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陈心迪
摘要:中国地域广袤,不同的自然条件背景差异,当代大学生职业选择具有区域文化的差异性。本文首先选定京闽青三个代表性区域建立区域文化对大学生职业选择影响因素的模型;其次,从社会风尚、历史地理、教育、经济程度、竞争压力与文化融合等角度对职业选择进行研究;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区域文化 大学生职业选择 影响
一、引言
文化是包含了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资和精神文明产品。区域文化模式指在同一文化区内为每个群体所承认的具有共同价值的“文化模式”。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求职逐步突破地理界限,劳动力流动性日益频繁,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
2009年温家宝总理接受专访时说:“就业不仅关系一个人的生计,而且关系一个人的尊严。”王路江(2001)等的研究填补了目前大学生职业选择研究领域的实证模型空白。喻永红等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
然而,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研究大都停留在规范研究领域,科学方法存在瑕疵。故而本文着眼于探索不同区域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职业选择的成因与影响,为科学地开展大学生职业培训等方面提供建议。
二、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深度访谈、历史分析等方法,主要数据来自《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及《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等。理论模型由图1所示。
三、研究分析
1.地区教育对就业选择的影响
根据地区本科录取率与就业率的对比(见表1)进行分析,就业率与录取率成正相关关系。截至2015年,北京市有9所“985”和26所“211”高校,均居全国榜首,学术氛围浓厚,拥有国家顶级的资源配置,因而吸引了更多人力资本、物力资本和财力资本的投资。
2.历史因素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
(1)区域习俗对大学生择业意向的影响
根据分地区按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分的人口(见表2)进行分析,青海省地广人稀,教育事业不发达。受传统习俗观念的影响,儿童上学普遍受到限制,女大学生的择业愿望尤其受到抑制。
区域文化在一定的经济背景下影响着企业文化,进而引导大学生的就业目的。在访谈中,不少大学生希望大公司的声望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好的影响。北京自古以来商业发达,“八大居”、“全素刘”、“墨汁何”等,充分体现了北方公司注重声望的发展式企业文化。企业强有力的社会资本不仅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更吸引了年轻而有潜力的人才。
(2)历史地理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
根据分地区历史发展变迁(见表3)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历史延续提供了职业的便利。明清时期福建人口大量移居台湾进行垦殖,地理位置近至“福州鸡鸣,基隆可听”,且有着妈祖等共同的信仰,使福建对台创业人数众多。福建正在努力增创对台新优势,全面推动闽台经济、社会、文化新融合。
近代 1912年中华民国迁都北京,1945重新更名北平。 1842年《南京条约》辟为通商口岸,1902年左宗棠开办福州船政局。 1912年北洋军阀政府任命马麒为西宁总兵。
现代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宣告成立。 1949年福建省分属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 1949年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组成,以西宁为省会。
列宁曾指出:“地理环境的特征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着经济关系以及随在经济关系后面的所有其它社会关系的发展。”福建人从前以海为生,风险与机遇并存,他们勇于进取,形成了当地敢闯敢拼的社会风尚。文化具有坚韧的传承性,如福建地区明清时代借多子以强房,务实功利性文化导致部分企业规则意识薄弱,社会责任感缺失影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盲目追求名利报酬,诚信意识弱化,排斥基层工作等。
3.经济发达程度对职业选择的影响
(1)产业比重对职业选择的影响
根据我国经济地域类型(见表4)和就业结构与人均GDP关系(见图2)进行分析,表5表明,京、闽、青分别属于我国不同的三类经济地域类型,其三个产业的发展情况也不相同;图2表明不同区域的人均GDP的差异所致的就业结构也不同。
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越发成为衡量一个地区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职业选择影响未来收入,也是能力高低的标志,从而造成大学生初次就业对就业部门及区域的锁定效应。
一线城市不适合发展实体制造业,未来大城市或许以科研机构为主,而大学生未必都适合科研。大城市城市的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或许成为吸引大学生留下的原因。根据《2015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期望工作地点分布显示,希望在直辖市、省会城市以及计划单列市工作的大学生群体比重达到62.8%;根据麦可思中国2008-2010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发现,东部和沿海地区对本科毕业生的人才吸引力指数为67.3%,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吸引力指数32.3%。从上可知,大部分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地域时都希望能留在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
根据缪尔达尔循环累积因果论,社会经济各因素之间存在着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会出现持续地增长不平衡,加剧收入差距和由于历史偶然原因出现的劳动力向先发地区流动的恶性循环。加强区域劳动力的市场监管,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成为政府落实与改善“双向选择、供需见面”的就业政策的重大问题。
(2)人才供需比对职业选择的影响
从表5的2014年春季各城市人才供需比排行榜的不同地区对比统计看出,“北上广”等发达地区劳动力供需比大。资源丰富的地区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的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求职者前往这些地区就职,外地人口与本地人口形成了竞争,因而当地人口就业人数相对较多,工作机会相对较少,大学生失业基本为基于地域间差异而形成“刻板印象”的“结构性失业”,政府管理的难度越来愈大。
