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

时间:2024-06-18

王铁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凸显,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校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阵地,因此,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并渗透到高校教学中,推动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而促进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最终使高校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目標,实现我们的和谐校园梦,建成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校园文化;引领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为其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守的信念、价值观念体系以及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积极健康的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辐射功能等功能。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重要使命,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对自身的生存发展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综观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社会转型既遵循着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有着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所制约的自身特色。在这一时期,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更具复杂多样性,其意义与作用也将更加突出。

1.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分析

一直以来校园文化的产生与传播都是通过广播、报纸、宣讲等形式开展的,但是进入21世纪网络信息时代之后,校园文化从产生到传播的途径与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都与网络息息相关。对于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而言,网络为其学习与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为其带来了海量的信息、最新的资讯,也为其提供了搜索查找信息的快捷途径,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和网络运用能力,为了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综合型人才,各高校积极完善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使网络在高校里得以普及。在网络这一新的传播媒介的推动下,各种校园文化在网络上得以形成和传播,网络成为大学生了解外界文化动态的重要窗口。虽然网络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其形式也为广大学生所喜闻乐见,但是目前来看,网络上的文化内容鱼龙混杂,对于自制力差、是非判断能力差的同学而言,将为其带来不良影响。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随着开放程度的加大,国际交流的加强,科技手段的日益更新,各国文化思潮蜂拥而至。而正处于青年时代的大学生,对新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接受能力。对外来文化有较高的关注度和认同度,这就使得高校成为受外来文化冲击的首要对象。长远来看,若不加以指导,任其发展,将对大学生带来不利影响。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准则,是新时期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高校改革发展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对高校师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使青年学生在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上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铸魂工程”,可以从价值层面深入回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本质特征,为校园文化长远发展、稳定繁荣提供根本价值遵循,使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全面健康发展。校园文化是学校工作的本质外化与升华,在实现学校教育功能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教育手段之一,更能直接的、潜移默化的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人们对世界、人生、社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价值共识,一定能深刻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只有建立共同的价值目标,一个国家和民族才会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才会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这种意志力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道德文化建设路径

3.1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关键在于大学生都有荣辱观的前提下,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接受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认同的知性水平上,内化的最终结果必须由能动的主体认识转化为自觉的社会行动,即外化践行。”大学生要在认同接受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前提下,自觉地将之转化为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的具体行为。感恩教育是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感恩传统,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充分地加以利用。同时我们还要结合时代特点,赋予其新的伦理内涵。教育工作者要唤起学生在感恩、知耻方面的情感。

3.2深入研究与广泛宣传

高校“理论工作者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其解释和回答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理论指引。”高校教育工作者以及研究生要成为马克思主义坚定、忠实的拥护者和宣传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高度抽象的社会思潮转化成体现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大众化的话语表达方式,坚持将社会主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到日常具体的各种生活载体中,形成强大的宣传合力和浓厚的舆论氛围。使人民群众在亲身体验与氛围感染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认同并转化为自觉行动。

4.结束语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高校作为当今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尤为关键的推动作用,如何发展校园文化,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始终是一个核心性话题,因而,我们要始终不渝的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指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颜丽丽.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J],环球人文地理2014

[2]越继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企业文化.201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