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加强对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视,共筑社会主义新农村

时间:2024-06-18

加强对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视,共筑社会主义新农村

刘 颖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摘 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农民收入增加,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包括优美整洁无污染的农村环境保护。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到处可见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污染、水土流失等一系列问題正在威胁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 环境保护;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分析——以辽宁省瓦房店市复州城镇永丰村为例

(一)传统农村环境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传统的农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是指种植业以及畜禽养殖业等造成的污染源,畜禽养殖等农业活动的废弃物污染日益加重且综合利用率低造成了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普遍性。在永丰村,也存在着很多的农业种植,当地村民日复一日地用着传统的方式种植蔬菜、水果。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给土壤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而用大量化肥农药培育出来的蔬菜水果,对人的身体也是十分有害的。永丰村有很多禽兽养殖户,养殖场主要饲养有猪、狐狸、鸡鸭等。这些养殖场的污水、粪便都没有经过合理的处理,而是随意排除堆弃。炎炎夏日,恶劣的空气质量着实给周围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不便。除此之外,许多有害病菌和寄生虫对土壤和农作物形成污染,甚至再通过水和农作物危害人体健康。

在永丰村,有许多的居民区,大部分的封闭小区都有物业集中处理生活垃圾,而那些开放的居民区的生活垃圾通常都是随意丢弃的。没有专门的清洁人员集中处理,只是偶尔有人填埋焚烧,这种处理方式产生的有害烟尘对大气的污染不容小觑。垃圾没有得到正确的分类回收处理,不仅污染了环境,更浪费了资源。

农村经济粗放式的快速发展,加重了永丰村环境的污染。几年来,永丰村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仍旧以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主。这给当地环境施加了很大的压力。除此之外,乡镇工业布局不当,工业污染严重也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在永丰村所属的复州城镇上,有传统的轴承厂、辣根加工厂以及水泥厂。工厂常年累月地向外排废水、废气,甚至周围的树上都积了厚厚的一层粉尘,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环境质量。

(二)城乡现代化给环境带来的压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复州城这个宁静的古城也逐渐变成了一个高楼林立、经济繁荣的小镇。然而经济繁荣、工业发展的同时也给城镇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随着一座座高楼的拔地而起,一辆辆汽车的疾驰而过,供暖产生的浓烟和汽车尾气也时常给空气带来严重的雾霾。清晨在高处俯瞰小城,是雾蒙蒙的一片。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亦喜亦忧。然而,不该用环境来为我们的现代化付出这样的代价。

(三)居民用水问题

复州大河是小镇居民主要的饮用水来源。近年来,水质在不断下降,人们在饮用水的问题上难以实现放心无忧。传统的污染未得到有效治理的同时,私人挖沙也带来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与此同时,复州大河的水位也逐渐下降。干旱问题已经日趋严重。

二、农村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现有农村环境法制建设不健全,农村环境整治缺乏有效的约束

尽管近年来我国的立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对我国的经济生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从宏观角度来看,现阶段我国仍然普遍缺乏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农村环境法律法规。农村环境管理的基础依然很薄弱,法规标准很不完善,监管能力严重不足。举个最简单的例子,2014年的整个夏天,复州城没有下过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大河的水难以供应居民的日常饮用,每天白天基本都是停水的状态,田里的庄稼枯萎了大半。就在这样严峻的情势下,有关部门未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相关部门对农村环境的不重视,也是环境逐年恶化的原因之一。

当期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虽然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和条例逐渐增多,但体系化不强。比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中对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提高农村环境保护水平、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方面提出要求,但另一方面,基于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客观需求,长期以来,农业政策仍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农药、化肥等化学品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生态环境退化。其次,现有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在“经济发展”的夹缝中生存,地位被“边缘化”。在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政策依赖的社会意识背景下,我国目前的环境政策为“政府直控型环境政策”,从环境成本和效率的方面来看,这种环境政策过于依赖政府的行为,社会力量参与很少,从而出现政府成本过高而且过于集中却不能达到理想效果的问题。

(二)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环境的改善

环境管理制度是保证国家各项环境法律政策落实的根本,也是促进农村环境问题解决的有利手段之一。然而,农村环境保护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长期制约着我国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据有关统计表明:我国农村有3.6亿多人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每年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城市工业的转移,导致近郊污染加重,目前甚至已经向边远地区蔓延;村镇及工业建设无规划或不按规划实施,为了提高政绩,不计后果的引进重污染型化工企业等等。农村的环境基础设施落后,缺乏科学的防控和治理,加剧了农村环境的恶化。

三、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农民环保意识是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农村环境保护的思想保证

要想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首先要让农民群众具备保护环境的意识。要向农民特别是农村干部宣传环境保护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性,让广大农民群众树立环保意识,借此营造一个人人关心环境、个个参与环保的和谐氛围,让当地村民对解决新农村建设农村环保工作的紧迫性有充分的认识。各地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从而使广大农民了解国家环保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了解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内在联系,增强其环保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同时使广大农民了解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的环境权益,实现其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督。

(二)加强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制监督力度

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是保证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依据,是农村环境执法的前提和基础。完善农村环境执法的关键是执法机构的健全与执法人员素质的提高,是保证现行法律得以施行的人力保证。因此提高现有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基层环境执法机构的执法水平的重要前提。完善环境执法机构的内部监督体制,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和提高执法效果,是环境监督作用得以实现的内部保证。

(三)提高环保科学技术水平,推广技术成果

应大力加强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以技术创新促进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除了应对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以及农村健康危害评价等方面的环保实用技术以外,还应重点推进太阳能技术、风能技术、沼气利用技术、生态耕作技术等的开发、利用和推广,并加快科研成果的示范、转化和推广。

(四)重视村民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主体地位

农村环境的好与坏直接关系着村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农村环境污染的预防与治理应注重村民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村民参与的积极性。现有农村环保的相关政策与法律实施效果之所以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与其忽略村民的主体地位有着一定的关系。村民主体地位的提升,十分关键的一点在于让村民认识到自身在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进一步调动村民治理农村环境的积极性,进而发挥村民在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林云飞. 论生态文明建设中农村环境保护的问题与对策[J]. 湖北社会科学,2013,(7).

[2]张世秋. 环境政策边缘化现实与改革方向辨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6).

[3]夏光. 环境政策创新——环境政策的经济分析. 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4]江晓. 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保护机制的构建探究[J]. 北方环境, 2011,(6).

作者简介:刘颖(1993–),女,辽宁大连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14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阶段论文,项目编号2014XJDCA07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