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及内控管理分析

时间:2024-06-05

刘宏璐

【摘 要】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加入WTO等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的落实,以及经济发展全球化不断加剧,我国金融业逐渐开放,银行监管机制也逐渐与国际接轨,国内商业银行也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已经处于激烈的世界贸易竞争大环境下。一直以来,金融行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都发挥着推动作用,对国内经济增长以及社会发展影响重大。银行作为高风险行业,在金融体制改革推进过程中,做好防范经营风险以及内控管理是当前各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已经开始运用内容管理来减少经营风险,进而提高自身在全球金融业发展中的竞争性。专业化的内控管理实施是确保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将简单分析商业银行经济风险及内控管理存在的不足,并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内部控制管理

一、前言

商业银行在目前经营特殊资产金融企业中占比较重,风险管理是当下商业银行管理核心,而内控管理又是风险管理的核心,是确保商业银行稳定经营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内控管理工作是当下商业银行的核心管理内容。商业银行所经营的是作为融通资金的信用中介,包含了流动性高的创造存款,以及易失性信用货币,为我国经济社会提供着广泛金融服务工作。风险控制管理是衡量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对商业银行而言,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是衡量一家商业银行是否安全稳定经营的重要标杆。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内涵

风险管理是所有金融机构管理的重心,其中包括商业银行。从国内外的商业银行发展历程来看,优良的风险管理决定了一家银行是否可持续健康发展,风险管理中的小疏忽也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以及负面影响,甚至于说带来灾难。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爆发导致国际上很多一流商业银行都瞬间陷入困境,很多因此倒闭,都是风险管理不完善的后果,值得我国商业银行认真反思与总结。当下国内外银行都将风险管理融入到了日常管理内容。

内部控制作为一种自律行为,目前,已经有很多商业银行构建了内部控制系统,是由完善的制度、程序及措施等组成,中外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实践中均已标明,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对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维持良好的财务状况,实现既定的经营管理目标是至关重要的,能够为确保银行按照既定政策、现行法律和自身各项规章制度良好的运行提供有力的保证。

三、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主要特点

我国商业银行存在一部分资产已经或者正将成为坏账、呆账,这当中存在内外部多种原因,但是都导致银行失去收益甚至本金,另一方面有部分银行贷款也难以收回,这些都属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下文将简单分析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几个特点:

(一)系统性与普遍性

在商业银行的贷款、储蓄、投資、票款交换、账务管理等各经营环节和业务中都会存在不少难以避免的风险,比如说,内部操作不当、内部预测判断失误、国家政策调整、外部欺诈、客户不良经营等都会引发风险,如无法及时妥当处理,就会导致重大损失,对于商业银行自身来说,应该正确认识经营风险,没有业务或是资产不存在风险,所以要有全面经营风险管理意识。

(二)多变性与不确定性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还具有多变性、不确定性,因为风险的根源大多是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大多是不确定的,另一方面,市场环境与企业行为也不断变化,商业银行也由于竞争压力不断推出业务创新,也导致更多的经营风险不断呈现。

(三)客观性

所谓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客观性主要是指,风险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商业银行可以运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手段来防范风险,但风险无处不在,无法完全消除,其客观性提醒了商业银行不应该将零风险作为风险管理目标,而应该是接受风险、承担风险,并运用有效手段将风险总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四)隐蔽性

隐蔽性作为商业银行风险的特点也应该得到商业银行重视,尽管很多风险具有突发性,但是一定经历过形成、演变以及爆发的过程,只是前期风险过于隐蔽未被发现。这就提醒了商业银行要深入掌握客户、一线、现场、实时、准确风险信号,关注细节,及时发现预警风险,及时矫正错误,尽可能减少损失。

四、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的必要性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比较特殊,风险管理不只是商业银行衡量与规避风险的工具,还应该符合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超前性、整体性及动态性的要求,在时间、空间两方面覆盖所经营的环节与业务。商业银行的内控是某一单位的不同层次人影响过程,更应该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实现经营效果及效率、对相关法律法规遵守以及财会报告可靠性的三大目标提供保障,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在防范、纠正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偏差,对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的是监督及评价,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管理要确保财务与管理信息及时、完整、可靠,在施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强化、完善,减少经济风险与损失,确保商业银行稳定运营,提高收益。

