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5
袁真林
【摘 要】中国的诗歌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它是在人们劳作、歌舞的过程中产生的。中国诗歌的语言是其大放异彩之处,诗歌中国所包含的艺术特质也是具有中国艺术的普遍特质的。本文从诗歌的历史发展沿革来简单的介绍,中国诗歌是怎样的一个发展流程和脉络。再通过对于诗歌语言艺术特质的列举,如语言反常规化、抒情性、音乐性这些典型的诗歌语言特征分别进行论述,在个性中找出诗歌语言的共性。
【关键词】诗歌语言艺术;常规语言;抒情性;音乐性
一、中国诗歌的历史沿革
中国的诗歌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它是在人们劳作、歌舞的过程中产生的。现如今中国最早的诗歌记载源自于《诗经》,它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根据不同的内容分为了风、雅、颂三个部分。而后战国时期的楚国的的楚辞逐步的发展为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战国时期的楚国本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加之北方文化的影响,在楚国一带孕育了大批的优秀诗人,如屈原、宋玉等。再者楚辞吸收了古代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的浪漫主义创作道路,加之其打破了四言诗在结构上的限制,为诗歌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新的可能。在此之后,汉乐府诗的流行、五言诗的兴起、南北朝时期诗歌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小高潮,使得诗歌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体式方面都极其的完备与多样。直到唐朝时期,迎来了诗歌的黄金时代。唐朝在文化的包容度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各方文化汇聚于华夏大地。各种文化的碰撞极大的丰富了唐诗歌的内容,因此边塞派、山水田园派等等各种诗歌派别就应运而生了。这些诗歌流派是唐代诗歌兴盛的产物,也是诗歌进一步发展的助推力。在此之后,宋元明清的诗歌虽然没有了唐代时期的恢弘和气度,但是却都有着自身独特的风格和魅力。无论是宋朝诗歌的叙事性、议论性,还是明朝诗歌在拟古与反拟古中的反复探索,总的来说诗歌都是朝着历史的方向在不断地往前推动的,并未停止。
“五四”运动的号角吹响,文学革命中中国的现代文学诞生了。经过新的开辟阶段,中国的诗歌形成了以自由诗体为主,同时兼有新格律诗、象征派诗、民歌体新诗等等诗歌形式。新中国成立以后,诗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的题材、新的主题伴随着新的生活应运而生,不仅给诗歌带来了新的内容,更促使着新的诗歌形式的产生。新时期以来,沉寂多年的诗坛有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景象。虽然每个时期的诗歌,都呈现出与历史时期相对应的时代特征,但是诗歌所呈现出来的总体特征是特定的,是有据可循的。梳理、掌握诗歌语言的艺术特征,有利于创作出深入人心的作品,也有利于读者深入的理解诗人所表达情感。
二、中国诗歌语言的典型艺术特征
不同的艺术门类都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媒介。诗歌与舞蹈、绘画、音乐虽然都属于艺术范畴,但是在艺术媒介上是有明显区别的。舞蹈艺术的媒介是外部形体动作,绘画艺术的媒介是二维空间中的色彩和线条,音乐的艺术媒介是节拍节奏和旋律等等,这些和诗歌的表达方式都是截然不同的。诗歌的艺术媒介、言说方式主要是语言和文字。诗人将主观的情感寄托于客观的文字言语上,这是的诗歌言语就具有了与诗人相同的情感,读者通过阅读将文学中的主观情感输入内心,便具备了与诗人同样的思想感情。
文字形成了十分丰富的文学形式,小说、散文、杂文、诗歌等等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虽然文学的种类繁多,多有交叉重叠,但是每种文学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征,诗歌自然也不会例外。
