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中国梦”角度浅谈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

时间:2024-06-05

邵成才

【摘 要】“三农问题”制约我国现代化进程,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工问题是农民问题的重点,2012年农民工数量超过2.6亿。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到流动人口家庭化的发展阶段,流动人口举家迁移和整体流动的比例显著上升,子女教育是家庭生活的重心,如何在打工的同时兼顾子女教育成了农民工最关注的现实问题,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对破解“三农问题”和城镇化建设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十八大之后,党的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先进构想,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子女享有公平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农民工朋友的梦想,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关系着中国梦的实现与否。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把推进人口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联系咸阳实际,咸阳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有利于咸阳在“西咸一体化,共建大西安”的历史机遇中加快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加快实现西部强市的建设目标,进而顺利实现咸阳人的“中国梦”。

本文试着从中国梦的角度探析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文章首先阐述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然后提出相应对策,最后分析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对实现中国梦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梦;农民工;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

一、引言

连续十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人力资源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农民是我国破解“三农问题”出发点,农民工问题是我们破解农民问题的重点。2012年农民工数量超过2.6亿,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到流动人口家庭化的发展阶段,流动人口举家迁移和整体流动的比例显著上升,随迁子女数量接近1500万。子女教育是家庭生活的重心,如何在打工的同时兼顾子女教育成了农民工朋友最关注的现实问题。十八大之后,***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先进构想,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子女享有良好的受教育环境是农民工朋友的梦想,本文试着从”中国梦”的角度探析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与原因

(一)随迁子女教育问题

其一,农民工随迁子女不能在城市及时入学。《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流入地政府负责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但是在不少城市,全日制公办中小校并没有接收为数众多的农民工子女进校读书。再加上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数量不足,大量随迁子女无法实现正常入学。这部分无学可上的儿童过早进入社会,对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存在潜在威胁。

其二,农民工随迁子女所接受的教育质量偏低。农民工大多居住在城乡结合地带,其随迁子女多在城乡结合部的公办中小学或者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这些学校的办学条件同市区的公办中小学存在着较大差距,有的甚至还难以同农民工原籍中小学的办学条件相比。

其三,农民工随迁子女跟同学和教师的关系普遍不理想。在全日制公办学校就读的城市农民工子女普遍存在与本地学生缺乏沟通,得不到学校教师重视与关爱的问题。在学校里,农民工随迁子女被同学和教师给边缘化了。

其四,农民工随迁子女升学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由于户籍等方面的原因,当前,很大比例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无法在城市继续接受中等教育。在高考问题上,农民工随迁子女虽然在父母打工的城市读高中,但却并不享有在就读城市参加高考的权力。

(二)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中国梦里讲到中国人民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存在阻碍了中国梦的实现,这种问题的存在有着深刻的原因。

其一、社会层面

我国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一直以来都承载着众多的社会附加功能,农民和城市居民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享有社会赋予的不同权利时,表现出极大的不公。目前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尚未根本改变,加上现有“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基础教育办学体制,使得农民工随迁子女很难充分享受与城市孩子同样的教育机会,其所受的教育往往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现行的“两为主”政策主要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并没有涉及中考及以后的升学制度。因此,即使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完成初级中学义务教育,初中教育后只能选择中断学业或回原籍参加高中升学考试。选择中断学业意味着离开学校过早地走向社会,这给和谐社会的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选择回原籍参加高中升学考试对于这些“城市二代移民”来说是不太现实的。他们既是城市的“边缘人”,又是家乡的“异乡人”,加上各省市的教材不统一,使得他们既难以进入城市的学校,又无法融入家乡的教育和升学系统。

其二、家庭层面

农民工家庭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条件差,二是流动频繁,三是文化水平低。农民工家庭的子女大多不止一个,不可能保证其子女都能接受良好教育,经济条件是导致农民工子女“被失学”及“被辍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流动性而言,农民工的流动性过强致使其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连续性及系统性难以得到保障。就文化水平而言,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偏低,很难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的方式落后,容易采用传统的“棍棒教育”的方法。同时,大多数农民工因忙于“养家糊口”而忽视家庭教育,与城市孩子相比,随迁子女接受家庭教育的质量不高。

其三、学校层面

我国的教育培养体制以升学为主要目标,这加剧了城市公立学校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排斥,有些公办学校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变相地提高了随迁子女入学门槛, 设置了无形障碍,造成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机会的边缘化。此外,随迁子女能选择就读的学校少,只能在指定区域指定学校就读,其选择的范围远不如城市的同龄人,同時部分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向农民工子女开放,这就是教育环境的边缘化。在一些城市,有的公办学校即使接收了农民工子女,但考虑其在学习上的“先天不足”而单独编班,这极大伤害了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再加上他们身处城市的边缘地位,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斥,心理也开始边缘化,最终造成社会认同的边缘化。endprint

三、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继续推进城市户籍制度改革

要想真正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必须推进城市户籍制度改革。在城市,有无户籍所享受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权利是有着显著性差异的。户籍不在城市,虽然父母为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其随迁子女却并不能够享受与有户籍的城市居民子女同等的受教育权利。这显然是有失公平的,同时也不利于城市的长期稳定。因此,城市户籍制度的改革必须继续推进,努力推行居住证制度和工作证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

