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理工科院校外语外贸人才培养中的跨文化意识教育研究

时间:2024-04-24

陆 欣 陈桂琴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大融合的今天,经济交流与外贸活动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现实需要。理工科院校长期以来对学生的培养更偏重于理工科知识而忽视了外国文化教育在对外贸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分析了理工科院校外贸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贸人才教育中的重要性和一些具体建议。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理工科院校;外语外贸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3-0235-02

引言

随着中国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格局的形成,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培养复合型、实用型外语人才的重要性。中国的“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要拓展对外交流渠道,实施“走出去”战略。“十一五”期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面腾飞的关键阶段。对外开放在广度与深度上进一步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国际化程度大幅度提高。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把握时代特征,构筑跨世纪发展新优势。新的形势引发中国对“国际化”外语外贸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而教育要服务于社会,高校人才培养要与社会需要接轨。因此,高校要加强外语外贸人才培养。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开设外贸英语类专业,大多数院校都是以理论学习为主,同时注重实际操作水平的培养。但是,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对跨文化知识的缺失。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学校的大环境中理、工科气氛较浓,文科气氛相对较弱的情况下,学生往往注重了英语以及外贸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在国际交往中各种不同文化必然会有相互矛盾、冲撞的情况发生。而我们则只有充分尊重各国文化,理解各国不同的文化传统、历史、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至生活细节等,才能在国际化大舞台上进行成功的外贸往来活动。

一、理工科院校外语外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200余所理工院校设有英语专业,约占全国英语专业点总数1/3。理工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理工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和文化氛围,其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一些问题。

(1)学科建设起步晚,教师教学研究水平参差不齐,学术梯队建设的基础较薄弱。(2)在人文学科的建设方面发展极不平衡,有些学校重视人文学科专业的建设,有些学校的人文学科建设则较薄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提升。(3)理工科院校的决策层在对发展英语专业的认识上仍然存在偏差甚至存在偏见,思想上不够重视,政策、资金、师资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4)大部分理工院校的科研软硬件建设往往向理工科专业倾斜,而涉及语言学、文学、文化等方面资料建设相对薄弱。(5)由于受结构主义语言理论的影响,外语教学聚焦于语言形式的教学上,即强调语音、语法、词汇的操练,忽视了文化能力的培养。

二、跨文化意识教育在外贸英语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语言学家Claire Kramsch指出:“语言是在文化环境也就是交际的内在和外在环境中学到的。”文化决定语言。语言又反映文化。“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不同民族由于地理、自然环境、历史等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文化出现了差异。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故障,给跨文化交流造成了障碍。

著名语言学家Thomas曾这样说过:“语法错误从表层结构上就可以看出:听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听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错误却不会像语法错误那样被看待。如果一个能讲一口流利英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流中的失误会被认为是粗鲁和故意的。”可见,教学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国际交流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文化交际。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语界基本达成了一种共识,即语言教学中必须有文化教学,教语言时必须教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专家和学者们认为,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媒介。换言之,文化中有语言,语言中有文化(胡文仲,1997)。

外贸专业从业人员必须熟悉跨文化交际知识,注意各国文化差异,才能避免在与外国友人的交流中产生不解或误解,使交际失败。但长期以来,中国的外语教学对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未予以足够的重视,使我们的学生在对外交往中出现很多失误。跨文化意识教育在外贸英语人才培养中有重要作用。

三、在外贸人才培养中加强文化教育

(1)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应首先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文化素质的提高。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根本上是一种素质训练,而非技能训练;是潜能全面发展意义上的education,不是train-ing。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做语言技能的训练者(trainer),而要成为培养文化素质的教育者(educator)。外语教师既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又要有深厚的中外文化的修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要做语言的解惑者,更要成为文化之旅的引路人。这样才能成为学生治学的楷模,才能不被急功好利的应试教学迷失自己的判断力。(2)培养学生双重的文化理解能力,正确评价中外文化差异。仅仅了解和熟悉浅表层次的字词句文化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理解造成文化差异的深层次内容——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这样才能增强文化差异的意识和敏感性。中西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构建了不同言语行为模式和交际风格。只有理解了文化差异的存在,才能用开放和宽容的心态对待异国文化。(3)培养外语外贸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注重双向交流。跨文化交际并不要人们放弃自己的文化背景,去遵守对方的文化规则或根据目的语进行交际,这是对跨文化交际的误解。跨文化交际实际上要求交际者具有较好的本民族和异族文化的背景知识,具有双重文化或多重文化的理解能力。文化能力的习得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通过外语可以了解异国文化,在接受和了解异国文化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体会和理解母语文化:同样,熟悉母语文化有助于目的语文化的理解,促进文化能力的正迁移。中国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旅游、学习、工作和生活,我们学习外语的目的不再只是学习外国文化,而是为了文化的双向交流。我们既要吸纳外国文化的精华,又要弘扬本民族的文化和科技成果。所以,我们不能单向地介绍西方文化,还应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增加母语文化的内容和它们相应的外语表达方式,鼓励学生参加跨文化实践活动。(4)精选教材,注意其文化教学功用。教材的选择和课程的设置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多层次、多渠道,以文化为纲,遵循交际价值的原则,考虑语言的结构、意义、功能、文化等因素,精选在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风俗习惯等方面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符合时代特点的教材。利用教材中所含有的丰富信息,系统地传授文化背景知识,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5)教学手段与方式的多样化。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缺少语言环境,教师应该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语言学习交流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进行一些“角色扮演”、“创设真实或半真实的情景”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外语的交际氛围。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够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在课堂上还可列举一些不同文化背景的小典故、趣闻用来调节气氛,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把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介绍给学生,把语言形式放到社会语用功能的背景下进行教学。多媒体网络教学给外贸英语课堂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为我们提供丰富的文化学习资源、虚拟的商务活动社区,有助于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6)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7)充分发挥外籍教师的作用。(8)根据理工科类学生的实际情况,应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教学办法,以尽可能提高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实际效果。(9)在教学过程的各个层面导入文化教学。(10)面向未来,适应语言本身的不断发展变化,同时在实践中加深对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研究并注重对实际方法的总结和升华,逐步形成对实际教学有切实指导意义的前瞻性的理论体系和方法。

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大融合的今天,经济交流与外贸活动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现实需要。未来国家之间竞争的某些关键方面,可能在各自的大学之间展开。社会进步需要的是真正能改造现实世界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因此,理工科院校应重视“国际化”外语外贸人才培养,同时加强外贸专业人才的跨文化意识教育。

[责任编辑陈凤雪]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