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德保至今怀赵翼

时间:2024-06-18

彭匈

清代的诗歌,能让人广为传诵的不多。而赵翼的这首却不胫而走:“李杜诗篇众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字云崧,号瓯北。清代著名诗人、史学家。赵翼著述甚丰,有诗集53卷及《瓯北诗话》《廿二史札记》等传世。赵翼诗话立论允当,提倡创新,唯陈词之务去。我们从他的论诗绝句中可以窥见一斑:“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赵翼的诗歌主张,给清代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象。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赵翼出任镇安知府。镇安府治今德保县。中土之人,一直有个偏见,认为五岭以南,即为烟瘴之地。“三个蚊虫一碟菜,五个老鼠一麻袋”,人说鸟语,文身披发,猛兽集结,毒蛇盈野,总之可怕极了,更何况德保地处偏僻,山遥路远。毕竟赵翼属远见卓识之士,不为传言所动,接旨之日,轻装简从,即赴镇安任所。

一踏上镇安土地,赵翼便欣然笑慰。传说中的可怕景象并没有见到,随处可见的倒是炊烟袅袅,鸡鸣犬吠“只拟此中非世界,谁知鸡犬亦相闻。”南方边陲的山光水色比之一览无余的北地原野,更是另有一番韵致。诗人一激动,吟出了赞许的心声:“我行万里半天下,至此奇观得未曾。”

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民间,赵翼更是感叹良多。此地“民最淳,讼狱稀简”。官司诉讼少,民各安其业,知府大人便有更多的时间到各处走走看看。边民古风犹存,各民族兄弟的和睦相处,使这位朝廷命官大为感动。他把所见所闻辑录为一篇《檐曝杂记》,其中写道:“此中民风,比江、浙诸省,直有三四千年之别。”读罢这段文字,让人不能不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更可贵的是,“余甚乐之,愿终身不迁,然安得有此福也。”诗人想留下来,“不辞长做岭南人”了。

人的心态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就大相径庭。赵翼不愧为一代名士,有性情,有识见,有担当。

面对这么好的百姓,作为父母官,岂能不竭尽全力,爱之,护之,安其居,乐其业。再作深入一步的调查,赵翼便发现,危及百姓生计生活的,竟有三害:一是一些贪官污吏,仗着山高皇帝远,又见小民可欺,便肆无忌惮敲骨吸髓,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甚至拿官仓粮米放高利贷。二是边患频仍,常有兵匪越境侵扰,烧杀掳掠,百姓苦不堪言。三是虎多成患,山高林密,猛虎时常下山伤害人畜,弄得人心惶惶。

赵翼弄清情由,决心来一个“除三害”。他一是果决地法办了一批贪腐官员,严令废除苛捐杂税,将官仓粮米无息贷给贫苦农民。他还引进顺州(今靖西)的八角树到镇安种植,使之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二是亲自巡察边境,派精兵严守关隘,迅速消弥边患。三是从外地招募有经验的猎人,同本地山民一道,捕杀恶虎,其余虎群遁入深山老林,从此虎患肃清,人民生产生活恢复正常。

赵翼知镇安府三年,最为人所称道的,应该是他身心融入当地少数民族之中,作诗为文,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给予高度的赞赏。到任不久,他就写出了“所欣民意安吾拙,相爱浑如鸟入怀”。足可看出他与当地民众的亲密关系。镇安一带,为少数民族世居之地,每逢年节,皆有歌圩。男女青年娱乐恋爱,其乐融融。可是历代封建统治者,都以“有伤风化”的罪名,横加封禁。赵翼来到壮乡瑶寨,看见百姓兴高采烈,歌声互答,他一反常规,写下《土歌》一首,对歌圩风习大加赞许:“春三二月歌场好,蛮女红妆趁圩嬲。”嬲字音鸟,玩耍之意。赵翼认为,青年男女通过情歌对答,沟通感情,互相了解,最终找到自己情投意合的伴侣,这不仅是好事一桩,更是古已有之的习俗。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是后世才订出的一套。他诗中写道:“始知礼法本后起,怀葛之民固未晓。君不见双双粉蝶作对飞,也无媒妁订萝茑。”完全是一派赞美的口气。我们从中不仅可以看出,赵翼对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的高度尊重,还能透过字里行间,见到他那熠熠闪烁的民主思想和人性光辉。这在封建士大夫中,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作为一代大家的赵翼,来到祖国南疆,一则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之责,二则诗文状物抒情,为偏远山乡留下许多文化刻痕。赵翼离任之时,当地人民感念他的功德,为他建立生祠,后又在府城的阳明书院内立报功祠。为人民做了好事的人,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时至今日,德保、靖西一带人民,对这位清廉知府、一代诗人,仍然感怀于心,永志不忘。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