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5
樊心怡 聂磊
【摘 要】隨着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的发展,国内外学者们进行了短期支教的动机的研究,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内容进行了归纳、梳理和评述,并对未来如何更好地研究大学生短期支教动机给出了相关建议,有利于短期支教领域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短期支教;动机;评述
近年来,为进一步发展农村教育,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去往教育资源贫乏地区开展支教活动,为响应中央号召,许多高校建立了支教组织支持大学生参与支教,当代大学生们对短期支教的积极性与参与度也都有所提高,取得了良好效果。随着短期支教活动在高校中的蓬勃发展,国内外学者们对大学生短期支教的动机开展了研究,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参与短期支教的动机以及大学生短期支教动机方面研究的进一步拓展,笔者对国内外有关支教动机的文章进行了归纳、梳理及评述。
一、相关概念
动机即通过激励,使人们产生为完成期望目标而努力的动力。在心理学上,动机指使个体产生某种活动的心理想法或动力。在组织行为学中,动机主要是指激起个体行为的心理过程。
短期支教是高校中很受欢迎的实践形式之一,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利用寒暑假时间来支援教育落后的中小学校的教育及教学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三下乡”的支教活动、高校团委组织的支教活动以及社团、个人发起的支教活动等(钱筱玲等,2018)。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指大学生为推动社会发展,为社会福利事业所做的不求任何报酬代价,自愿奉献时间、精力、知识和才能等的服务。而短期支教正是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一种活动类型。
二、国内外大学生短期支教动机的相关研究分析
(一)调查方法
目前在短期支教动机的研究方面,运用得最广的是问卷法,其次是访谈法。访谈法以和支教志愿者面对面的交谈来获得其支教的动机及相关情况来进行。在问卷调查中,被运用得最多的是Clary(2010)编制的志愿者功能调查(VFI)。Ben(2011)认为虽然十多年来志愿者功能调查一直被用来评估志愿者的潜在动机,但由于概念、方法和经验上的限制,VFI不能被完全认可来衡量中国青少年的志愿动机。而修订的志愿服务个人功能量表R-PFVS的结果与VFI相比较,R-PFVS可用于评估中国青少年志愿服务背后的潜在动机,以及对生活质量的研究。虽然R-PRFS的概念框架与VFI略有不同,但VFI项目是R-PFVS表的基础。另外,R-PFVS采用了6点李克特量表(1=强烈不同意,6=非常同意),使得量表能够更精确地测量反应的倾向。
(二)相关指标
国内学者在动机方面的研究上有在整体上的大分类,如罗婧等(2012)将志愿动机划分为利他、利己和没有明确动机三类。杨秀木等(2015)则选用 Clary (1998) 编制、 香港中文大学 Ben(2011)修订的志愿动机问卷(VFMI),从价值观、学习理解、社会交往、职业生涯发展、自我保护和自我增强这六方面进行了研究。此种分类在罗婧等(2012)的三种动机范围上对动机有了明确划分,便于更细致的了解志愿者的动机。
国外对动机方面的研究相对更为细致深入,Clary(2010)创建并完善了志愿者功能调查(VFI),得出志愿动机有价值、理解、增强、职业生涯、社会和保护这六方面。其认为志愿行为并不完全取决于个人或情景,而是取决于个人的动态作用和情景机会的相互作用。修订的志愿服务个人功能量表R-PFVS则揭示了七个方面:幸福功能、学习功能、社交功能(新功能)、亲社会能力功能(新功能)、利他关怀功能(类似于VFI的价值观功能)、未来计划功能(类似于VFI的职业功能)和公民责任功能(新功能)。Doris Wu D C(2017)的研究中将大学生支教旅行的动机分为自我保护、价值、职业、社会、理解力、增强、喜欢小孩及想旅行这八方面。其中,前六类和Clary(2010)的志愿者功能调查(VFI)的六类基本类似,完善了喜欢小孩和想旅行这两类。
三、结论
(一)调查方法
在研究大学生短期支教的动机调查方法方面,为达到预期效果,可采用访谈问卷相结合的方式,但在访谈前需根据相关情况及指标定好访谈内容。问卷法调查中,目前学术界采用的最多的是志愿者功能调查(VFI),在以后的动机研究中可以基于VFI来拓展,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创建更贴切实际情况的调查表。
(二)调查指标
在大学生进行短期支教的动机指标方面学者们得出的结论和而不同。从现有文献来看,在动机指标方面,运用得最广的是志愿者功能调查(VFI)中的价值、理解、增强、职业生涯、社会、保护这六方面动机。而在此调查的基础上,不同学者也有自己的见解和创新。如Ben(2011)提出修订的志愿服务个人功能量表R-PFVS中的七类动机中,社交、亲社会能力和公民责任这三方面是VFI中没提到的新功能。而Doris Wu D C(2017)则增加了喜欢小孩和想旅行这两类动机。为得出更符合研究对象的结论,可根据以上几类动机来进行调整和创新。
四、问题与建议
现阶段学者对于大学生短期支教动机方面可研究空间还有很大,在调查方法上可采用有效方式相结合的方式来剖析动机;在短期支教动机的指标上,可根据实况创建更适宜的调查表,深入探索是否有更多影响志愿者行为意向的动机。另外,值得探讨的还有动机指标之间是否有关联,若有,则哪几类关联程度较大,对志愿者选择影响更深。在志愿者动机与其行为的联系上,可深层探讨动机对志愿者行为的影响、其影响带来的满意度和效果。
本文对现阶段国内外大学生短期支教的动机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希望能够进一步开阔短期支教志愿者动机领域的研究思路,丰富该领域的内容与成果,为短期支教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钱筱玲,马佳玲,金蓉家. 非师范生短期支教可持续模式探索——以浙江省淳安县“医学生支教”团为例[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27):18-19.
[2]Clary E G, Snyder M. The Motivations to Voluntee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J].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0, 8(5):156-159.
[3]Law B M F , Shek D T L , Ma C M S . Exploration of the Factorial Structure of the Revised Personal Functions of the Volunteerism Scale for Chinese Adolescents[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11, 100(3):517-537.
[4]罗婧, 王天夫. 何以肩负使命:志愿行为的持续性研究——以大学生支教项目为例[J]. 社会学研究, 2012(5):94-118.
[5]杨秀木, 高恒, 齐玉龙, et al. 大学生志愿功能动机与志愿行为:感恩品质的中介作用[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5, 13(3):354-360.
[6]Doris Wu D C , Fu H , Kang M . Why volunteer teaching tourism?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17(3):1-1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