(一)防范当下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有效措施

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应该树立风险创新价值意识,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是防范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根本举措,也是商业银行在激烈的金融环境中稳定发展的大前提,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是当下商业银行经营与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提高资本充足率主要包括增加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以提高资本总额和减小风险资产总量,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前提下,制定经营管理制度、操作流程、业务政策,确保稳健运营,运用多种措施来加强对借款人的监督与评估,明确商业银行服务市场的效益性、安全性以及相统一的经营原则,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难题,也是防范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首道防线。

(二)国家金融安全的保障措施

自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全球化、自由化不断发展深入,国际金融市场在繁荣活跃的同时也暗藏风波,尤其是2007年爆发的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对于国内外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面敲响了警钟,缺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整体思路及内控管理意识逐步成为全球范围内金融机构急需科研的课题,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管理首先要加强对内部评级系统的管理,建立出全面有效信用数据库,便于商业银行发现有关损失时,可以进行有效量化分析。

国内很多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思想陈旧,还处于控制与规避风险的阶段。自我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以及政府监管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安全保障体系重要的四个层次,其中自我约束起着决定性作用,这当中包括银行内在及保障金融安全工作,自我约束能力也是源于商业银行全面、及时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所以,商业银行应该树立起全面风险与内部控制管理意识,按照当下金融机构行业内的发展情况,建立起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是保障我国金融安全的基础。

五、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较滞后

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方面普遍比较滞后,首先,不少商业银行还未能根据自身经营环境转变,科学合理、及时有效的进行内控系统资源配置,所以这些商业银行的内控系统缺乏系统规范性;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内控系统缺乏整体性、合作性,商业银行内所实行的会计内控制度、信贷业务内控制度、资金内控制度等都是针对各部门内控而制定的,各部门之间缺乏合作,内部控制制度未有效整合,最终导致内部控制管理脱节,造成经营风险难以规避。

(二)缺乏严格的内部监管与审查制度

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监管、审查独立性不强,甚至由部分银行内部审核监管人员直属行长领导,且对行长负责,这样的监督管理制度存在着很大的漏洞,监管不具备全面性,无法对行长及其相关业务进行有效监督,其经营风险无法发现及规避,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独立性、有效性。

(三)相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够

其一,很多银行的审计人员都是从其他岗位上选择的,很多不具备专业知识,或者专业知识老化,不了解新金融政策等,尤其是商業银行顺应时代发展推出了很多新兴业务,由于缺乏高科技知识,审计工作难以进行,其结果对于风险防范也就缺乏作用,其二,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需要加强系统培训,才能避免在审计过程中因为一己之私导致数据不真实,最终风险无法规避,为银行带来损失。

六、全面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

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对于内部控制制度已有相关规定,主要如下:

其中《商业银行法》中规定:“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制订本行的义务规则,建立、健全本行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

《信贷资金管理暂行方法》规定,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贷款审查审批制度、完善信贷风险准备制度等。为此,商业银行要根据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和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构建起贷款责任制及资产风险管理的制度,针对贷款企业,必须构建科学严谨的信用评价机制,针对新增贷款以及投资项目,需要提前完成市场调查与科学预测,最终才能确定资金投向及调整结构的着力点。除此之外,需要构建贷款“三查”、岗位分离以及审贷职能分离等制度,完善贷款制约机制。要积极利用现行的呆帐准备金制度,尽快将呆帐核销工作开展起来,力争使每年提取的呆帐准备金能按规定用于呆帐贷款的核销,防止风险积累。

(一)构建完善的银行内控机制

完善的内控机制有利于内控管理的有效严格实施,商业银行在构建银行内控机制时,必须要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应该明确银行内控机制中涉及的规章制度都要贯彻执行,明确该机制对商业银行各个部门内部组织机构及各种业务操作程序都具有有效控制作用。机制应该涵盖商业银行的方方面面,确保银行所有业务经营过程、各部门、各岗位人员等都有监督防线,并将工作职责具体到个人,避免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互相推脱的现象。内控机制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在实施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需要紧急更正,随着银行业务创新、相关法律政策转变、高科技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深入运用,都应该实时反馈到内控机制中,确保商业银行的各环节都得到有效监督。

