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川东某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时间:2024-04-24

郑 芳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通过对川东某高校12个教学系共计3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川东某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了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建议:转变思想,加强领导,解决公共体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营造健康的体育文化氛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合理的师资结构;加快教学改革,探索俱乐部和社团制体育课新形式;合理安排公共体育课程,提高理论教学课时,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场地设施利用率。多渠道开拓社会资源;紧扣时尚和休闲体育,激发学生主动锻炼的兴趣。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3-0251-02

前言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于身体活动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它担负着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促使学生努力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道德意志品质和审美能力等重要职能。鉴于此,笔者抽取川东某高校12个教学系共计3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希望通过调查能准确把握该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为更好地开展公共体育教学、培养合格的高水平人才服务;合理安排公共体育课程,提高理论教学课时,保证教学质量。

一、该校公共体育课程现状

(一)公共体育教学的基本情况

1学生总数。该校2006年升格为本科院校,现有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8000多人,教学任务翻了一番,而承担教学任务的体育系教师数量没有增加,师生比例高达1:267。高校扩招,激化了教学中许多矛盾,尤其是运动场地设施的匮乏。这给课程安排、教师授课带来巨大压力,也一定程度地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2场地设施。该校共有新老两个校区。老区共有室内篮球场1块、室外水泥篮球场4块、水泥乒乓球台11块、灰渣跑道200米。新区建有400米标准塑胶田径场1块、泥地足球场1块、室内篮球场2块、室外水泥篮球场4块、水泥乒乓球台23块、泥地羽毛球场5块、泥地排球场5块,没有体操房、健美操房、武术训练房和游泳池等专门场地。全校运动场地总面积约22580平方米,人均拥有面积仅为2,83平方米。

由于近几年投资新区建设,资金缺口极大,造成该校运动场地设施无法与学生人数配套,资金投入跟不上学生人数的增长,更无法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且体育维持经费投入与国家的要求相差甚远。上述情况直接导致场地设施和课程安排上捉襟见肘:一块田径场有七八个班同时上课,教学内容却各不相同,且每班人数大多在40人以上;四块篮球场也有五六个班同时上课,每班几乎只能安排一个篮球架;健美操、武术等课程没有专门场地,只能到处打游击,在校园空地或阴凉处授课。这样的教学环境显然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3课程安排。场地设施和学生人数的双重限制使得该校在课程安排和教学时间选择上困难重重。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一般课程较多,公共体育课程往往只能安排在上午四五节课(10:30—12:00)和下午六七节(15:00~16:30)。但该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夏季最高气温平均达摄氏35度以上,地面温度甚至超过40摄氏度。高温曝晒不仅无法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质量无法保证,还严重影响学生身体健康,与教学目的背道而驰。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

校目前采用“1+1”的学分制教学模式,即一年级为普通体育课,二年级为选项课。一年级教学内容上主要安排篮球、排球、太极拳、田径等传统项目。选项课则在原有的项目上增加武术、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同时该校还在全院公共选修课上安排跆拳道、户外运动、健美操、体育舞蹈和电子竞技等有关体育的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体现出体育课程内容变革的时尚性、娱乐性和休闲性。

然而公共体育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不受重视,处于边缘地位。虽已经实行学分制,但由于学生人数、场地设施、经费的局限性,自主选课、自主选老师、自主选时间做得不够充分,某些环节也是力所不及。体育教师对传统模式教学已“轻车熟路”,再加上学校没有什么鼓励措施,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公共体育教学的后续发展。

(三)教学效果

1实现《纲要》关于公共体育教学目标情况。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和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高校体育教学必须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以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为目标。调查表明,该校学生认为参加公共体育课程的学习,基本实现了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教学目标。这充分肯定了该校公共体育教学工作,但应当注意的是仍有近两成学生认为未完全实现上述目标。

2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体育技能掌握情况。调查表明:近三成学生,尤其是女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吸引力,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30%的学生认为老师只是偶尔讲解健康知识和运动知识,仅重讲授运动技能。该校虽有自编教材《高校体育健康教程》,但仅在二年级下学期安排理论讲授时间,并进行开卷考试,忽视了理论传授的重要作用。以上事实说明该校公共体育课程还处于“重实践教学,轻理论传授”的传统模式阶段。

二、对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1转变思想,加强领导,解决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高校公共体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教育者、尤其是学校领导要把体育健康课程提升到学生“未来需要”这一层面上,教育学生树立现代健康观念,将体育与卫生保健相结合,促使学校体育与社会、家庭“一体化”,最终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要重视公共体育课程,牢固树立“健康第一”和“素质教育”的正确观念,切实保障有关公共体育教学与比赛的经费支出,提高体育教师待遇,积极筹措资金增建和维护体育场馆设施,真正把公共体育课程纳入整个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中,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

2营造健康的体育文化氛围。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结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全民健身计划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得奥林匹克精神在校园内深入人心。高校要抓住这一契机,利用校园媒体加强宣传力度,加快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深化体育课程体系改革,创建体育俱乐部,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赛事,促使校园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社会文化的相互渗透、相得益彰。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合理的师资结构。体育教师是完成体育健康课程目标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加强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是改革和发展

高校体育的基本前提,是搞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体育教师需通过自学和深造,提高学历层次,补充和丰富专业基础理论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转变成为教学、训练、理论和科研并举的多元复合型人才,促进高校体育的成功转型。

4加快教学改革,探索俱乐部和社团制体育课新形式。首先,要注意发挥教研室管理层面的积极作用,搞好公共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全面规划和检查落实。这是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其次,改革“基础课+选项课”的旧模式,探索“选项课+教学俱乐部+选修课”等教学模式。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将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与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授课教师和健身锻练俱乐部。这种模式可以满足学生的多样需求,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确保人人享受体育与健康的乐趣,有效地解决了学习内容的单调性和学生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有利于提高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但实施过程中仍须克服学生自主意识薄弱、场地设施不足和师资水平等难题。

5合理安排公共体育课程,提高理论教学课时,保证教学质量。首先,综合学生身心健康、气候、场地设施等因素,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时数,避免因场地拥挤、气候炎热等外在因素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其次,在高校公体课体育教学中应增加理论教学时数,加强卫生健康知识、体育保健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体育锻炼方法、休闲娱乐体育活动、野外生存与自救等知识的传授,有效地指导学生课余自觉锻炼身体和预防运动损伤,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6提高场地设施利用率,多渠道开拓社会资源。体育场馆设施是衡量一个高校体育工作水平的指标,影响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当前体育场馆缺乏、体育设施老化陈旧、管理不完善是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国家虽对高校体育经费划拨有明文规定,但现实状况所限,该校尚无能力扩建体育场馆设施。因此,学校体育部门必须主动出击,广开渠道,多方利用社会上的体育场馆设施资源。

7教学内容上,紧扣时尚和休闲体育,激发学生主动锻炼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是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前提。体育教学内容应紧贴社会需要与学生需求,以及学生的体育基础、教学条件等,开设偏重于非竞技运动项目,注重健身健美、增强体育意识、培养体育能力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体育教师要把握时尚和休闲体育脉搏,开拓视野,利用年轻人对体育运动的崇尚心理,因时因地制宜地引入并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如定向越野、户外拓展训练和极限运动等,不断提高课程效果和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锻炼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责任编辑陈凤雪]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