北方地区的高生活成本难以保障应届大学生长足的职业道路。因而不少大学生毕业后愿意前往“北上广”磨练几年,再去外省发展,“先就业后择业”。“牛人”多、生活节奏快使白手起家的行业难以在市场缝隙中求得生存,北方不偏安一隅的开明思想、户口审批制度也促使那些挑战性的冷门行业的就业者起步于外地再进军北京。“逃离北上广”为供需指数较低的地区提供了人才引入的契机,员工的稳定性与忠诚感成为企业与员工共同面对的问题。
(3)竞争压力对职业选择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发展和基层就业的政策倾斜,大学生就业流向呈现向中小城市转移的趋势,重心下沉。图3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期望工作地点与压力体验表明,为了规避住房、交通、竞争等外在压力而选择了偏远地区的大学生,依旧无法避免舆论、个人职业发展等内在的心理压力。大学生期望工作地点的选择,最重要的是自身的价值与发展。
另外,北方激烈的竞争使得大学生不得不在择业中忽视自己的兴趣因素,个人方面的压力源不被求职者重视。根据《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国家政策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房价与物价。
4.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对职业选择的影响
传统文化产品沉淀到人们的物质生活中,刺绣、银饰、玉器,成为一个地区文化的标志。由于小地域性强,东南地区相对安定地保留了中原民俗的原型,如福建省多来源的方言“荣居”全国七大方言中复杂之首。对本地人而言,虽然“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汉字”的政策差强人意,但是用方言交谈无疑是提高工作单位非正式群体中集体主义归属感的重要举措,本地人构成方言的强大力量且不主动以普通话为日常交流的主要工具;对于外地人而言,很容易产生心理隔阂,甚至出现文化休克现象。
所有文化皆适应了当地生存的需要,表现为人对环境的依赖。以北京为例,3000年建城史,800年建都史,六朝沧桑,多民族交流,赋予了当地文化强大的包容性。不同文化在这里碰撞、迸发出强大的创新意识和经济发展的动力。北京的企业基本不使用方言,外企圣诞节放假等体贴的习惯使大学生选择职业的自由空间更大。
为给予大学生更多的职业选择,各地均出台了独具特色的职业政策,如北京市《关于继续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专项活动的通知》,福建省《关于做好2014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青海省《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根据各行业人才流失率(见图4)分析可知,经济发达的地区第三行业发展形势较好,酒店、快消、贸易、金融行业离职率增长幅度均超过20%。由于大学生对工作单位福利保障、产品创新、专业程度、未来发展状况的看重程度高以及职业风险意识不断提高,经济水平高的地区员工跳槽机会越大,职业选择越自由。
四、基于区域文化影响对大学生择业的相关建议
地域文化具有较强的抵制变革惯性,中国地域广大,各区域各具特色,待人接物的心态存在区别。当代大学生职业选择的总体态势是积极和多元的,当文化刺激所带来的一时新鲜感与兴奋感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弱之后,由于原有的价值观、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得不到认同,部分刚刚就业学生会经常出现失落和挫败感。消除大学生对择业过程中对区域文化差异的恐惧感,对于探索新环境下大学生跨区域职业选择的可行之路具有显著作用。
1.从政府角度看
(1)政府设置与大学生契合的专业
通过激励管理、目标定向提高核心竞争力,提升劳动者的就业心态与素养,重新审视自身的就业能力,避免“英雄无用武之地”和“站在肥沃的土地上而不自知”悲剧的发生。
(2)政府支持具有地域特色的企业
对内弱化森严的等级制度,改变上传下达的传统模式,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文化平台;对外根据企业的战略与文化、组织目的、职位类型、外部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紧跟政府政策,了解行业动向,在选择与本企业核心技术配套的区域的基础上完善人力资源的招聘与开发工作。
2.从用人单位角度看
(1)用人单位加强文化间交流
各用人单位可以不定期利用各种载体举行集体活动和专题性地方文化展示活动,以娱乐的形式减少分歧。
(2)企业内外部的人性化服务
面对应届大学生择业中的跨文化心理障碍,要完善与遵循公平合理的规章制度,同时用真挚的感情来感染他。
五、总结
一个地广物博的国度,既是文化蓬勃生长的厚土,也是各种差异性不断碰撞与融合的反应器;既是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摇篮,也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明镜。
本文以过去与当今为区分的区域文化特点为背景,以大学生职业选择为研究对象,以北京、福建、青海为代表,进行区域文化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研究。建议企业坚持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全面考核,择优录用的招聘原则;建议政府健全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实现高校毕业生与人才市场的对接,做好就业登记。
参考文献
[1]陈国强.简明文化人类学辞典[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2]王路江,马俊杰等.测量愿望大学生职业选择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4]胡治宇,关于大学生择业意识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J].学园,2014(7):1
[5]刘飞亚.场域理论视野中的地市级党报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文学院,2012:3
[6]方宝樟.闽台民间习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7]李乃伟,卫海燕.中国分地区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地域类型划分[J].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41(3):75-83
[8]腾讯教育: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全文) [EB/OL].http://edu.qq.com/a/20150529/032180_all.htm.2015-05-29/2015-11-01
[9]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56
[10]2015年冬季各城市人才供需比排行榜[EB/OL]. http://www.qqjjsj.com/yjbg/96983.html, 2016-1-17/2015-11-0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