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10年,他改写人类农耕方式和“薯类王国”历史

时间:2024-06-18

李国君+邓卉

人物简介

韦本辉,国家农业部薯类专家指导组成员(15位之一),是目前广西唯一的国家农业项目首席专家并主持全国淮山药研究,同时是国家木薯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获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专家、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等学术荣誉,还是广西“百名顶尖人才支撑工程”专家。先后主持承担国家、国际(美国)和广西科技项目30余项,已获科技成果20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12项、厅级奖4项;获得发明专利5项;出版《中国木薯栽培技术与产业发展》等专著8部,发表论文100多篇;1998年作为第二完成人引进的甘蔗新品种新台糖22号,目前已年占广西甘蔗种植面积1000万亩左右,新增效益数百亿元。

从农家少年到知名农业科学家,从案头研究到农耕发明,广西农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韦本辉一步一个脚印丈量着人生,一点一滴实践着他的梦想——让土地更多产出,让餐桌更加丰盛。

作为农业部薯类专家指导组成员(15位之一),韦本辉是目前广西唯一的国家农业项目首席专家并主持全国淮山药研究,是国家木薯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先后获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专家、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广西“百名顶尖人才支撑工程”专家等荣誉。

10年来,韦本辉在国内创建淮山药等薯类研究学科,对淮山药、木薯、红薯、马铃薯等薯类的育种和栽培开展深入研究,率先在广西杂交育出高淀粉含量的木薯新品系、淀粉含量30%以上的红薯新品系,选育出特色淮山药新品系,开创了品种和技术均领先国内的“薯类王国”;他自主发明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技术“粉垄农耕”新方法,更是彻底颠覆了传统耕作方式,实现了继人力、畜力、拖拉机之后的第四次农耕革命,为人类提供了一项新的可持续增产技术,将助力我国及世界农业的新发展。

无论行政科研,都打“农字牌”

从农村大队干部“起家”的韦本辉,1978年广西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后担任《广西农业科学》杂志编辑,历任广西农科院科技情报研究所副所长、计财处处长、院办公室主任、院长助理等职,在院机关做了近十年的管理工作,一直是行政、科研双肩挑,他说:“无论是搞行政,还是搞科研,我都要打好‘农字牌。”

2001年,韦本辉取得研究员职称,“要体现我的科研价值和管理价值,经作所再合适不过。”韦本辉开启人生的一段新旅程,出任广西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经作所”)所长、书记。而当时的经作所可谓“四面楚歌”,研究人员只有18位,欠债100多万元,困难重重。

“找准要点,才能破解难题。”从2001年至2010年,韦本辉在没有项目经费、没有研究平台、没有种质资源、没有技术经验的情况下,带领全所人员创建淮山药等薯类研究学科,主持开展淮山药、木薯、马铃薯、红薯和牛蒡、葛根、芋头等研究,淮山药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他主持承担国家、国际(美国)和广西科技项目30余项,取得软科学研究、大豆、甘蔗、木薯、淮山药、马铃薯、红薯等省级成果20项,获奖成果17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10项、厅级奖6项;获发明专利5项;选育淮山药等新品种10个;出版《中国木薯栽培技术与产业发展》《中国淮山药栽培》等专著8部,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研究提出“粉垄增量效应、土壤‘沛氧、增温协同带动其他天上地下自然资源良性利用”,全国淮山药“南薯北移、北种西扩”种子发展策略和“21111”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等新理论新观点。韦本辉主要参加引进甘蔗新品种新台糖22号,年推广面积1000万亩左右,累计新增产值逾数百亿元。他在广西本土率先杂交育出淀粉含量30%以上木薯新品系、淀粉含量30%左右红薯杂交新品系、淀粉含量达25%淮山药新品系各一批。

10年光阴,“拼命三郎”韦本辉,把广西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建成国内一流的研究平台。

