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时代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时间:2024-04-24

■张金辉 彭金云

一、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概述

1.内部审计的基本内涵。

内部审计是为了促进单位完善治理、实现目标的一种活动,由内部的专职审计人员及机构进行工作,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实施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建议。因而,有效发挥内部审计职能,是企业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实现自身战略和目标的有效推动力。作为内部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内审通过使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的人、财、物进行审计。

2.新时代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新使命。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一轮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企改革更加深化。为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作用,实现“十四五”时期关于做强做大做优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的目标,助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在审计全覆盖要求的背景下,作为国资监管机制中的主要监督力量的内部审计,更是被赋予了新的使命。鉴于国企内部审计对象的多元化,内部审计如何更好的做到“治已病,防未病”,实现企业目标,推动企业高质量稳健发展,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

二、新时代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的挑战

1.服务职能作用发挥不到位。

内部审计的职能反映内审本质,服务于内审目标,最终服务于企业目标。随着现代内审职能的拓展,内部审计需要从监督型向服务型转变。目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监督职能主要体现在对领导层和各部门的监督方面,评价职能主要从资源环境、战略决策、内部控制、风险控制等方面体现,战略审计是国企对内部审计提出的新要求;建设职能主要通过提供建议实现,2018 年审计署11 号令中,内部审计提供建议的服务职能被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然而,在内部审计实务中,虽然内部审计职能正逐渐转变,但实际上,大部分国企的内部审计作用发挥单一,内审工作流于形式,风险导向并未贯穿在审计活动始终,使得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目标、风险防范环节的服务作用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内部审计防未病、治已病的效果并未达到。

2.内审独立性不足。

只有保证内部审计独立性和人员客观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内审职能,促进国企持续、健康发展。由于内审具有天然的单向独立的特征,因此,在机构设置上受到越高层级的领导,其独立性就越强。当前,内审机构设置的不合理成为制约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水平的原因之一。部分国企虽然有内审机构,但内审部门受经营管理层领导,独立性和权威性受到影响。并且,也影响了内审人员的客观性,由于内审工作者的个人利益可能与各职能部门息息相关,甚至受部分平行职能部门的管理,对内审人员作出恰当的职业判断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3.缺乏大数据思维和技术。

依托大数据时代的东风,我国企业尤其国企的信息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国企信息化管理越来越深入,各部门都在加强对新系统、新技术的引进,这对内部审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信息化审计系统和大数据技术必将成为内部审计的主要趋势。但当前,在内审实务工作中,对于信息化审计系统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大部分国企仍处于探索阶段,信息化审计的应用区域不广,尤其是在中小型国企中,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程度不高,效果不好。因此,大数据思维的树立、大数据技术的掌握成为目前内部审计人员面临的重要问题。

4.内审人力资源不足。

为达到内部审计改善管理和促进企业实现目标的目的,内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是根本保证。现阶段,由于国企对内审的需求越来越大,使得对审计人员的要求变高。履行职责时,内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除了审计、法律、税务、内控等外,还有行业知识。另外,对于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包括语言表达、人际沟通、审计技术等职业技能要求也更高了。但是,在国企内审现实工作中,随着审计范围扩大,审计任务逐渐增多和复杂,内审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越来越多的出现;同时,在大部分国企中,内审人员由财务转型而来的情况较多,对行业知识、数据分析技术掌握不够,知识结构不够完备,内审团队中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的问题突出。面对这种情况,企业多采用临时性举措,如借调内部人员、外包审计项目等,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反而使内部审计效果变差,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内审人员的数量不够,全面审计人才、专业审计人才的缺乏等问题成为内审失败的诱因,严重限制了国企内部审计监督和服务作用的发挥。

5.内部审计整改工作效果参差不齐。

内部审计工作只是国有企业实现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其最终目的是要应用审计结果,做好审计整改工作,强化内审在防范风险、提质增效上的作用。作为内部监督力量,内部审计区别于其他审计的一个优势就是,能对审计的整改工作进行后续跟踪和监督,提高整改效率和效果。然而,当前在大多数国有企业内部,仍然存在审计问题整改不彻底等问题,屡改屡犯现象层出。深究其原因,发现目前部分国企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还存在偏差。由于以往与内部审计部门之间的短期利益不同,引起的内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紧张关系,使得各职能部门对于审计工作仍不理解甚至不认可,双方配合度不高,进而内部审计提出的问题和整改措施也被忽视。加上审计整改机制落实不到位,使得整改责任不够明晰,整改不够彻底,在整改工作中推诿责任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新时代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应对策略

1.厚植审计思维。

任何职业都有其特殊的思维方式,内部审计自然也不例外,其独特的思维方式能为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带来方向,有助于内部审计助力企业目标的实现。要培养内审思维,除了求真思维外,也要从战略、风险和内控的角度思考审计工作,在审计活动中将思维转化为习惯,指导审计工作。

(1)求真思维。

求真是对内审从业者最基本的要求,指透过现象看本质,能通过审计信息和资料应用逻辑分析和事实分析判断事实真相,体现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但同时,也要具备批判思维,全面思考,不轻易妄下结论。批判思维不是一味地怀疑和批评一切,也不是全盘否定事物,而是以审慎的态度判断事物属性。

(2)战略思维。

内部审计把实现组织的目标作为目标,这对内部审计提出了全局性思维的要求。战略思维从全局出发,关注系统性风险,深入地分析问题,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前瞻性。从战略角度出发,可以将问题从执行层面延展到制度和体制机制层面甚至治理层面。因此,具备战略思维,不仅能揭示问题,更能对具体问题提出对策,完成内部审计治病和防病这一任务。

