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5
周小宁
【摘 要】史景迁先生的《皇帝与秀才》一书讲述了1728年清帝雍正“出奇料理”湖南秀才团体曾静师徒谋逆案的始末。涉案人员遍及湖南、川陕、两江、浙江等地饱学经义的青衿子们,无一不受缧绁之苦,囹圄之祸,令人扼腕长叹的是,硕儒大贤吕留良惨遭剖棺戮尸的圣裁御断。曾静“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的供词,如鸩毒漫渗使深受“嗣统不正”传言影响的雍正帝心防坍塌,一国之君亲撰《大义觉迷录》,不惜屈尊与囚徒逐条辩驳,洗脱十大罪状,大白深宫秘闻,晓谕天下万民。本文从雍正驳“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而提出“天下一家,万物一体,自古迄今,万世不易之常经”的天下观出发,对雍正的天下观进行学理分析。
【关键词】雍正;天下观;华夷之分;德治
清朝是满族取代汉族政权建立的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建州女真是1126年灭掉北宋的金朝后裔,500年后汉满矛盾实际是金宋矛盾的历史延续。出奇有意思的是,案件牵涉的第一大人物岳钟琪是为南宋精忠报国名将岳飞的后裔。易代迁鼎,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华夏的“华夷易位”狭隘民族论禁锢着天下万民。《全唐文》中程晏的《内夷檄》说:“四夷之民长有重译而至,慕中华之仁义忠信,虽身出异域,能驰心于华,吾不谓之夷矣。”意思是说,出身外夷但心向中華文化的人,是理所当然被视为中华的,可见唐王朝对外持包容开放的民族认识。揆之宋史专家邓小南先生所言,“夷夏之防”应是在宋代开始发生极度转变。先生指出:“‘华夷之辨针对外部‘夷狄政权而发,将‘夷狄之民族、文化与其政权、其辖界视为一体。”此前,中国人关于内中华而外夷狄的天下观念多出于一种想象的模型,宋代以前因周边民族实力薄弱,无以抗衡中原文化,几乎是单方面吸收,实现“由夷入夏”。而宋代周边出现了真正强大的外族政权,“四夷”这一文化代名词成为实际的现实威胁。这样时代背景下与敌人区分界显得尤为紧要,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不断强调夷与夏的差异与界限,正统观念由此产生,以朱熹的理论,清朝外族入主中原非正统。
一、天下一家,万物一体
如同历朝代皇子一样,雍正自身深受儒家经义的熏陶,学识早已不输民间秀才,与曾静的辩驳,可谓是王者与青铜的对决,对曾静“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论”纵横捭阖的反驳,老练的掌握兵家攻心为上的策略,曾静“觉迷”之后是洗心革面,脱胎换骨,自谓“弥天重犯”深感王恩浩荡。“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是曾静断章取义为自己谋逆策反岳钟琪而设,管仲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是在其“尊王”的前提下实现的和平一统。受诸夷威胁的齐国,立国以来最大的问题就是解决内外如何相安。正如雍正所言,“不管是华是夷,惟有德者能为天下之君。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无损于圣德。”可见,雍正认为有德者居之正统。而孔子曾所言自己“欲居九夷”,鄙薄之人迷惑不已,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可见并非如曾静所言“华夷之分大与君臣之伦”是孔子对春秋管仲相齐这一历史事实的评价。
雍正的“天下一家,万物一体”虽是其为正统入承中原的自圆其说,但是这一看法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作为封建帝国的统治者,能将“华夷之防”嫌隙搁置不议,难得的开明包容的天下认识。天下富有九州四海,中国只占其一。雍正对于天下中国的认识也远超出曾静等敝学枵识之徒,“同为一家”的民族大义的承袭是对春秋微言的践行,不同于以往儒士以《春秋》作夷夏之防,切复仇之志,而是对春秋存亡国,继绝世的王者之道的佐附。
