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研究

时间:2024-04-24

魏仕腾

摘要:近几年来,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空间也越来越复杂。特别是近几年高校连续大规模的扩大招生,每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飞速增加,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陡然增大。面对这种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及时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这为畅通毕业生就业之路提供了重要、及时和有力的指导。主要叙述了基层就业的优点及难点,并介绍采取了那些有效方法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基层就业;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7-0118-02

一、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1.整个就业市场影响大学生就业。首先,中国现阶段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企业制度改革落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制约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使劳动力市场仍然处于一种低级形态,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使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量不旺盛形成严峻的就业形势。其次,中国劳动力总供给严重大于总需求,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是制约中国就业问题的根本性因素。再次,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激烈时期。经济发展进入了结构升级的关键阶段,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第二产业技术水平和资本密集程度提高吸纳就业相对减少,作为吸纳劳动力最多的第三产业在中国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尽管经济增长速度快但吸纳就业人员仍然有限的现状。

2.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加剧了劳动力供需之间的矛盾。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2007年的三十年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人数增长了逾20倍。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招生规模分别达到570万人和42.4万人,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已经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高居世界第一。但是2005—2007年大学生的就业人数分别是307万、377万、495万人,而平均就业率仅为70%,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未能及时就业。可见,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与用人单位有限的岗位需求之间的供需矛盾不断加剧。

3.用人单位设置就业门槛阻碍大学生就业。大多数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盲目设置就业高门槛,不考虑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不切实际地对大学生提出过高要求,影响大学生的成功就业。就业门槛主要体现在:(1)经验准入门槛:缺乏工作经验是大学生一个明显的劣势,但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两年以上工作经验”这样的限制条件屡见不鲜,经验不足已成为阻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一道门槛;(2)男性准入门槛: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在招聘人员时只招收男性,对女大学生来说就业更加困难;(3)本地户籍准入门槛: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的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人际关系网,选用人才时把目光局限于本地生源的毕业生,把有潜力的大学生拒之门外。

4.就业观念陈旧及缺少职业规划而且盲目择业导致求职成功率低。在中国经济快速稳步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社会意识相对于社会存在具有滞后性,人们观念的转变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择业过程中很多陈旧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影响了大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选择。就业观念陈旧首先体现在就业观念的地域化、部门化: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就应该留在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从事精英工作或到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担当领导职务,“得天独厚”的优越感导致择业目标过高,加上社会和家庭对大学毕业生的过高期望使他们宁愿做大城市的“漂泊一族”,也不愿做小城市的“精英一族”。

二、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有利因素

1.国家已经落实和完善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就业的优惠政策,如来去自由的户口政策,免费人事代理服务,国家偿还助学贷款,提前执行转正定级工资等。现各级政府已经完全开始落实这些优惠政策。让大学生们可以安心地工作,各单位还为他们缴纳社会保险。现除了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和边远地区就业的优惠政策外,还有出台专门针对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

2.政府与高校大力支持营造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社会环境。长期以来,国家为鼓励毕业生赴基层就业制定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与优惠政策,各高校在认真贯彻落实这些优惠政策的同时,还出台了配套的鼓励支持措施,帮助营造良好的基层就业政策环境。例如对志愿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优先推荐评选校级、省级“优秀毕业生”;免费托管基层就业学生档案和户口;对已考取研究生但参与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毕业生可保留学籍至服务期满;对在基层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学校为其创造条件,无偿提供技术援助等。

3.基层就业是解决目前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好途径。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加,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持续下降,绝对失业人数大规模上升。据统计,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人数为570万人,今年将近有600万人,2008年金融风暴和国家大灾难影响到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加入失业群体。中国处在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引起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进而带来就业需求的不平衡。发达地区经济环境比较优越,具有较强的人才吸引力,并且就业竞争压力比较大;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人才匮乏,但由于工作环境和经济条件差,在吸引人才方面存在比较劣势,成为大学毕业生最后的选择。但现面临目前的严峻的局面选择到基层工作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4.面向基层就业的指导实习制度。现许多高校一方面通过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基层的实际需要,选择并确定有利于发挥个人才能的基层职业;另一方面,通过实习活动加深大学生对基层工作的了解,提高对基层工作的适应性。各地区增加基层就业编制和提供信息服务,解决编制问题为吸引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

三、影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不利因素

1.基层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相对比较艰苦。由于西部地区和县级下面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收入水平及生活环境与中心城市和发达地区相比差别较大,加之基层单位受财力、编制所限,致使他们吸纳高校毕业生的能力有限。

2.工资待遇是基层单位不利于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之一。一些非公有企业、中小企业的用工制度不规范,工作时间、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等待遇难以保证,使得大学生的正当权益得不到合法的保护和保障。目前除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外,大多数农村地区的人均实际月工资仅500元左右,基层科研机构也只有800元~1 000元左右,且奖金福利低微。我们认为,基层工资低是农业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最大困难,这会挫伤了毕业生到这些单位就业的积极性。

3.毕业生及家长的就业观念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距。一方面,绝大部分大学生仍然把农村看成是贫穷、落后、艰苦的代名词;另一方面,生在农村的大学生家长也总是希望子女能“跳龙门”、“吃皇粮”,找到一份待遇好而又稳定的工作。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大学生回农村就业等于大学白读了。至于城市家长则更不希望子女“下嫁”农村基层,视到农村基层工作为“发配”、“充军”。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高校毕业生走向农村基层的可能性。

4.发展机会少。在大多数农村地区,基层成才环境较差,不少乡(镇)村干部出于财政负担和竞争性等因素的考虑,并不欢迎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很显然,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后,如果没有一定的成才环境作支撑,他们将很难有机会参与到经济管理中,很难获得向上谋求发展的机会,其个人才智的发挥也将难有空间。因此,发展机会太有限也是影响农业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一大因素。

5.工作转换难。目前,中国劳动力市场还不具有充分的竞争性,城乡之间的分割仍然比较严重,以致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流动需要较高的转换成本。

四、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对策

1.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采取多种形式,使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把个人理想和国家需要、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使他们认识到走向基层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不仅可以大有作为,而且可以大有收获。

2.满足和给予到基层工作的毕业生合理的物质利益需求和物质回报。对志愿到西部和乡镇开展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的高校毕业生,相关部门和基层单位应积极制定有关措施,如在人事关系代理、创业优惠、工资标准、职称评定、生活补贴、公务员录用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

3.探索灵活的就业方式和教学实践活动。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来去自由”的原则,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关系,通过开展教学、实践、扶贫等全方位的合作与援助,尝试培养“候鸟型”的人才。

4.实行面向基层就业的定向招生制度和“订单式”培养。如河北农业大学开展了面向农村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也可以对西部和偏远地区实行“订单式”的培养学生办法,还可以开展“双证书”教育,以便为基层更多地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实用人才。

5.加大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地方财政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安排专门经费,用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可在现有渠道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有关费用减免等方面的便利。对于人事档案管理、工龄计算、专业技术职务申报评审等方面的工作,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6.培育和建设更加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各级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并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相互贯通和资源共享机制。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都要开辟毕业生就业的专门窗口,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服务、培训和招聘活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