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路帅辉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理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本身具有创造性和革命性两个层面,通过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创造性和革命性使我们认识到经济学家在理论创作过程中是不可能超越价值判断的。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造性;价值判断
中图分类号:F01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7-0100-02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整个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准确理解劳动价值论对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加深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首先要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意和劳动价值论中的一些相关概念;其次,要认清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判断。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创造性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创立。正像马克思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一样,马克思也不是生来的劳动价值论者。劳动价值论不是马克思的首创。远在马克思以前,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在建立劳动价值论方面就有着不可低估的历史功绩。自威廉·配第于1662年《赋税论》中第一次提出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基本命题,后在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学说中第一次获得了成熟的、一般的理论表现形态,之后李嘉图将劳动价值论在古典经济学中发展到了最高程度。但是,他们不懂得劳动二重性,总是把体现在价值上的劳动和体现在使用价值上的劳动混为一谈,因而在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上陷入混乱状态。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开始从批判发展到肯定劳动价值论,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基本建立,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第一次提出劳动二重性理论,这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关键枢纽。直到19世纪60年代,《资本论》的问世,经典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最终完成。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马克思毕生完成了两大发现: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论。正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论的建立,才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马克思是在分析商品生产一般时提出并论证劳动价值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价值概念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他指出,任何商品都具有二重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的二因素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在此过程中,马克思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劳动力的价值决定于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由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就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第一次科学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而劳动价值论正是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基础。
认清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第一,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第二,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而且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革命性
马克思一生的志向和理论探索就是研究人类如何从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类的解放。他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因此,马克思主义具有强烈的革命性,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之所以研究劳动和劳动价值论,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建立的剩余价值理论,主要是为了揭示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与人的关系,即资产阶级如何利用资本来剥削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关系,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主要是阶级矛盾,以此来唤醒、武装、鼓动工人阶级和广大群众,拿起批判的武器,起来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埋葬资本主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石。从实践上看,正是这种理论,对以后100多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所展开的红红火火的工人阶级运动,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这是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不朽的贡献。但也要看到,正因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革命的理论,所以对待当时的资本主义,有时激情多于理性,批判的多,肯定的少,看问题有时不够客观。比如,在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虽然在资本主义比较典型的英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未达到成熟或很成熟的程度。而马克思却过高地估计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成熟程度,过低地估计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和生命力,过早地宣布资本主义“死刑”,从而导致有时对无产阶级革命成熟时机判断的失误。
时代是在发展的,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早已成为历史,现时代的资本主义与以前已大不相同。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这一论断充分肯定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科学革命上的意义。劳动价值论从来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矛盾及其规律的最重要的思想武器,也是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及其基本特点的基础理论。同时也指出,“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马克思主义者要端正态度和立场,在充分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革命性的基础上,与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言论诸如要素价值论等划清关系,把握尺度,深化和发展劳动价值论。
三、经济学家不能超越价值判断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本质上是人的行为,尽管经济学家做出最大的努力企图使经济学变成一种价值中立的纯粹的科学,然而,这些努力都无法去除经济学理论中暗含的价值导向。经济学家是无法摆脱经济分析和经济理论中的价值判断和意识形态的,在不同的价值判断背后,不同经济学家及其构建的理论总是代表某个特定阶层和集团的利益,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所说的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超越阶层和集团利益的经济学和经济学家是不存在的。任何关于超越价值判断的言论,任何关于纯粹学术研究的表白,都只能是代表某种集团利益的遁词。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应当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学术良知,应当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马克思正是这样伟大的经济学家。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建立一种由相对合理再到理想的分配制度。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是不现实的,要实现按劳分配,进而过渡到按需分配,就必须建立生产资料公有的社会。所有社会成员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同时也是社会的劳动者。在那样的经济制度下,社会才可能真正实行按劳分配。劳动价值论是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石。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宣称,人类要实行社会变革,变生产资料私有为公有,才能避免分配制度不合理的弊端。人类社会应该从资本主义跨入更高一级的社会——共产主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中国经济改革走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我们在享受取得巨大成绩喜悦的同时,也应当看到成绩的背后诸如贫富差距的拉大、国有资产的流失等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的改革已经到了呼唤经济学家良心的时候了。经济学家的社会责任感体现在他的理论应当为社会公众的利益服务,经济学家的学术良知体现在他敢于坚持真理,不说假话、不说违心的话,只尊重客观事实和科学逻辑。既然经济学家和经济学理论不能摆脱价值判断,那么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就应该像马克思一样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把握好价值判断的尺度,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促进社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