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民办高校应届毕业生求职心理调查分析

时间:2024-06-05

王曦茜

【摘 要】高校应届毕业生普遍存在期望值过高、急功近利的心理倾向。在实际求职就业过程中,有些毕业生过度自信产生自负心理,部分毕业生 “这山看着那山高”而与不少适合自己发展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处于迷茫状态,没有明确目标。随波逐流、依赖父母成为常见现象。本文重在分析民办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共性及特殊心理问题,并试对其产生原因进行探析。

【关键词】高校应届毕业生;求职;心理调查

我国民办教育起步较晚,但近年来民办高校规模扩张迅速,发展速度较快。在我国教育体系的传统思维中,民众对民办高校认识不足,民办高校的毕业生的求职就业情况应当受到关注。本文通过实地调研试分析民办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求职就业心理。

一、共性心理问题

1.依赖脆弱心理

当代90后大学生中的独生子女较多,这些学生往往依赖性较强,缺乏责任感和独立决策能力,在就业竞争中缺乏进取精神。而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就业竞争,他们往往是被动选择,过多的依赖他人,他们或依靠父母或寄希望于亲朋与社会关系为他们找到工作,而依赖行为表现在就业择业中对一个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往往不是凭自身思考来决断,而是依靠听取父母师长之意,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心理。

2.急功近利心理

急功近利是大学生择业选择是最为常见、最难避免的一个心理误区。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时一味地追求那些经济收入丰厚、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和向往经济发到、生活环境优越地区的心理倾向。

3.盲目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個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与群体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独立性不强、容易接受暗示,在困难和矛盾面前不知所措,不敢果断地作出选择和决定,在压力下觉得还是从众有把握。因而放弃目标,计划和兴趣爱好,甚至放弃了自己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方面,盲目地以众人的选择来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很少从实际出发,认真地分析主,客观条件,做出合适的择业选择。

二、特殊心理问题

1.学业问题造成的焦虑紧张

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更多靠的是自我约束能力与主观能动性。对于从小在父母、老师、学校管理下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尤其是离开高中的班级管理模式,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性。这种突然的放松感使他们忽略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学习能力变差,学习目标不明确,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造成他们在大学期间没有清晰的奋斗目标,导致在学习时期就出现学习懈怠情况挂科情况。如果这种情况最初不引起重视,大学四年累积下来就会出现严重的学业问题,造成学生毕业困难,由此引起的就业等连带问题也会凸显出来。因为学业困难的学生既要面临就业压力,还要复习准备清考或者重修补考,不仅耽误了他们找工作的时间,清考能否通过、能否顺利毕业也使他们焦虑、惴惴不安。求职过程中多次受挫后,对找工作产生畏惧心理,既希望谋求理想的职业,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过分担心找不到工作。当意识到客观实际与自己的主观期望产生较大偏差时,往往会产生一种焦虑、紧张、浮躁的心理。

2.过度自卑心理或者过度自负心理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还会出现两极分化的过度自卑或者过度自负的心理现象,过度自卑是一些大学毕业生自我评价偏低,过低估计自己的知识、能力等,对自己缺乏自信。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得缩手缩脚、言行拘谨,甚至悲观失望、不思进取,不敢参与市场的激烈竞争,从而错失良机。而过度自负则就是盲目自大,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失去自知之明。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导致对自己的劣势和缺点估计不足,丧失了许多就业机会。

3.自我幻想心理

幻想不通过参与竞争,而能如愿以偿找到理想工作,更有甚者,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幻想用人单位能主动找上门来,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很容易脱离现实,不思进取,使自己的择业目标与现实产生很大的反差,很难能找到理想职业。

三、就业心理问题原因探析

1.个人因素

第一,就业认知偏差。一是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多数大学生只是一味地追求“我想干什么”,而不清楚“我能干什么”,这种对自我认知的偏差影响他们就业过程中对适配职业的选择和获得。二是对职业的了解存在就业认知过程中,大学生对于自己、职业、社会没有形成全面的认识,导致不能对就业方向进行合理定位。

第二,就业价值取向失衡。一是在价值取向上更多地强调个人取向。二是价值目标上注重经济价值、功利主义思想较为突出。而对专业知识能否得到发挥、自身能力能否得到提高、对自己整体职业生涯发展是否有利等却不甚看重。

第三,就业能力不足。自身综合能力又满足不了用人单位需要。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愈加全面,在拥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应建立合理的复合型知识结构,拥有多种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第四,心理应对策略与能力欠缺。大学生由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挫折教育方面不足,面对挫折和应激事件往往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和能力。又因有较强的防御心理,遇到事情不愿他人求助,因而无法有效处理就业过程中各种事件、较快恢复心身平衡。

2.社会因素

一是就业压力增大。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而社会上的职位有限,导致应届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二是就业环境不公平。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无论在就业需求信息共享方面,还是在招聘活动过程中,都存在着公开、公平不够的问题。此外,还有隐形性别歧视的存在。三是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冲击。一方面受市场经济和外国观念的影响,青年毕业生就业观念多元化,就业心态多样化,另一方面传统的就业观念依然存在。四是企业经济的不协调。部份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严重制约着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量。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有大中企业采取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各级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也实行“精简分流,精兵简政”。

3.学校因素

第一,学校教学的部分缺失。鉴于大学生活更多的需要自我调控和自我约束能力,多数学生刚脱离高中生活进入大学,对于自身的专业认识、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应该树立的目标、大学应该如何学习等都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导致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开始迷茫失去目标以致浑浑噩噩度日,而我校的职业生涯规划通常是在大四学年进行课程指导,对于即将进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不能更好的起到指导学生的作用。

第二,择业心理指导工作滞后。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存在着需要解决的种种心理适应问题。如何对待他们的心理健康,心理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新的就业形势下,社会城市节奏加快,竞争激烈,信息量大.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解决毕业生心理适应问题更显得迫切。

4.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父母的期望,对孩子的职业定位和规划,家庭环境氛围等方面。这些直接影响了就业结果,对毕业生的择业心态产也造成了一定影响,由此更容易引发就业过程中依赖心理的产生。

【参考文献】

[1]肖克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北京出版社,2008.8

[2]蒲冰,牛荣健.强化专业技能促进大学生就业,《科学咨询》,2008.17

[3]倪渊,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教育探索》,2008.8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