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5
魏晓霞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我国企业将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了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在企业内部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很多企业开始重视并初步建立和实施了企业内部控制,但在建立和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不少问题,执行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如认识不到位,内控制度的设计不够合理完善,内部人控制,信息沟通不畅,审计监督不力等问题,本文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角度进行简单探讨。
【关键词】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
众所周知,我国企业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应以《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为指导,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强化以董事会为中心的内控组织
1、强化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主导地位,突出董事会在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董事会是代表全体股东行使所有者职能的常设机构,在企业中是作为所有者的代表。所有者对企业拥有最终控制权,而董事会要维护出资人权益,对股东会负责。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和重大经营活动作出决策,聘任经营者,并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而内部控制是董事会为确保会计信息真实,监控企业经营者行为而实施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可以看出,董事会不但在公司管理中处于重要地位,而且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2、完善董事会职能,推行独立董事制度
推行独立董事制度是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又一项具体措施。实行独立董事制度,通过引入外部董事,将董事会这一内部机构适当外部化,以增强其独立性。以期最大限度地维护所有股东的权益;建立独立董事制度一方面要确定对独立董事人员的选择;另一方面要确定独立董事的组织方式。现阶段,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职业律师、社会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金融中介机构中的资深管理人员以及在大公司任职多年的高级管理人员等,都可以作为独立董事的来源。要逐步建立专门对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经营绩效进行独立评估的机构,他们以类似于律师事务所的组织方式依赖市场化运做来谋求生存。
3、强化董事会各下设专业委员的会决策职能和监督职能
人员的独立性只为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中核心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董事不可能像经理人员一样,掌控有关公司运作方面的详细信息,这样就为经理层实质上“控制”董事会的决策和监督提供了温床。例如,对于新项目投资的取舍,从理论上和法律上讲,董事会有权作出项目决策。但是,经理层在项目可行性报告中往往会通过对项目技术含量、市场前景、现金流预测等信息的遴选和粉饰来诱使董事会就范,造成董事会对经理层的控制失效。所以,如果能发挥董事会下设各专业委员会的决策与监督职能,并在程序上规定需要由董事会决策的投资项目必须由董事会下设各专业委员会从国家产业项目、市场前景进行科学论证,对投资效益、现金流风险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由董事会作出投资项目的取舍决策,董事会在决策和监督中的主导作用才能得到发挥。
(二)建立和完善企业风险的识别和处理机制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第二十条至第二十七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设定的控制目标,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分析,并根据企业风险承受度,建立适当的风险处理机制。
简而言之,企业应当因地制宜,考虑其经营环境的特点和可利用资源情况,建立适合自己的风险管理机制。企业可以考虑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职能,例如风险管理部门,使用公认的风险管理框架(如COSO风险管理框架),牵头管理企业的风险因素监控、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等工作,并向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汇报。企业也可以有效地利用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完成重大风险的管理职能。除了集中的风险管理职能外,企业也应当强化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确保各级员工能够在日常工作中有效地发现新的风险因素或者原有风险因素的变化情况,并及时向风险管理责任部门和人员汇报,最终提请相关管理层设计并实施应对措施。
(三)完善内部审计职能,加强信息的沟通反馈
企业应考虑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职能,使内部审计的独立评估成为企业内控监督机制中的重要力量。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计划和资源需求应由企业最高管理层审批,最佳模式是由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审批,但我国的企业往往做不到这一点,其工作成果也应向最高管理层汇报,以确保自身的独立性以及相关问题和建议的落实。企业同时应当评估其所拥有的审计资源情况。许多国内企业尚未组建内部审计职能,或者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员工人数、知识水平和经验的局限,无法在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认识到这些问题后,企业应当审慎地考虑是否将内部审计职能外包,或者与咨询机构合作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以弥补自身在资源方面的欠缺,并获取国际上最新的工作方法及成熟的工作经验。
(四)加强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的监督、检查
内部控制的设计的充分性需要定期检查,而控制是否安照设定的程序运行也需要进行监督。许多国内企业的规章制度不可谓不丰富,但其中大量制度及其中的内部控制内容已经过时,不适用于企业的当前环境。此外,许多设计良好的内部控制并未得到规范和一致的执行。对这两种情况,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企业管理层根本无从准确获知。而监督机制的建立要注重自我监督与独立评估并重。各级管理层首先应在日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注重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监督,如果发现错误、舞弊等异常情况,不仅要就事论事的加以处理,还必须考虑其中是否隐含了内部控制出现漏洞的信号,亡羊补牢,惩前毖后,持续有效地进行追踪改进。同时,单位或者流程的负责人应考虑使用专业化的工具,或在有关咨询机构的协助下,依据其自身对风险情况的掌握,定期对所辖单位或流程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并将自我评价的结果在企业组织内部及时沟通反馈,按照企业考核机制进行合理考核奖惩。这样做,一方面能够提高普通员工对内部控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升控制环境的水平,另一方面,管理者主导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工作如果真抓实干,不流于形式的话,往往能够比外部独立的评估做得更加细致,对成本和收益的把握能够更加准确,对于发现的漏洞所设计的改善措施也更加容易推行。
总而言之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相关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需理顺相关各方诸多关系,如股东会与董事会之间、董事会与经理人员之间,经理人员与普通员工之间的委托代理及权责划分,授权控制关系等。内部控制也需要企业组织内部各部门的良好协作配合。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需要不断评估改进。由于企业的经营环境不断变化,内部控制也需要不断的调整适应,识别和评估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并采取合适的风险管理措施,企业应持续监督和评价内控执行的效率和效果,找出存在的问题,持续改进,为企业的经营管理乃至生存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钟丽芬. 浅析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经营管理者, 2012(14):224-224.
[2]張贤. 浅谈企业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及完善对策[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4(9):127-12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