发明“粉垄农耕”新方法,开创第四次农耕革命

“在广西玉林市、北流市试验,稻田耕层加深7厘米但土层不改变,种植的水稻第一造每亩可增产稻谷100公斤,第二至第四造免耕或轻耕仍然持续增产10%—5%;在海拔近2000米的干旱地区甘肃省定西市,马铃薯种植带下耕层加深15厘米以上可增产30%,其越冬土壤,每亩贮水6立方,第二茬种植马铃薯仍然增产15%”,这就是韦本辉和他的研究团队历经5年,在世界上创新发明的农耕新方法——粉垄栽培技术。

粉垄栽培技术,是利用韦本辉等发明的粉垄机械螺旋型钻头,垂直对土壤横向快速旋磨切割粉碎、自然悬浮成垄(传统方法为犁头浅耕碎土),可直接种植作物的技术。粉垄具有“释肥、保水、沛氧、增温、淡盐”等效应,可使土壤深松不乱土层,土壤有效养分增加,活土保水,为作物创造最好的土壤生态环境,可使低产田变成中产田、中产田变成高产田,有效促进多年持续增产增收,还可增加绿色生物产量,具有良好的生态功效。

早在2003年,韦本辉和研究团队上辽宁下广东,奔甘肃、宁夏,到湖南、河南,行程数万公里,顶烈日,冒严寒,挖剖面,采样本,细研究,终于揭示粉垄耕作的奥秘及其作物增产之规律。据统计,粉垄栽培技术不但在广西、甘肃取得上述效果,还在辽宁、河北、河南、湖南、广东、宁夏等6个省份及水稻、玉米等13种作物栽培中应用,较传统耕作增产10%—30%,品质也得到改善或提高。2008年3月,该项研究通过了由广西科技厅组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刘旭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及广西专家的科技成果鉴定,被认定为“具有原创性”的成果。《人民日报》《中国科学报》《农民日报》《广西日报》及大批网站先后作了报道;美国《亚州农业研究》《中国农业科学》等发表原创性研究论文15篇,谷歌搜索相关条目逾百万。

2012年10月2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长沙听取韦本辉汇报,对粉垄栽培水稻所取得的进展表示浓厚兴趣,并决定利用新近选育的超级稻新品种进行粉垄高产栽培试验。

有人说,粉垄栽培技术彻底颠覆了传统耕作方式,实现了继人力、畜力、拖拉机之后的第四次农耕革命。而韦本辉说,革新传统的耕作方法,是因为自己出生于广西北流市农民家庭,了解农作物丰欠与土地质量特别是土壤板结的关系,促使他努力改造农业种植模式,创造作物更高产的土壤环境。他指出,粉垄栽培技术还要进一步研究完善,该技术如应用于我国粮食作物现行种植面积的30%,其增产的粮食就可以养活1亿人口。

10年苦心研究,改写“薯类王国”历史

有人曾说:“如果不是韦本辉,也许人们不会意识到淮山药可以为农业增收和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作贡献。”

的确,在韦本辉“盯上”淮山药之前,它一直被遗忘在农作物世界的角落。

韦本辉的家乡有着悠久的淮山药种植历史,年少时他常看到父母种植淮山药要费大力、挖深壕,比种其他农作物辛苦,这个农家少年立志改写这种历史。

研究早期,韦本辉认为,淮山药粮菜药兼用,如果全国小朋友每天吃上100克淮山粉再加一杯牛奶,中国人的身体一定很棒。2007年年初,韦本辉给温家宝总理写了一封信,建议国家重视和发展淮山药。2007年3月26日,时任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和时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屈冬玉,根据总理批示,专程来广西考察韦本辉的淮山药研究,将淮山药列入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由韦本辉担任项目首席专家,淮山药项目由广西、河南、甘肃、山东、江苏、江西等6个省区农科院和高校实施,韦本辉提出“21111栽培技术体系”和 “南薯北移,北种西扩”发展策略,以及北方、南方种植区分别采用“前重中促后顾”“前稳中控后重”栽培策略,有力推动了全国淮山药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单产的提高。韦本辉及研究团队在广西率先选育出淮山药桂淮2号、5号、6号、7号等四个新品种,发明了淮山药“定向结薯”栽培新技术,在长江以南地区推广应用;主持完成《桂淮2号等淮山系列新品种选育及定向结薯栽培综合技术研究》获得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

