的音乐形象,给人以美好的享受。我们的民族语言与西方语言有很大区别,西方语方的单词大多为多音节组合、汉语言的单词大多一字一音一义,一个字音包含着声母、韵母与复合韵母,而同声母的词又有高低不同的声调,这种字音的声韵、字调的特点,即表现了汉语言自然而丰富的音乐美,又增添了发音对咬字清晰、纯正的难度。长久的歌唱实践,对民族声乐演唱的发音是“字正腔圆”,做到“五音四呼”,即发音部位的喉、舌、齿、牙、唇的部位要正;开、齐、撮、合的口型要准,由清脆明亮的嗓音发出行云流水般的音乐韵律,自然会清纯正、优美动听。

2方言的运用。有许多的原始民歌素材整理改编创作的民族声乐演唱带有浓郁的地方语言色彩和地方特色音调,用方言来演唱能更好地表达其内容和色彩。像用陕西方言演唱《三十里铺》,用浙江方言演唱《拔根芦紫花》,用四川方言演唱《峨眉酒家》等,就别有一番地方情绪和民间韵味,由于我国的汉语普通话与大部分省市地方语言的发音规律基本上相同,因此,各地的特色民歌用普通话来演唱也基本上是能唱出来的。中国是一个民族众多、地域广大的国家,语言丰富多彩,民歌风格各异,因此,我们在演唱中要重复学习掌握歌唱艺术的风格和特征,总结、归纳民族声乐理论的语言和方法,使之达到比较高的科学水准,这也是中国民族声乐意识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声乐艺术的方面,从而丰富和完善了世界声乐艺术的宝库。

二、演唱要符合人民大众的审美

1音色的选择。由于民族语言及民族的审美习惯等原因,造成了中国民族唱法在声音音色上的独特选择,由于咬字与行腔等技法上的使用同欧洲传统唱法不同,中国民族唱法共鸣音道较之美声唱法短且窄一些,音量泛音少而发出的声音较集中、结实、明亮、声音位置靠前,这有利于吐词咬字的清晰准确,民族唱法的声音音色以甜、脆、亮、圆为追求目标,这也是一种文化,一个民族对歌唱音色的选择;也只有这种声音特质才构成民族唱法的风格特色,才符合中国人民的传统喜好和精神情趣。

2润调与韵味。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重大区别在于,中国民族唱法有着创造性的歌唱“润腔”,它也是民族唱法的一个重要的风格特点。所谓“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就是指润腔对歌唱声音旋律的润泽作用。润腔即是表情性的,又具有一定的技巧性、歌唱者依据旋律的音高、音色、力度面进行复化性的演唱,通过运用滑擞、颤、假声等手法润饰,以表达更深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的性格,创造出一种特殊的声音美感,也就是说民族唱法所特有的“韵味”。这种韵味是中国民族唱法特有的审美情趣,无论演唱哪种类型的民族声乐作品,润腔技法都是不可缺少的,离开了它,就失去了中国民族唱法的审美价值,它也是我们区别民族唱法和美声法的重要依据。

3“以情带声”的演唱。“情感”是任何一个民族歌唱艺术都蕴涵的主要内容和表现目的,中国民族唱法的独到之处是不仅仅将情感作为一种内容,而且同时将它纳入歌唱艺术的运用方式中,这就使中国的民族唱法在运声方面有着极为鲜明的个性特点。如《白毛女》中《恨似高山仇似海》、王志信改编后的《兰花花》等歌曲中的哭音处理,都是以情带声在民族唱法技术中的运用,“以情带声”而后达到“声情并茂”,这也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自古以来的审美理想。

三、演唱风格的多样化

1演唱个性的多样化。中国由于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等因素形成了民族歌曲演唱的个性化特色,一般的来讲,南方气候温和,山清水秀,演唱风格秀丽轻巧,清脆甜美;北方四季分明演唱风格高远嘹亮,激昂热烈。少数民族歌曲及一些用少数民族歌曲音调改编的民歌也各具演唱个性与特色。在才旦卓玛、德德玛等少数民族歌唱风格中,还富于他们本民族固有的个性特色。另外,由于受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影响,现代中国民族唱法这一园地也开出了许多奇葩异卉。在众多演唱民歌改编曲和具有民歌风格的创作歌曲的民族唱法歌手中,演唱的风格也日趋个性化,但他们都保持了民族声乐艺术独特的韵味,在歌唱的发声吐字上也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因此,这些个性化发展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了民族唱法学派自身。

2作品题材演唱的多样化。民族声乐演唱的风格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民族声乐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收集的作品、整理的原始民歌;(2)戏曲、说唱音乐改编、创作的民族声乐歌曲、歌剧选段;(3)中国的古典歌曲,“五四”以来的革命传统歌曲;(4)新创作的艺术歌曲。只有了解、熟悉多种演唱风格,才能在演唱实践中不断提高民歌的演唱水平。无论哪类作品都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色和演唱风格,如果把民族唱法只限定于演唱地方民歌或戏曲,说唱段子,那就是把民族风格片面地理解为地方色彩,这对演唱风格、特色的提高不利的。像中国的古典歌曲《阳关三叠》、《苏武放羊》、《满江红》等,“五四”以来的革命传统歌曲《黄河颂》、《铁蹄下的歌女》、《延

安颂》等,以及近年来新创作的歌曲《我爱你,中国》、《祖国,慈祥的母亲》、《长江之歌》等;抒情动听的优秀歌曲长期在人民大众中传唱,这些难道说不是优秀的民族声乐演唱的歌曲?难道说这些群众喜爱的歌曲没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吗?所以,对歌曲的民族和风格不能狭隘地局限于民歌、戏曲、说唱的范畴中,应该在演唱的曲目中和内容上具有多种多样的风格和色彩,可以说多样化的发展和演唱技巧是统一的,只有在不断的、广泛的、多样化的曲目中学习演唱和练习过程中,逐步提高全面的演唱技巧,才能不断地掌握他的演唱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真正的演唱风格,也就是自己独特的,具有较高水准的民族演唱风格。

民族声乐演唱是以歌唱形态存在的音乐艺术,它以人的声音的歌唱作为音乐信息的载体来传递思想、表达情感的,歌唱是民族声乐艺术得以流传,继承和发展的重要存在方式。民族声乐演唱必须借鉴民歌、戏曲、说唱等方面的经验和技巧。民歌无论唱词和曲调,其风格特征都要在演唱中被人所感知,因此,必须用一定的演唱方法去体现,才不会失去它的原生韵味,一切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特点的戏曲、说唱、民歌等总是与其特定的歌唱方法联系在一起的,民族歌曲的演唱也是一样的,一方面必须努力学习和继承发扬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的优秀成果和经验,像学习戏曲演唱、曲艺说唱的吐字行腔和情感表现,也就是学习其技术方法和表现方法,是为了提高和丰富民族唱法的表现方法,并不是让民族声乐演唱戏剧化和说唱化,要看到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不同,所以,该在学习实践的基础上,做到融汇、创造、提高的目的,正确处理民族歌曲的演唱,注重传统民族声乐之间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之间的关系。

总之,民族就是精华的、优秀的、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美妙动人的音乐,音乐使人抒发自己的情感,表现现实生活,反映社会丑恶事态,丰富人类精神生活。通过对民族声乐的了解学习,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使自己的演唱能够正确地表现歌曲的内容和作品的风格,我相信,通过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国民族声乐成果的基础上,为推动中国民歌艺术的纵深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l]江明埠,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

[2]音乐论丛,歌唱与声音训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王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