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担保公司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讨论

时间:2024-06-18

刘颖昕

【摘 要】内部控制机制是风险管理的基础,担保业务作为高风险的经济活动,对担保公司的内部控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探索适合中国担保企业现状的内部控制制度,提升企業风险控制水平对于稳定金融市场健康运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担保公司;担保风险;内部控制

为了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世界普遍采用的金融支持模式是信用担保。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我国企业信用水平下降,对担保行业的风险产生了很大影响,代偿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担保公司需要加强担保公司内部管理,完善担保公司内部控制。具备更强的抵御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能力,对整个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担保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分析

由于我国担保行业规模扩张较快,而与之对应的规范发展意识相对薄弱,近年来频频发生的违规担保等事件对我国担保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看,影响我国担保公司自身发展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制度建设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到位

首先,我国担保公司的监事会与股东大会往往形同虚设,导致企业治理结构中的相互制约机制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进而影响到公司的内部控制。其次,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也直接决定了其在担保公司发挥的作用。一方面,担保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如果只流于形式;另一方面,许多担保人员缺乏专业素养,加之担保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完善,对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产生了严重影响。

(二)内部控制体系与风险管理体系尚不完善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担保公司控制风险的基础,通过加强公司内部管理,才能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担保行业具有高风险特性,其自身的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担保公司对于担保风险的量化测算主要依赖缺乏专业任职资格的从业人员的经验和主观判断,缺乏科学的测算方法。

(三)监管机制有待健全完善

由于我国担保企业以政策性担保公司为主,从政策层面来看,由于缺乏对政策性担保和其他性质担保进行较为清晰的区分,导致在政策和监管措施的制定上模糊了不同性质担保公司之间的界限,给投机行为创造了空间。监管不到位体现出担保行业信息化水平较低,沟通渠道不畅通,缺乏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机制、反舞弊机制等众多问题。

二、担保公司风险分析

担保公司的业务本质是分担企业的贷款风险。目前,我国担保公司面临的风险包括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

(一)外部风险

1、政策风险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转型期,基于供给侧改革等一系列政策的影响,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下降,直接影响担保公司所面临的代偿风险。

2、行业风险

我国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部分通过高利率的杠杆融资获得的资金涌入高风险的担保行业,相当于杠杆之上再加杠杆,大大提升了金融体系的风险,对整个担保行业的发展都带来了不利影响。

3、法律风险

我国的担保行业尚处于发展阶段,目前的法律法规的条款多为法律框架,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引。此外,担保公司法律意识薄弱也导致担保公司面临一定的法律风险。

4、信用风险

担保公司业务的实质是通过信贷资金支付获得经济利益。中小企业往往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与金融机构沟通不畅,信用观念缺失等原因造成信用风险,陷入无力偿还债务的境地,从而增加了担保公司的代偿风险。

(二)内部风险

1、经营风险

在担保公司经营中,由于公司员工能力方面的不足或缺乏责任心通常会带来经营风险。在保前调查或签订担保合同等时期,某些非专业、不规范的业务操作,会很大程度上增加公司的经营风险。

2、道德风险

担保公司的道德风险主要是指担保公司员工为一己私利,通过制度漏洞,以保谋私,甚至于公司员工与担保客户联合骗保,牺牲公司利益,而导致公司的经营管理始终处于高风险状态。道德风险通常具有隐蔽性,而一旦发生危害性会很高。

3、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担保公司财务管理过程中,主要由于资本结构不合理、财务决策不科学、财务风险认识不足等因素引起。担保公司管理者应当通过分析财务指标加强财务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发生财务风险的概率。

三、担保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建议

(一)营造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

1、提高管理层素质,树立风险理念

管理层的职业素养会直接影响公司内部控制的方向和效率,公司应当基于风险容量,以项目业务风险、政策风险、法律风险、道德风险等综合评估为依据,对已放贷项目进行一对一的定期跟踪监管。

2、打造全面风险管理文化

要强化企业员工的风险管理理念,建立严格的风险控制意识,营造“言必合规、行必守制”的内部环境。一方面,公司可以通过内部章程、员工行为准则等配套制度规范员工行为;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奖惩机制,对这种行为进行全面严格的监督,降低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将风险管理文化融入整个企业文化建设中,能够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机结合,达到最佳控制效果。

3、重视内控环境的建设

内部控制环境是公司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监测要素的基础。完善担保公司组织结构的建设,通过软控制,引导员工形成“担保业务人才是内部控制核心元素”的思维。

(二)完善风险识别与评估制度及流程

风险识别应当侧重在保前信用调查评估时,此时担保公司需要对申保企业进行全面的分析调查。在客户审查中,除了对客户贷款金额、贷款质量和信用行为风险量化分析外,还应当利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构建的企业信用档案数据库网络,对客户信用状况以及关联方关系进行非线性量化分析,及时发现风险,避免公司的代偿风险。

担保公司的风险识别应重点关注被担保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存在的法律风险并且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科学预测。担保过程控制应重点关注对担保事后的及时性和持续监督,高风险保证项目应关注各重要节点和风险点,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标准,从而防范和化解风险。

(三)推进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1、建立详尽的担保业务报告和担保记录制度

担保公司详细的担保业务报告和担保记录制度是公司内部控制形式的有效保障。业务部门应当以书面和当面陈述相结合的形式,将包括企業信用调查评估、担保类型、金额、期限和使用情况、反担保措施等信息向董事会回报,使董事会能够对公司担保业务的运作情况又更全面的了解。

2、建立限额担保审批制度和集体审批制度

授权审批制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公司内部的道德风险、操作风险,并且能够完善内部安全管理体系。授权审批制度应当明确限额标准和批准程序,对担保贷款金额、申保企业信用等级、担保贷款种类、担保金额与风险保证金的倍数等多重分级,明确相应的审批权限。对于高风险利润率乘数的项目,则应当采取集体决策。

(四)完善信息与沟通机制,建立高效的监控稽核制度

1、加强公司内部的信息沟通

COSO报告的第四个要素是信息和沟通。对企业内部而言,部门之间、员工之间都需要高效的沟通,确保信息及时准确的传递。应当明确公司各部门的责任,注重双向的信息沟通,并通过发展和完善公司的会议制度,以确保决策的透明度和及时传递信息。

在外部沟通方面,公司可以借助互联网,提高沟通的质量、深度和及时性,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担保风险,促进担保公司的良好运作。

2、强化内部监督机制

我国担保行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外部监管体系尚不健全,需要通过内部监管机制的不断改进和有效实施起到推动作用。通过对内部控制的制定和实施连续监督和专项监督,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来不断改进其中的不足。此外,公司应设立业务稽核部门,对担保业务的保后事项进行监督,建立保后业务监管机制,根据不同的承保业务质量制定不同的监督措施,同时对反担保方案的执行情况保持动态监督。

【参考文献】

[1]王瑛.担保公司内部控制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

[2]陈晨.担保公司内部控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6.

[3]王清刚.基于风险导向的担保业务内部控制应用研究——我国上市公司案例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1):52-60.

[4]王荣华.关于担保内部控制的探讨[J].财会通讯,2004(05):38.

[5]黄叙.融资担保行业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建议[J].财务与会计,2016(10):54-5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