马铃薯也进入韦本辉的视野。

从2001年起,韦本辉带领研究团队在广西率先选育出马铃薯 “大西洋”“费乌瑞它”“中薯3号”等三个新品种,主持完成《广西冬种马铃薯新品种筛选和春夏繁种技术研究》,获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提出广西应该按照“晚秋、冬种、早春”三个概念时段来发展马铃薯产业的新观点,撰写并出版《广西冬种马铃薯栽培技术》一书,他的研究,对广西10年来冬种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做出有益的贡献。

广西目前红薯种植面积达400万亩,红薯研究刻不容缓。

从2003年起,韦本辉和科研团队从国内外引进红薯种质资源进行杂交育种和品种筛选,育出一批具有“弱感光”特性的红薯新品系,同时筛选出若干弱感光型红薯新品种;并提出“利用弱感光品种,进行冬种兼春繁苗,春种夏收、夏种秋收、秋种冬收”种植法,实现广西红薯一年两熟或者三熟(无霜冻地区)。

木薯是世界三大薯类作物之一,有“淀粉之王”美誉。 从小吃木薯长大的韦本辉,对木薯情有独钟。2008年入选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以来,韦本辉一直进行木薯育种和栽培研究,部分研究成果纳入《木薯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集成与应用》,200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木薯综合配套节本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2011年获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广西探索亚热带地区木薯诱导开花和有性杂交育种工作,目前,已率先获得一批淀粉含量为30%—33%的木薯杂交新品系,有望实现广西木薯自主杂交育种和品种推广零的突破;2009年在广西创造平均亩产4.8吨、最高亩产达5.2吨的纪录。韦本辉还出版《中国木薯栽培技术与产业发展》专著,提出了木薯北移及相关产业发展意见。

农业科技不断创新,才能确保“中国饭碗”

***总书记去年11月27日在山东省农科院召开座谈会,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根本在于深化改革,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并指明“解决13亿人吃饭问题,要坚持立足国内”。

韦本辉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创新农业技术,才能更好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随着淮山药声名远播,各地同行慕名向韦本辉取经。最近,新疆建设兵团第十四师师长到广西考察后,希望将淮山药新品种新技术引入和田市大片沙地进行试验推广。

韦本辉在新疆和田看到,尽管大部分地区被沙漠覆盖,但仍有不少地方水源充足,可以建设大规模的滴灌系统,韦本辉期望和田100万亩沙地种上淮山药,成为我国最大的淮山药种植基地。不过,要实现这一美好的愿望,“21111”这一技术至关重要。

所谓“21111”是韦本辉总结出的全国淮山药高效种植共性关键技术,这几个数字分别代表“两早(早催芽出苗、种植后早管理促苗生长)”“一拱(利用薄膜小拱棚覆盖防寒保湿促苗生长)”“一防(防除病虫害)”“一增(结薯期增施钾素等肥料)”“一喷(生长后期适喷叶面肥保叶提高光合作用能力)”。

“如果对接好这一技术体系,加上新疆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薯类作物品质可能比南方好。”讲起薯类作物的发展前景,韦本辉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他说:“薯类,在我国将来的粮食安全问题中会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回望十余年的科技创新之路,韦本辉依然激情满怀:“虽然我已经60岁了,但每天比年轻时还要多工作一两个钟头。”韦本辉说,很高兴按照国家的政策能延迟几年退休,可以再多干五年甚至十年。

对于开创的事业,韦本辉始终抱着质朴的愿望:“我希望自己所研究的技术,可以真正对农民有所帮助,让他们受益,让每个庄稼汉都有丰收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