(二)构建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商业银行应该构建完善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也可以从国内外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优化商业银行自身组织结构体系,根据金融环境、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目标等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构建科学有效的决策体系、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严谨的会计财务制度和及时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

(三)构建完善的信息系统与及时有效沟通渠道

完整的数据服务系统是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前提,完整的数据可以在风险发生时进行有效量化分析。在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有关违约概率、既定违约损失率及违约时风险暴露相关文件中,都有明确对于数据库以及管理信息系统要求。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经验,大部分商业银行在构建内部评级体系时,将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都花在了数据搜集、整合与清洗上。我国商业银行同样存在大量的信息数据、且来源渠道较多,数据形式多样、真实性难定,加上我国计算机运用较晚,很多商业银行的数据都是记录在纸上,长时间后会有数据缺失现象。商业银行的管理信息系统不稳定、效率低下,甚至还有部分商业银行还未有真实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内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量化方面的研究与发展。所以,尽快构建全面、规范数据仓库,并形成高效、安全的管理信息系统,保证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中量化研究时数据需求。此外,信息系统必须包含银行所有经营活动与业务,及时整理与更新,数据有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并做好备份,避免数据缺失或者外泄,确保数据库的完整性、及时性、流动性以及安全性。

(四)构建全面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商业银行需要构建全面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必须包含商业银行的业务风险监控、评价以及预警系统,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以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贯彻执行贷款风险集中度以及关联企业授信监测、风险提示办法,做好风险集中度的早期预警工作,贯彻落实重大违约情况的登记报告以及风险提示等相关制度,对监管对象实施及时有效风险提示,贯彻执行贷款损失的足额拨备及资本充足率达标的审慎要求,跟踪并提高贷款五级分类的准确性、真实性。

(五)强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监督及执行力度

商业银行应该构建完善的稽核审计体系,不断完善专业监督检查机制。内部审计工作是当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效果。商业银行应该给予内部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及权威性,确保内部审计监督有效执行。另外,商业应该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引进优秀审计人才,确保审计人手充足,保证工作严谨有效进行,另外商业银行应该定期安排审计人员参加培训,确保审计人员在相关方面知识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我,进而提高内控管理质量,更好实现商业银行经济管理目标。

(六)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当下内控理论与实践现实,人为因素是银行经营风险产生主要原因,所以,“防风险、抓内控”的核心应该是强化人为风险防范与化解。商业银行应该定期进行职员会议,引导职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避免员工受物质欲望控制,忘记自身职业操守,进而导致银行经营风险与损失。同时,商业银行应该主动了解职员的现状,为有困难的职员排忧解难,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加强商业银行文化建设,经常组织集体活动让员工在和谐团结的工作氛围中找到归属感,能够更加全身心投入工作,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以及道德品质,且在应该强化员工岗位监督管理机制,将人为因素导致的经营风险降至最低。

七、结束语

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商业银行打破传统业务经营模式,逐渐展开业务创新,同时多样化的业务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多种经营风险,商业银行应该认识到金融危机中国际银行风险控制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在业务拓展的同时,做好自身经营风险与内部控制程序,并根据自身业务转变进行内部管理創新与应用,将内控管理纳入日常管理,并构建完善的内控管理系统,运用自动化、智能化内部控制管理提升内控管理效率,尽可能减少经营风险,降低经营成本,最终实现收益最大化,为商业银行在竞争中创造优势。

【参考文献】

[1].孔艳杰.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全过程控制研究[J].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5): 21-23

[2].钱荣华.论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4

[3].鲁宝兴,王波.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的思考[J].《济南金融》,第10期

[4].赵滨.当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济南金融》,2007年第4期

[5].崔亚利,高峰.改革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新思路及具体措施[J].《商场现代化》,2006年11月(下旬刊)总第486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