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国债规模及其影响因素的统计研究

时间:2024-06-05

李适宇

【摘 要】所谓国债,就是以国家财政承担还本付息为前提条件,通过借款或发行有价证券等方式向社会籌集资金的信用行为。国债在现代经济中的功能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在信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为某种需要而举债已成为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国债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国债;国民经济;国债规模;统计分析;多元回归;国债风险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只是在1950年发行过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之后1954年到1958年我国又发行了国家建设公债。从此之后一直持续到我国改革开放之前,我国都是世界上既没有内债又没有外债的国家。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1981年开始发行国债,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我国国债规模基本上也是逐年增加,并且由于实行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债规模的扩大速度变的非常迅猛。近几年频繁出现的欧洲国家债务危机,也提醒我们要时刻注重对国债规模的适度控制,然而中国的国债规模是一个既体现着普遍规律,又凸显着中国国情的一个复合型问题。

本文选择通过运用统计方法来对我国国债规模进行适度研究,以及通过分析影响我国国债规模因素,希望以此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我国国债国模问题作出有价值的探索,并综合分析提出防范债务风险的新思路、新政策。

二、国债规模研究对于经济的意义

国债规模只有在适度的情况下才能对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国债发行规模过大或者过小都会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一)国债规模过大对经济的影响

(1)政府信誉下降,国债发行受阻。国债在某种水平上是财政赤字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过大的国债规模,不光意味着国家政府可能要陷入债务风险和危机,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中国政府逐渐缺乏应对各种债务风险的能力,国债的发行也将会受到不小的波及。

(2)债券如果货币化后,就会导致通货膨胀问题的发生,赤字货币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基础货币投放量的增加,这容易形成通货膨胀,当国家依靠发行债券筹资来解决赤字问题时,中央银行可能会买进债券来维持债券价格以阻止利率上升,从而导致货币量增加,最后导致通货膨胀。

(3)导致群众对本国货币信任感降低,大量的财政赤字和巨额的国债规模,会给全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通货膨胀虽然刺激了出口,但是却会给本国人民带来心理上的压力,使得本国的货币贬值,而且如果货币贬值的情况严重,其他国家也会对该种货币产生不信任,从而开始限制对其出口,国家的国际声誉就会受到影响,从而造成国内外对该国政府的信誉和工作能力产生怀疑,甚至还会导致政权的更替。

(4)国债规模不断持续的增长,国家的财政支出特别是中央财政支出居高不下,财政赤字就可能持续的累积,而且我国的金融市场还没有达到国外的发展高度,国债的筹资成本又一直不低,国家不得不通过发行新债来偿还旧债,债务规模本息不断膨胀,使得国债规模迅速扩大,最终会导致财政收支不平衡的恶性循环。

(5)国债发行规模的迅速扩大,会导致社会上可供借贷的资金减少,还可能会引起利率的上升,从而使民间的投资减少,金融市场活跃性降低,加重了国家政府支出的压力,使得国家政府支出得不到有效的发挥使用。

(二)国债规模过小对经济的影响

(1)政府运行经费不足,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和财政支出由于季节性的原因,在进入和流出的速率上也不总是保持一致的,这表示着就算从全年来说国家的财政预算是平衡的,但是却可能在个别月份发生赤字,如果没有国债,就很难弥补这种季节性的财政赤字,政府职能就有可能不能正常履行,而适度国债作为一种季节性的资金调剂手段,可以解决这种季节性引起的收支不平衡。

(2)公共投入不足,由于私人投资的目的是获取利润,当出现规模大、收益低、周期长的投资项目时,私人资金就难以支撑项目,无论是建国初期的稳定经济还是形成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之后的工业化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国债就能很好的去改善这种情况。

(3)政府对宏观经济调控的能力下降,发行国债,政府可以灵活的执行不同时期的宏观调节政策来稳定国家的经济运行,在现代经济的形势下,国债的发行常常被作为“反衰退”政策的手段,国债不单单可以促进社会总供需的平衡,优化经济结构,而且通过国债可以对货币流通、金融市场进行调节,可以维持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如果国债规模过低,政府就无法充分的发挥的自身的经济职能来保证经济增长,管理职能也会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为了国民经济能够快速稳定的发展,国债规模就必须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合理的规划我国的国债发行规模。

三、国债规模适度描述性分析

本文分别选取了1981-2014年国债发行额、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还本付息额、GDP、国债累计余额以及居民储蓄余额作为原始数据,绘制国债发行额条形图得到下图:

