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王一军
摘要:在全球资源共享、资讯发达的全球化语境下,本土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产生碰撞与融合。为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学生需要具备跨文化知识。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在全球化背景下需要重新构建。课题试图将多元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构建;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尊重、宽容的精神气质,以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全球化;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3-0241-03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本土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产生碰撞与融合,为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学生需要具备多元文化知识。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在全球化背景下需要重新构建。课题试图将多元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构建,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尊重、宽容的精神气质,以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一、长三角区域经济特征与全球化背景与多元文化语境融合
“全球化(globallzation)”导致全球资源共享,实现资讯同步化,时空上的距离不再是一种阻隔人们交际的障碍,地球成为人类栖居的共同村落——人类有史以来开始进入比邻而居的新时代。一方面,全球化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提升生活品质;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存在差异,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对抗时有发生。为满足不同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实现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共存,大学生需要具备对多元文化的认识。
对多元文化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的认知,是当今以外贸为特征的长三角区域经济圈中的高校毕业生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所必须具有的十分重要的文化基础。
长三角区域经济圈的一大特点就是对外贸易十分繁荣。闻名全球的义乌小商品,绍兴柯桥纺织品,温州的制鞋、打火机、电气设备制造、宁波的制衣业,杭州的丝绸、轻纺,上海、无锡、苏州等地的汽车、电子、轻工、化工制造业,无一不是立足国内、面向全球。而从目前我校和长三角区域经济圈中的其他兄弟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岗位看,很多学生在外向型企业和公司中任职。这些企业的产品可能销往全世界,他们的合作伙伴或客户可能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文化背景不同,这必然产生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碰撞与融合的问题,因而需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企业员工。全球化的语境迫使企业对员工提出新的要求: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多元文化的知识,尊重、宽容的精神气质。能驾轻就熟地从事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交际。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提出《全球化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构建》这一课题。在对长三角洲区域经济圈经济特点及高校毕业生就业所在用人单位反馈意见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研究、探讨和论证。我们通过重新构建大学语文的课程体系,从教材选文到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同感进行探索、研究,以满足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对大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学生通过新课程体系下的大学语文的学习,培养国际视野,积累多元文化的知识,既懂得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丰硕成果,又具备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具有更强的职业竞争力。一方面,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中国文化对世界正产生深刻的影响。传统文化要继承、创新。另一方面,全球化进程激发了文化的差异性与多元性,区域性文化特征日益凸显。人们应以宽容之心观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各国文化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到达不同文化的沟通、融合的目的。
二、培养大学生战略眼光、未来意识、国际视野——大学语文教学新目标
着手基于全球化语境下的、以多元文化为选文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是我们对于这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的最初设想,也是根据本区域的经济特点来着眼并提出这一课题的。
众所周知,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之一,它位于长江人海口,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良好,科技和文化教育事业发达,是中国对外贸易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近年来,“长三角”地区进出口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贸易结构有所改善,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但在对外贸易高速增长的同时,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大幅提高。以金融风暴发生前为例,“长三角”两省一市进出口额达5216.7亿美元,占当年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6.7%。其中,出口额为2905亿美元,占当年全。国出口总额的38.1%。随着“长三角”地区进出口的高速增长,该地区的外贸依存度大幅提高。“长三角”地区已成为“中国制造”最具代表性和竞争力的地区。
毋庸置疑,高职教育必须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长三角经济圈内的外向型生产型企业目前已经开始遭遇外销瓶颈的制约,2007年秋冬爆发的欧美等国的金融危机逐渐演化为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这使得本区域企业的产品传统市场在全球性经济危机的阴影下严重缩减。而且,由于长三角区域经济圈内的外销产品,在全球产业价值链(GVC)中居于毫无优势的仅有微利的中间制造段,产业经济体中既受上游原材料供应与产品研发设计的制约,又深受下游销售商的价格压制。长三角区域内大部分的纺织、服装、鞋帽、五金、电气设备等产业与欧美同类型企业的竞争多于合作,造成这些产业很容易受到国际反倾销调查以及其他贸易壁垒的设限,甚至成为酬美国家调控与我国政治经济利益的口实。
