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陈文君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文章独步天下,而且还具有杰出的管理才能。作为领导,他慧眼识才,深谙育才之术;作为下属,他拥有卓越的向上管理智慧;面对自我,他也能锐意进取,并坦然面对名利得失。
刚柔并济的“内训师”
北宋人才济济,善于识才的欧阳修扮演着朝廷“内训师”的角色。他奖掖后进不拘一格,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人才,也善于通过科举考试来挖掘人才。
关爱后进,量能授官
曾巩出身贫寒,但欧阳修欣赏其才能,称赞他“其大者固已魁垒,其于小者亦可以中尺度”。可惜,曾巩一直屡试不第。欧阳修不但没有表现出失望,反而撰写一篇《送曾巩秀才序》以示勉励。后来,又把他纳入门下,当成最堪造就的学生来悉心教导。曾巩最终不负所望,名满天下。
欧阳修担任科举主考官时,发现了苏轼这位旷世奇才。他丝毫没有妒忌之心,反而说:“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通过他,苏轼不仅金榜题名,文章持续精进,还得以拜见文彦博、富弼等英杰。可以说,欧阳修是苏轼的人生导师,后者所有成就都与前者密不可分。
在我们熟识的“唐宋八大家”中,苏轼、曾巩、苏辙在同一届科考中被欧阳修录取,另外几位大家也都受到了他的奖掖和推荐。而且,欧阳修善于量能授官,让他们担任最适合的职位。
例如王安石不仅有文学才华,还有过人的政治才干,欧阳修便举荐他与吕晦叔、司马光三人为相辅接班人;苏洵文章出众,欧阳修就推荐他替朝廷修书;吕公著做事缜密得体,欧阳修便让他负责起草诏书的工作。
刚柔并济,亦师亦友
身为管理者,若一味谦柔,则不能服众,唯有刚柔并济,才能带领下属更好地前进。欧阳修既有容人的雅量,又生性刚直;他无私帮助年轻人,对他们又很严格。正得益于他柔中带刚的“管理”,才培育出了众多严谨、认真而有才华的后辈。
他与好友石介第一次见面时,石介写了一篇文章以示纪念,但欧阳修的意见却很尖锐:一、你的文法奇怪,语言狂傲、自视甚高,对时政诋毁太多,不可取;二、你的字写得过于奇崛,让人认不清楚。欧阳修总是有话直说、就事论事,对于朋友有错必纠。
曾巩作为得意门生,同样受到严格地对待。曾巩写过一篇论述士族的文章,欧阳修读后毫不客气:“这篇文章的内容,在顺序和年代方面都存在问题,我希望你能够重写。”他想让学生明白,精益求精应成为做事的习惯。
以柔取胜的向上管理
与自己的上司相处,欧阳修很少与之正面冲突,往往以柔取胜,显示出在向上管理方面非一般的情商。在他担任参知政事时,最为人所知的是调解宋英宗和曹太后的矛盾。
仁宗子嗣早亡,便挑选了一位侄子立为太子,即宋英宗。英宗即位后身染怪病,喜怒不定,常随意斥责、鞭打身边的人,对太后也多有不恭。由于旁人的挑拨,两宫矛盾越来越深——曹太后虽然为人贤达,但禁不住猜疑之心,而宋英宗也不满其垂帘听政,时有怨言。渐渐地,太后动了废帝之心。
这件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必将威胁国家稳定。欧阳修则运用自己的智慧,将一场宫廷危机化为“绕指柔”。
宰相韩琦的处理方式有点生硬,他批评曹太后:“皇上因为身体有恙,脾气不免急躁,做母亲的要宽容一点,多关心他。”太后听了愈加不高兴。
眼看情势就要陷入僵局,欧阳修忙说:“太后,您跟随先帝数十年,天下人都知道您的德行与能力。先帝在时,张贵妃恃宠骄纵、为所欲为,您却为了大局隐忍包容,让我们敬服。”他继续启发:“现在您与儿子有了矛盾,为什么反而沉不住气呢?我们知道,您希望他能做个优秀的皇帝,可是看他病重,心里着急。”欧阳修说话不像韩琦那样针锋相对,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太后意识到事情本质,从而冷静下来。
韩琦错在单纯把问题归结为宋英宗生病,掩盖了矛盾。而问题根源在于,两宫之间误解已深,且互不信任。欧阳修深知,太后是威胁皇位稳定的最大因素,她如果决心废帝,完全可以另选他人。只有安抚好曹太后的情绪,才能扭转形势。
为了彻底解决矛盾,让母子和睦,欧阳修还对双方进行了适当施压。面对曹太后时,欧阳修搬出了“杀手锏”宋仁宗:“先帝归天后,我们拥戴他的儿子做皇帝,这个事实既无人能改变,也不敢反对,您说呢?”这些话好比钉子,很软却很致命地“钉”到了曹太后心里,迫使她放弃了废帝的念头。
在劝说英宗时,皇帝忿忿地表示:“太后待我寡恩。”身为大臣,欧阳修不能说“硬”话,只能委婉地施压,他引导英宗:“自古以来,真正孝顺的君王只有舜帝,因为不论父母怎样,他的孝顺始终如一。而您一见面就说太后的不是,您觉得这像皇帝的样子吗?”