“夷夏之分”与“君臣之伦”孰大孰小,雍正并未直言批驳。“华夷之分”从文化差异演变种族界别,尤其是在王朝易位之际,自诩“不忘故君,殉主死节”的明末臣子们大肆宣扬“夷夏之防”的理念,彪炳自己忠君守义的高行,然少有之人能识时务,明白清楚地认识到无论是汉族统治中国,还是满族统治中国,无论是叫明朝还是叫清朝,海晏河清的天下太平之局从不是因满汉之别,明清之差而存在的。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明儒黄宗羲虽不仕清,却通过修《明史》的万斯同和黄百家影响时局。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宗羲不入史局……其所辩论,史局常依之资笔削焉。”毛主席“枪杆子里出政权”,“笔杆子”也能打天下,更能治天下。《管子·君臣下》:“君臣上下之分素,则礼制立矣。”许维遹注:“分素,犹分定也。”君臣分职定位,不是曾静“皇帝合是吾学中儒者做……若论正位……明季皇帝该吕留良做。如今却被豪强占据去了。”在齐文化中,国家社稷始终被置于君之上,臣可以为国家社稷而死,却不会君之死。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君子“从道不从君”之说。明遗民的反清思想与自古以来的从道不从君相矛盾。
二、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雍正借《书》:“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之说,不仅表明自己是有德之人,更证明“盖德者足以君天下”的正统之位乃是天赐。将“天人感应”之说运用的淋漓尽致。“德化天下,晓喻万民”的《圣谕广训》在闾巷细民之间传告,却没有如雍正所想成为乡约俗规,并非是各地的责任官员无作为,在食无温饱,居无安所的水旱灾害面前,这位皇帝并没有给他的万民带来恩泽,却企图以三言两语化解故识并重新树立九五之尊的威严。《礼记·中庸》“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上位者,虽有好德,但却没有效验,人民是不会信服他的。“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即为此说。人民不会永远忠于一个君主,只有惠泽于己,人民才会归附。雍正帝说大清是从闯王李自成手上夺取的江山,是帮明朝铲除逆贼,救民于水火。即便如此,明遗民也认为,闯王窃国是失“国”而非失“天下”,满清入承正统,是失“天下”,不可同日而语。
明末政治昏乱,清朝政治仁厚,所以清朝有理由取代明朝。雍正帝对曾静的“出奇料理”,全然将案件从曾静师徒谋逆反叛转向吕留良以文字惑乱黔首,不仅大赦其师徒,还赐赠银两派遣回乡,曾静因祸得福,乡野僻壤的百姓全然没有因为雍正赦免这一滔天重犯念及皇恩浩荡,荒唐的是,有人试图效仿曾静的行为,乞求因此可以衣食无忧。
文字狱在历史上可谓是臭名昭著,令人闻之恶寒,然笔者认为一时代有一时代思想控制手段,异族入主中原,本知根基不稳,王朝集权专制的神经时刻紧绷,在找不到宣泄的出口,只能用粗暴野蛮的方式统一天下。而终使清王朝神经线断裂,对文人士林大开杀戒,有一重要的原因是明遗民中不忘故君,忠主守节的秀才们对清朝统治的口诛笔伐。
【参考文献】
[1](美)史景迁著、邱辛晔译.皇帝与秀才 皇权游戏中的文人悲剧[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
[2]《大义觉迷录》,《清史资料》第四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
[3]冯尔康著.雍正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罗山著.职贡图 古代中国人眼中的域外世界[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
[5]王钟翰,安平秋等著.二十五史说略[M].北京:中华书局,2015.
[6]葛兆光著.古代中国文化讲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7]钱穆著.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8]杨向奎著.大一统与儒家思想[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9]李云泉.夏夷文野之分与华夏中心意识[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
[10]王坚.从华夷之辨到大一统:清代史论研究--1640年代-1860年代[D].山东大学,201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