从条形图可以看出我国国债规模在1981年到1993年这期间都是非常小的,当时中国刚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经济水平还处在非常低的水平,因此国债规模尚未得到经济大环境的支持,国债发行量比较小。从1994年到2007年期间我国的国债规模得到飞速的增长,2002年更是首次突破5000亿元,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改革开放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1998年后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抑制通货膨胀,扭转当时经济运行不景气的势头,拉动内需,采取了扩大国债发行的政策,同时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颁布并规定债务收入不列为预算收入,禁止中央财政向银行透支,这就只能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因此我国国债规模在这几年得到快速的增长。2008年到2014年我国国债规模在波动中有些许增长, (下转第25页)

(上接第23页)增长速度明显放缓,这与近几年国家政策有关,国家为防止经济发展过热,正在可以控制经济发展的速度,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并且国债规模也不能无限制增长下去,因此国债规模在波动。

通过excel对原始数据按照之前的公式进行计算,得到债务负担率、国债依存度、偿债率以及借债率。

债务负担率是指国家历年国债累计余额与当年GDP的比值,这个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累计债务达到的程度,是研究国债规模的重要依据。

在国际上大多数西方国家都是按照《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规定来限制自身的债务负担率不能超过60%,但是对于我国是不适合的,从折线图可以看出我国债务负担率是呈现上升趋势的,但是最高也并未超过20%,这是远远低于60%的国际警戒线的。从我国国情出发,考虑到我国发行国债的时间并不长,只有短短30多年的时间,并且人均GDP和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均GDP相比较也是相对偏低的。不过,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这些问题都会得到改善,如果债务负担率按照现在这样的上升趋势发展的话,势必也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在未来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对债务负担率的控制,提高国债管理水平。

国债依存度指的是国债发行规模与当年财政支出的比值,表示财政支出有多少是来自国债,是国家财政支出对国债的依赖程度,显而易见,这项指标不能太大,不然会存在非常大的潜在风险,一旦国债系统瘫痪,失去群众的信任,国家财政必将受损,进而影响国家宏观调控的能力,后果严重。

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是25%,在绘制的图中已经标出,图中可看出我国有个别的年份超出了警戒线,不过经过国家及时的调整,目前基本上维持在15%-23%之间,未来也将继续保持在这区间内。

四、政策建议

1.科学的制定投资规划,严格的选择国债项目。逐步推广采用公开招标的方法,政府部门对其进行严格的把控,组织专门机构对项目进行严密的审查,取消所有制性质的限制和地域限制,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公平的选择,充分的调动社会资金对国债项目投资的积极性。在资金安排运用的过程中,力争作到科学统筹、杜绝“三边”工程和重复建设,把钱用到该用的地方。在国情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下放一些国债项目的决策权给地方政府,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在项目安排上的积极性,激励地方政府用好国债资金。

2.要加强国债监督检查力度,对国债的使用要严格管理。财政部门要积极参与国债投资项目的审核,实现对国债投资的全过程动态监管,加强对项目概预算编制、年度财务决算和竣工决算的审查,加强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后运营情况的跟踪和评估。严肃查处挤占和挪用建设资金、违规审批、违法招投标等行为,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国债使用,保证有限的国债资金得到充分的使用,同时加强对建设单位财务工作的指导、管理和监督。

3.在经济平稳运行中注意控制国债的适度规模,在经济大环境发生变化或者国家政策变更时期及时的调整国债的投资方向。通过前面描述统计和模型解释的分析,中国的国债规模已经相当庞大,又由于我国借债率较低,而偿债率相对偏高,这就为财政风险和债务危机的出现提供了基础,当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还并未达到危险的地步,在今后的时期中,我國还是应当继续保持住国债发行规模。在宏观经济发展良好、产业经济转型、民间投资日益活跃的前提下,应该考虑逐渐降低国债规模增长的速率,同时注意加强管理,提高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自我清偿能力,减轻实际债务负担,保证国债资金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继续发挥余热。

【参考文献】

[1] 朱世武,应惟伟. 国债发行规模的实证研究[J]. 金融研究,2000(11).

[2] 纪凤兰,张巍. 国债规模的实证分析[J]. 财经问题研究,2004(7).

[3] 翟亚男,赵昕.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分析[J]. 经济论坛,2015(17).

[4] 王婕佳. 我国国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浙江大学,2015.

[5] 杨大楷,朱世武,陆虹.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分析[J].财经研究, 1998,(4): 14-1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