他接着撮合:“刚才我们去太后那儿,她直夸您懂事,有治国之才。”最终,英宗向太后承认了自身之失,母子关系渐渐变得融洽起来。不久,执政大臣们又成功地请太后还政给了英宗。
处理皇帝的家务事,稍有不慎便会引火烧身,而欧阳修非常有分寸,而且没有引起任何争端——首先,把矛盾调和好;其次,再考虑皇帝亲政的问题;最后,皇帝亲政了,这个隐患才能根本消除。
与下属相处的“宽简”之道
“宽简”是欧阳修一贯的管理风格,“宽”,并非政务松弛,而是不急功近利;“简”,不是省略,而是不打扰。在面对下属时,他都能本着“宽简”的心态来对待。
尊重下属
在与宋祁共修《新唐书》时,宋祁负责修列传,欧阳修负责修其他部分。朝廷特别提醒他要详看宋祁的文章,能删则删,能改则改。但欧阳修认为,宋祁虽然官位不高,但见多识广,字里行间都有独特见地,所以一字未动。
书完成后,御史建议只署欧阳修的名字,因为“旧例修书,只列局内官高者一人姓名”。欧阳修对此不以为然,不愿意一人居功,坚持两个人共同署名。作为领导,欧阳修很少挑剔下属,而是鼓励他们发挥潜能,并尊重其劳动成果。
善待下属endprint
“庆历新政”时,欧阳修曾被诬告入狱,负责审理此案的宰相陈执中判了欧阳修死罪。由于宋仁宗的干预,欧阳修才免于一死。
几年后,欧阳修早已是翰林学士,而陈执中却因政绩糟糕被罢免。按照惯例,翰林学士需撰写一篇制文(类似于现在的任命书),协助朝廷重新任命下属。陈执中揣度欧阳修定会借机报复,把自己写得一无是处。然而欧阳修在制文中写道:“杜门却扫,苦避权贵以远嫌;处事执心,不为毁誉而更变。”制书公布后,陈执中十分诧异:“与我相交甚深的人都不了解我,他怎么知道?”对于陈执中,欧阳修并非没有过抱怨与憎恶,但他以德报怨,征服了人性的自私。
面对逆境时的自我管理
欧阳修的从政经历十分坎坷,屡次受挫。然而,每逢逆境,他总能灵活地引导并激励自我,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
不自暴自弃
30岁时,欧阳修为了给范仲淹打抱不平,愤笔写下言辞激烈的《与高司谏书》,从而违背了皇帝“不得再议”的旨意,被贬到偏远的湖北夷陵。
朋友写信给他表示担心,但欧阳修回道:“韩愈是具有胆气的大诗人与政治家,让我很推崇。但他被贬后不久,就给皇帝上疏、摇尾乞怜,判若两人。”
在他看来,做人应该前后一致,敢作敢当。欧阳修与朋友约定做到三点:一、绝不整日沉醉于酒水当中,自暴自弃、满腹牢骚;二、夷陵虽然偏远,但自己会尽职尽责,做好百姓的父母官;三、绝不写哀怨、穷愁的文字。
目光长远
欧阳修之所以乐观,最重要的原因是目光远大。他预见到,宋仁宗由于刚亲政,人事关系尚在梳理中,改革必定会触及到庞大的保守势力,为了避免正面冲突,皇帝做出了权宜之计——暂时让改革派后撤,好让斗争停歇下来。自己这次遭贬意味着改革只是开始。
适时卸下名与利
在欧阳修61岁时,谏官蒋之奇试图以一桩“绯闻案”诋毁他。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欧阳修并没有借自己参知政事的身份来打压小人,而选择了隐退。他连续上了六道奏章,请求辞去参知政事,从此远离朝廷,卸下名利的光环,以宁静淡泊的心态度过余生。
他觉得,官位越高,离自己的本来面目越远,只有过另一种生活,才能回归自我。欧阳修一生好琴,不仅会弹奏,还喜欢收藏:“我年轻时清贫,所用的琴也低廉,可我抚琴时很快乐。后来收藏的琴虽然精美昂贵,可是听着琴音心里反而不平静。”最后,他领悟到人的快乐在于内心:“收藏琴,不在于数量多少,喜欢即可;琴曲不必多学,只要能愉悦自己即可;如果心事过多,琴再精美、琴声再悠扬,也无法得到解脱。”
对欧阳修来说,离开纷扰的官场,他的心灵更加纯净,思想更加活跃,内心也更加充实。
(本文根据康震老师在《百家讲坛》的演讲整理而成)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