(3)风险与控制导向思维。

新时代下,经营风险是内审关注的主要内容,风险导向成为现代内部审计的标志。国有企业要想发挥内部审计作为防范风险重要防线的作用,就要深化风险导向思维,前移内部审计端口。内审人员要掌握风险知识,承担风险管理师的职责,发现潜在的、隐藏的风险,客观的评估所发现风险大小及影响等。在审计工作时,要关注特别风险,“靶向”监督,盯紧重点部门和岗位。同时,加强对各部门的日常动态监督,全面提升企业内部审计防未病的水平。

控制思维对风险思维进行了延伸,通过把握内控的合理性和健全性实现高效地把控风险。控制思维重视再监督内部控制,从业务流程角度出发分析发现的问题,治已病,寻找其存在的控制缺陷,完善内控体系,防未病。有经验的内审人员可以从问题中进一步准确判断内部控制的情况,达到“强内控、防风险、促合规”的效果。

2.深化服务职能。

新时代下,咨询服务在内审职能中被提到了更高位置。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以咨询服务为导向,形成全程服务的氛围,将服务理念融入国企内审活动中,与职能部门建立良性的关系,加强日常服务,及时发现问题并从战略决策、体制机制、党风建设等角度提出管理建议,延伸分析共性和突出问题,与其他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在服务中加强监督,在监督中强化服务,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3.完善内审体系建设。

在企业的治理结构中,内审部门设置的地位越高,其独立性就越强,作用发挥也越好。对此,国有企业要继续强化党组织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推动应用总审计师制度,提高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实现内部审计的客观性,进一步增强其权威性。在应用中,要根据国有企业的规模等实际情况推行不同的总审计师模式,严格明确国有企业总审计师的任免方式,明晰总审计师的定位,对其任职条件进行规定,提高总审计师制度对于内审有效发挥作用的效能。

4.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

内部审计工作需要用数据和事实说话,即便在传统审计时代,数据分析和统计分析也是必备的审计技能;而在现在的大数据时代,审计更要紧跟国有企业数字化发展的步伐,更需要利用好信息技术平台,加大对内审信息系统的建设,把大数据思维落入行动中,发展以大数据为焦点的信息化审计,创新审计模式,加强业务、财务等部门与内审部门的信息共享,引进现代化的审计技术,更广泛地发挥数据分析的作用,为实现审计全覆盖提供技术支持。

5.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面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需求增加,大部分国企内审人员缺乏的现状,企业要多措并举,建立长效机制,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性,进而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首先,企业管理层应及时根据内部审计部门依据转型要求和实际任务情况提出的人员需求,调整专职内审人员数量,适当增加岗位编制,科学统筹内部审计力量,组建专业团队,从根本上解决人员问题。此外,要定期为员工“充电”,创新员工学习培训方式,实施“以审代训”,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的职业操守和胜任能力,提升服务意识,形成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内审培训体系。同时,要突破以往以财会审计知识为主的人才培养,把行业知识、沟通技能、信息技术技能等纳入培养主体中,形成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业务型审计人才模式。

6.提升整改成效。

针对现阶段内部审计工作的整改问题,国企要不断完善整改机制,提升整改效果。首先,提高整改建议的质量,对于发现的问题,内审要及时与管理层、业务部门、内控部门联合,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提高审计成果应用率,并且指定专人负责实时跟踪监督,提升整改落实成效。其次,完善整改公开机制,将审计成果和整改环节公开,接受全员监督;需要时,向监管部门汇报,利用监管和司法部门这一防线的监督作用。最后,强化责任追究,制定落实整改问责机制,明确划分各层职责,具体规定问责标准、程序和违规惩戒,提升部门负责人和全体员工的审计整改责任意识,提升整改成效。

7.协调内审与各方的关系。

内部审计可以被称作一门管理艺术,其中建立和谐共赢的关系是内审工作顺利开展不可或缺的条件。面对各方复杂的关系,探讨沟通问题成了内审的必修课。

(1)国有企业内部的沟通。

内部审计定位独特,其服务具有内向型的特征,为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内部审计部门要与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共享信息,通力协作,在审计业务全流程中,强调与其他各业务部门沟通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审计活动和各业务活动的双向融合,促进内部审计与业务部门、风控部门形成合力,强化风险管控。为了更好掌握审计所需信息,内审要建立与监事会、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各职能部门交流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从上到下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理解和支持。

(2)内审部门内部的沟通。

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审计部门要与审计项目组之间积极沟通,通过培训会和讨论会的形式等开展业务指导活动,统筹内部审计;审计项目组内部要加强交流,通过交流会,将从不同渠道得到信息相互交叉进行印证,共享审计线索和审计风险点,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

(3)内审与外部审计的联系。

在国有企业的监督体系中,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同发展,其中,内审与社会审计相互交叉,共同受国家审计指导。因此,内部审计应经常与社会审计机构进行交流,学习引进社会审计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加深对社会审计成果的利用,关注由社会审计进行的项目中发现的风险点,督促社会审计提出问题的整改,发挥审计协同监督效力。同时,内部审计应主动加强与国家审计的沟通,及时了解指导要求,把握风险信息,接受业务指导,有效落实国家审计的监管检查意见。

四、结束语

新时代下,为更好的完成对公共资金、国有资源和资产以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实现审计全覆盖的任务,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此,为了减少审计监督盲区,使得内部审计工作能更好的服务国企高质量发展,发挥国家审计补充力量的作用,国企内部审计部门要整合内审资源,厚植审计思维,完善审计体系建设,促进内审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审计整改成效,强化审计内外部关系的多方位沟通,从而促进国有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