第一、诗歌的语言是不遵行语法结构的。诗歌语言要为表达情感服务,但情感又是虚幻的、抽象的,所以就要求在表达方式上是鲜活的、形象的同时也是相对模糊的。诗歌语言是不确定的,这也体现出诗歌语言的创造性,也即语言与意象的偶合。诗歌的意义是多样的、临时生成的,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就有必要突破散文语言相对单一意义的限制,打破语言常规,对普通语言加以破坏和改造,用艾略特的话说就是“扭断语法的脖子”,而寻求一种弹性和开放。
诗歌语言背逻辑言语,对其进行更新和提高。读诗,其实主要就是读诗的语言,而诗人写诗则更加注意的是怎样传达情感,也就是更注重诗的言说方式。
正如卞之琳的诗歌《距离的组织》,在这首诗中的最后一句,“友人带来了雪意和五点钟”和正常的语言顺序和语法规律是相悖的,但这正是这首诗的一种美妙所在。这样的诗语显然是与语言规律相悖的,但它带给读者的不仅是新鲜奇妙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它丰富了现代诗歌的言说方式并且增强了诗语的弹性与张力,在具象与抽象之间扩展了诗人创作以及读者鉴赏的想象空间。这些诗句的语言表述是不合于通常的语法规范或“文理”的,是超常的,但是它们却恰当巧妙地表现了现代诗人的丰富情感,由此说明诗歌这种超常性语言能体现其特殊的艺术功效。
诗歌语言的特殊性还体现在以“言”道“未言”,以“无”道“有”上,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诗歌是最精致的语言艺术,所谓达到精致之最就是因为诗家语要以言道未言,“要将可述的意义降低到最大程度,而将可感性的诗质提升到最纯的程度”。而且诗歌长于表达人的心灵状态和情感生活,但人的情感状态却是最难以言传的。诗人也就往往言未言,“或落墨于引起情感之因,去写象;或落墨于引起情感之果,去写意”,所以诗在象外,诗在意外,诗在诗外。
第二、诗歌语言具有抒情性。中国的诗歌以抒情性最为见长。中国古代诗歌的抒情传统源流于“诗言志”,《虞书·尧典》中就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毛诗序》曰:“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曰:“诗以言志。”《荀子·儒效篇》云:“诗言是其志也。”等等,经过近三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意象”、“滋味”、“韵外之致”、“味外之味”、“韵味”、“意境”、“境界”、“情境”等一系列关于抒情理论的审美概念。中国的诗歌尤其的注重语言所表达的境界。作为抒情文学之正统的中国古代诗歌是古代文学中的精华,其取得的文学成就是不言而喻的。无论什么样的诗歌,最后都是用来抒发情感的,用来表达志向的。从表达的途径上来看,一种是不借助外物,直抒胸臆的。这种诗歌情感更加的浓烈直接,或也可以看出创作诗歌时候的社会包容度。另外一种是借助外物,间接地表达。从如今流传下来的诗歌看,第二种抒情方式在中国诗歌中是占大多数的。这是因为诗歌本就是含蓄的、朦胧的,再次中国人的种族本性就是含蓄内敛的,多是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表达着内心的情感,并且中国古代是君王统治社会,天子脚下有些不满的情感只偷偷的藏于诗歌之中。
第三、中国诗歌语言具有音乐性。音乐性是诗歌的又一艺术特征,也是它区别于其它文学样式的另一显著标志。最早的诗歌表示用于歌唱而做的歌词,而后慢慢地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音樂性也是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的显著特征。
诗歌具有音乐性这一审美特质,是缘于远古时代诗、歌、舞同源和三位一体之故,音乐是诗歌的一种先天素质。比如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三百多首诗歌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汉乐府就是专门为谱曲配乐而成立的音乐机构,不仅自身要作诗配乐进行表演,更要收集民间的诗歌来进行谱曲,由此可见汉乐府时期诗歌演唱的重要性。
不会吟唱和朗诵的人,用普通语调念一首哪怕是最优秀的诗作,也会使我们听者感到难受。用说话的语调读诗,诗就跑了。读一首好诗,就仿佛听到音乐的谐声,并且会用眼睛去寻索那不见的手把它弹奏出来的颤动的琴弦。
三、总结
诗歌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诗歌的语言也如春天的花园一般多姿多彩。中国诗歌语言的艺术特质博涵各方各面,笔者只在这浩瀚的海洋中选取了:打破语法规则、抒情性、音乐性这几个小的点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正如诗歌在不断地前行、不断的发展,对于诗歌语言的总结、研究也应该不断进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