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内部会计控制的构建

时间:2024-04-24

熊 琦

摘要: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保证各项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运用,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舞弊与欺诈行为,保证会计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控制各种风险,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它是一个能实现自我检查、自我调整和自我制约的系统。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应逐步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目标、原则、制度等,使它成为管理的有效工具,充分发挥其在进行内部监督控制的职能和作用。

关键词:内部控制;目标;原则;制度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6-0108-02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在新的制度环境下应如何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更好地发挥内部控制应有的保证作用,便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要保证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目标

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保证各项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运用,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舞弊与欺诈行为,保证会计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控制各种风险,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它是一个能实现自我检查、自我调整和自我制约的系统。

二、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必须把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现到内部控制制度中,不能与有关的法律法规相抵触,不能借助内部控制来从事非法活动,或通过内部控制来逃避国家法规的监督。这是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基本前提。

2.平等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约束单位内部所有人员,任何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控制的权力。内部控制成败如何取决于单位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而单位负责人内部控制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又是关键。内部控制面前应该人人平等。

3.系统性原则。在进行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时要统筹分析,兼顾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本单位内部的情况,将内部控制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涵盖单位内部所有的经济业务及相关部门和岗位,对整个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自始至终的监督和控制,并应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以求所设计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尽量做到全面而且具有针对性。

4.合理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应针对单位规模和管理水平的差异,设计出符合实际情况、可操作性强、控制成本相对较低的内部控制制度。

5.谨慎性原则。内部控制的核心是有效防范各种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要以风险防范为出发点。在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中必须将风险评估纳入其中,并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预防和监控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把各类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6.适应性原则。环境的变化是不以单位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单位内部控制应随着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外部环境的改变,以及单位业务职能的调整、管理要求的提高等内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及时地进行修订和完善。这样才能促进单位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内部会计控制真正发挥积极作用。

三、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

1.建立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要求单位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其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对不相容的职务必须分工负责,必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人员分工、共同负责。

2.会计系统控制制度。会计系统控制要求单位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建立和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

3.预算控制。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关键。财务预算是根据自身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收支计划,是年度内要完成的事业计划和工作任务的货币表现,是日常组织收入可控制支出的依据,也是国家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制预算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总原则。收入预算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支出预算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保证刚性支出,勤俭节约的原则。

4.风险控制。风险控制就是尽可能地防范和避免出现不利的结果,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客观上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风险。应针对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措施,对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规避。

5.内部报告控制。建立内部报告控制制度,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为了满足单位管理人员日常控制的需要,应建立内部管理报告制度,及时提供经济业务方面的重要信息,如货币资金报告、资产负债状况报告、对外投资报告,工程进度报告等内部管理报告,加强内部监督。

6.内部审计控制。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监督可以由内部审计部门来执行。审计部门应定期对内部的经济活动,客观地公正地进行审核和稽查。

四、如何强化内控工作

1.提高相关人员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是内部控制机制得以顺利运行的前提。要加强会计人员的政策教育、法制教育以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无论何种情况都不丧失原则;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坚持定期培训,定期考核,严格上岗证的管理,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会计人员还应掌握岗位所需的内部会计控制知识,能正确应用内部会计控制方法实现企业的控制目标。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也不容忽视,只有使内部审计人员意识到自身职责的重要性,掌握了科学的内部审计方法,内部审计才能真正起到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作用。

2.倡导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实现“软控制”。内部控制作用发挥的关键,在于能否将其变为企业内部自发需要。应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宣传,提高企业管理者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水平,将内部会计控制置于企业的战略高度。对于普通员工,更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人的价值管理,展开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各项内容,协调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各种关系,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制定相应激励措施,使每个员工都能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企业管理,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这样,无论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环节,还是执行环节,都能变“要我控制”为“我要控制”,从而达到内部会计控制的最佳效果。

3.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要确保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切实得到执行并取得良好效果,就必须对其施以恰当的监督,企业中最主要的监督评价方式就是内部审计。当务之急是确立内部审计在监督、检查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中的独立地位,并切实实现内部审计由事后监督职能向事前、事中监督职能的转变,使其监督具有日常性与全过程控制性,并将监督、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协助企业进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

4.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很多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内部控制的一些基本的原则、职能、方法与措施基本都得到了贯彻实施,但还会频频出现“内部人控制”的现象,进而导致会计信息的违规性失真。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改变国有股、法人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保证决策的民主、科学性,遏制“内部人控制”和“管理者越权”现象。其次,完善董事会,增强董事会中董事的独立性,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再次,强化监事会对财务报告的监督,并建立、完善与公司治理结构相适应的外部监督机制,引入外界有关机构对企业风险进行合理监督,减少管理层对财务报告的操控,为内部会计控制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5.强化风险意识。对风险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在企业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战略制定阶段,内部控制服务于风险管理的需求;战略实施阶段,风险管理体现于内部控制的过程。无论二者关系如何,对风险的积极管理是进行内部控制的大势所趋。我国当前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是按业务项目分别制定的,对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的要求分散贯穿于各个规范中,在今后对规范的制定与修订中,应进一步强化对风险因素的重视,督促企业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对风险的预警、识别、评估、分析、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

总之,企业应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科学评价,从中发现使内部控制系统作用弱化的原因及薄弱环节,进而推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企业还应在内部控制实践中积极探索有效的内部控制方法,使内部控制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发挥应有的效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