(二)創新教育管理体制,建立流出地与流入地政府间的合作机制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在这种教育拨款体制下,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城市接受教育时,很难享受到原籍义务教育拨款方面的支助。流入地政府在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教育的问题时,确存在不小压力。流入地政府一般只按照具有本地户籍的在校生数向公办学校拨款,而公办学校接纳农民工随迁子女势必要投入额外的教育与管理费用,因此有些公办学校就会人为地抬高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门槛,如缴纳过高的借读费和择校费。建立流出地与流入地政府间的教育经费转移机制,具体实施可以借鉴“教育券制度”,其主要特点是“钱随人走”,而流入地政府和流出地政府之间,再按实际发生的“教育券”数量,经中央政府进行财政转移支付,从而减轻流入地的教育财政支出负担。

(三)加大对农民工子弟学校建设的扶持力度

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民工荒的问题日益严重起来,要真正缓解和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同时采取多方面的有效举措。除了大幅度提高外来农民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外,采取积极的政策来解除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方面的后顾之忧,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鉴于城市现有公办中小学校接受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能力有限,加大对农民工子弟学校建设的扶持力度显得十分必要。中央和农民工流入地政府要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

(四)加强农民工随迁子女初中后教育政策支持

在城市生活和学习多年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对城市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他们初中毕业后在流入地继续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是正当、合理的,政府制订出相应的支持政策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建立全面开放的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制度,取消以户籍制度为依据的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制度,允许农民工随迁子女报考流入地中等职业学校,让中等职业学校成为没有限制门槛、面向所有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在目前普通高中教育资源相对紧缺的状况下,流入地可先开放中等职业学校,然后再逐步推进普通高中的开放。优先开放中等职业教育,不仅是因为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面临生源不足的问题,而且是因为在我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各行各业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需求日益旺盛。因此,在政策层面上,政府可以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全面开放,并且在奖学金、助学金和学杂费减免等方面给予农民工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同等的待遇。这一规定既可以解决部分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问题,又可以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还可以解决城市初、中级技工短缺的困境,促进城市经济整体发展。

(五)重视农民工随迁子女心理健康教育

农民工随迁子女长期处于社会边缘化状态,好多孩子内心承受难以承受的负担,形成了自闭、逆反、封闭、仇视等不良心理。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可能使其走上不良之路。因此要加强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成长为身心健康的合格公民。

(六)健全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政策的宣传机制

很多农民工携带子女进城务工之后,一直为其子女上学问题发愁。他们不知道在哪里录入学籍,进哪所学校,子女上学问题找哪个部门解决。究其原因,主要是宣传力度不够,应采用政府、社区、学校、工厂多方面的宣传方式,结合本地实际采用适宜的宣传方式。政府应做好进城务工人员登记和信息录入工作,建立进城务工人员信息库,并在车站、公交站牌等公共场所设置宣传栏。社区根据相关信息,对有子女需要入学的进城务工人员进行走访,积极宣传教育政策。学校和工厂都应积极配合政府工作,在醒目的位置对相关教育政策进行宣传。

(七)建立专门的政策落实、监控机制

从中央到地方成立一个专门负责机构,并对教育、公安、人事、民政和劳动保障等部门职责予以明确规定。让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级组织人员进行信息交流,获得对于政策目标及其相关问题的统一认识。同时加强纵向、横向的沟通,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工作管理的政令通畅,机制健全。同时,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功能,内外沟通,上下结合的监督网络,对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执行情况及时跟踪评估和监督,切实把这项工作纳入到地方教育工作中,作为上级考核的一个方面。

四、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对实现“中国梦”的现实意义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是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关系着教育改革的成败,影响城镇化进程,关系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市民化改革。

(一)关系教育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教育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关系着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教育问题无小事,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关系教育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endprint

(二)影响城镇化进程与市民化改革的成败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李克强总理提到:“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不解决就无从谈起市民化改革,城镇化进程就会受阻,“中国梦”的实现就会受阻。

(三)关系社会的公平正义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实际上是教育不公问题,是社会不公问题在教育领域的反映。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将国家的发展落脚在所有人的共同发展上,将梦想的力量凝聚在共同富裕的旗帜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关系着社会的公平正义,关系着“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四)关系民生改善和社会安定团结

中国梦不是空中楼阁,梦想成真,民生改善是最好诠释。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涉及2.5亿农民工朋友,农民工在城市处于弱势地位,这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民生工程,关系着社会的安定与团结。

五、结语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涉及诸多方面,牵动多方利益,既是教育问题,也是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不但有违教育公平的现代教育理念,而且还将影响整整一代人的未来命运。农民工子女同样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命运包含在我们民族的命运共同体中,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梦想包含在全国人民的共同梦想之“中国梦”中。中国梦,最终是由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个体梦想汇聚而成。更好的教育、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优美的环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生出彩机会的渴望,正是中国梦最富生命力的构成。

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2.6亿农民工劳动致富的创业热望加快了中国梦渐行渐近的步伐。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直接关系着中国梦的顺利实现。联系咸阳实际,咸阳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要实现“四强三领先”的美丽“咸阳梦”,要实现咸阳人的“中国梦”,就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必须进行市民化改革。由于紧邻省会西安,咸阳在诸多方面并不具备优势,因此,咸阳要想加快城镇化建设必须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特别是要优化农民工朋友劳动和发展环境,即进行市民化改革,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从而吸引农民工朋友来咸发展,进而为咸阳的城镇化建设提供丰富劳动力资源。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 呂伟,从均等化、一体化到市民化[J].经济学动态,2013(1):40-45.

[3] 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宋振远,中国一号问题[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

[5] 杨水红,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 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1.

[6]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讲话[Z].

[7] 许丽英, 荀丽芳. 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新探[J]. 学习与探索, 2012(10): 74-76.

[8] 周小刚,进城农民工子女状况的现状分析和对策[J]. 西北人口,2012(3):6-11.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