如何避免遭遇更多的类似于温州打火机制造业在欧盟遭遇的CR法则制约?这便是我们高职院校人文学科在教材编撰及人才培养方面应该深长思之的一个课题。作为一个产品的研发及生产厂商,在试图将产品推人一个新兴市场前,就必须在产品研发设计阶段即深入考察其拟人市场区域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法律制度,如果一个产品与其消费者的文化和习俗融为一体,那么,这种产品遭遇抵制的可能性将会降低。比方,针对属于伊斯兰文化区域的出口产品或针对南非等黑色人种较集中的国家和地区的产品,在包装设计等方面就必须充分考察其宗教与文化习俗方面的诸多因素。
而考察一个地区的风俗习惯及其历史文化,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则必须通过大学语文这一公共学科的学习来掌握其最基本的理论与技巧。基于这一目的,我们在这部教材的跨文化交际与国际视野的文选编排上予以充分的关注和考量。因此,全球化进程迫使大学语文课程体系面临重新构建的挑战。培养大学生战略眼光、未来意识、国际视野成为必然要求,打破学科界限,建立学科的共通共融关系,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和知识面,成为大学语文新的教学目标。
三、重视文化的多元性与差异性:教材选入部分多元文化经典文本
为适应全球化进程,服务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作为一家地处浙江内陆腹地——丽水的高职院校,我们的毕业生的求职就业方向总体而言主要集中在本土及江浙沿海经济较发达区域,因此,为了让我们的毕业生们未来的求职谋生竞争中具有一定优势,能够在目前就业市场竞争愈
来愈激烈、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的大环境中脱颖而出,在这部教材的构想其编撰大纲时,便确定要加入全球化与多元文化的因素,在竞选教材选文时,则增加了“多元文化”这一元素,把改造大学语文教材结构及选文作为一个切入点,将描述不同文化语境的优秀阅读文本选编入教材中,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和教学,达到理解和认识多元文化的目的,培养学生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不同语言生活等的观察力和识别力。
例如,在新编大学语文教材中,我们选人了彼得·法布尔的《如何谈论世界》。这篇文章选自法布尔的代表作《语汇的功能:人们交谈之际会发生什么》(1974年版)。在这篇文章里,法尔布阐释了人们是如何通过将围绕我们的信息海洋进行分类,从而使信息简化后而变得有次序的信息表达的原理和方式。文章还解释了不同的文化对于同类事务具有不同的编类方式。法布尔的这篇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和地域文化的特点为出发点,通过对不同文化语境中几个生动例子的分析,深入讨论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我们根据这篇课文安排了一些书面练习和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对于地域和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经济互补性的认知力和悟性。又如,我们在文选中选人了罗宾·拉克夫的《言如其人》这篇探讨了男女两性的语言差别的文章,对这种性别差异的认知,可以让高职院校学生学会对外部世界事物区别并寻找其差异性。
至于所选弗洛依德的心理分学著名论文《<俄狄浦斯王)与哈姆雷特>》,节选自弗洛德的《释梦》的中译本。这篇文章里,作者创造性提出了人类心理中独有的俄狄浦斯情结。根据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意为恋母妒父心理)的理论,比较系统地、明确地分析了古典文学作品中人物心理及其发展过程。虽然这是一篇关于审美评价方面的专门论述.但这篇文章除了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外,其中西方心理分析学家对于历史戏剧人物的心理分析技巧,可以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某些知人善任方面的借鉴。这种“知人”即了解他人、认识他人的技巧和能力的培养,也就是古人所谓的人伦识鉴,对于一名即将踏入社会的年轻大学生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通过心理分析来识别他人心理,也与儒家所主张的“仁义礼智信”中的“智”即知人的说法也具有某种同一性。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必须了解多元文化,从其他民族和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取养分,也是与“西学为用”原则一致相通的。
教材还选入了《送礼的艺术》,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安东尼·布兰特声称人类有一种彼此之间自由给予的慷慨的欲望。但是在现实生活之中,则表现为大多数人在心理上都无法做到在施与之际不奢求回报,收礼之后却不愿欠人情债的心理特征。在国际贸易等跨区域跨文化的交流实际中,这一原则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例如,中国作为一个能源进口大国,在过去十余年中,中石化、中石油及中海油的企业曾在富油的国家伊朗、伊拉克等运作多年,但我国企业在该区域的大型油田开采参与权的收获却相对有限。然而,自中国政府对该地区施予了大量的人道救援后,这一局面便迅速改观。例如,前不久伊朗政府和议会曾经派出代表团来中国,主动邀请中国国内的石油企业前往伊朗投资,合作开采伊朗境内的几个大型油田,并且这些大型项目在细节谈判和实际运作中都表现出良好的合作精神。因为,礼尚往来、投桃报李的思想与传统伊斯兰经典《古兰经》的教义是并行不悖的。
简而言之,我们在编写这部教材的多元文化文选时,特别注重了文化的多元性与差异性,并试图通过不同经典文本的阅读,来培养起高职院校学生对于文化多元性的基本认识。大学语文是人文素质课程之一,引导学生感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生情怀与价值取向,通过多元文化文本的阅读,培养宽宏大度、乐观自信的品质,尊重、包容的内在气质,能驾轻就熟地从事多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商贸活动。
我们在设计这部教材的阅读部分时,会建议教师使用多种文化读物的阅读方式。我们同时也引介多种文本阅读与解析方式,我们既重视传统的知人论世和文化背景的文本解析模式,也适当引介西方文本阅读与解析主流的细读法及结构主义等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四、对高职院校传统大学语文教材的改造: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来设计课程
国内外对于全球化的研究有一定的积累,也有众多学者对多元文化在全球化进程的认同、融合作过探讨。但是,从全球化背景、多元文化的视角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构建进行研究,在国内尚属空白。所以本课题具有很强的独创性、前瞻性。其最大的特点,便是在教材编辑中,我们着重考虑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与就业后工作实际学生所需要的背景知识的支持,即外向型企业员工对多元文化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目前,国内面世的大学语文教材虽然种类繁多,但还没有哪一部教材明确将“多元文化”的概念引入教材编写体系之中。更没有学者从全球化背景、国际视野这个角度对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构建进行深入研究。
就国外情况而言,由于用中文编著的《大学语文》教材受到教材使用群体母语的制约,至今尚无将培养学生多元文化认知能力,融入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中文版《大学语文》教材面世。因此,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创新性。
全球化进程迫使大学语文课程体系面临重新构建的挑战。培养大学生战略眼光、未来意识、国际视野成为必然要求,打破学科界限,建立学科的共通共融关系,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和知识面,成为了我们这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编辑和教学的任务和目标。
一方面,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中国文化对世界正产生深刻的影响。传统文化要继承、创新。另一方面,全球化进程激发了文化的差异性与多元性,区域性文化特征日益凸显。人们应以宽容之心观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各国文化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到达不同文化的沟通、融合的目的。
[责任编辑陈凤雪]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