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双班教学中老师如何做到轻负高质

时间:2024-06-18

吕明珍

摘要:在我们城区内,由于编制问题,每间学校每个年级的数学老师都要担两个班的教学任务,尤其是对于高年级的数学老师,工作量超重,好像一个永不停止的陀螺一样奔跑在讲台与办公桌之间,要么在上课,要么在改作业或者在备课。有时还要应付各种的检查、教研、会议等。老师的时间被挤得满满的。工作劳累的同时还要保证教学质量。因此减轻老师的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老师应该精心设计学案、为学生的预习提供指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减轻上课的多讲;优化作业设计、避免机械无效的作业,减轻改作业的量;重用学生,让孩子教孩子,辅导后进生[1]。

关键词:教学现状;精心设计;学案优化;作业设计;重用学生

现时,存在于我们学校的情况就是: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数学老师都要担任两个班的教学,有的老师还要同时担一个班的班主任。这样一来,对于担任高年级的双班的老师来说,教学任务异常繁重,无论是上课时间还是批改作业的量,都是双倍的。与此同时,两个班的后进生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况且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第一生命线,尽管是困难重重,教学质量是不能落下的。每一位老师都想教好学生,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但作为老师精力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长此以往,在超负荷的工作下,老师的身心疲累,疾病接踵而来。提高双班数学的效率,减轻老师的负担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特此,我以自己担任两年的双班教学的一些做法,谈谈我的体会。

一、改变备课方式,精心设计学案

上好一堂数学课,设计好教案是比较重要的,而传统的教案是以老师和书本为中心,注重的是老师如何把书本的知识准确、精彩地传授给学生。但忽略学生的情绪及积极性。这样的教案是备给老师用的,为教而设,而没有备学生,没有为学而设。老师往往上完两个班课后,口干舌燥,腰酸腿疼。学生还不买账,不用心上好课。所以老师应该摒弃过时的备课方式,从备老师向备学生转变。把传统的教案变成学案,学案可以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了指导,在老师的引领下获取知识,感受成功喜悦,收获快乐。学生变成学习主人,全情参与到学习中。不再是课堂的听众,被动接受知识,可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如:在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的时候,我是这样设计学案的

自学课本31-34页内容,回答:

1、说说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的物体?

2、回答:

(1)圆锥的底面是一个(),侧面是一个()。

(2)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

(3)从圆锥的()到底面()的()是圆锥的高。而顶点到底面圆周上一点的距离都不是圆锥的高,或者说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圆锥只有()条高,想一想,为什么?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怎样测量圆锥的高?

3、用自己的话回答。

4、动手做:把一张直角三角形的硬纸沿一条直角边贴在木棒上(如课本32页所示),快速转动,转出来的是形。

5、比较圆柱和圆锥,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6、我们可以把圆锥放进盛水的量杯里,水面升高的()的体积就是()的体积。我想:圆柱的底面是(),圆锥的底面也是(),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没有关系呢?

(1)我先准备好()()的圆柱、圆锥形容器。

(2)我把圆柱装满水,再往()里倒。正好倒了()次。

(3)我用圆锥装满沙子,再往()里倒,需要倒()次正好把()装满。通过实验,我发现:等底等高的圆锥、圆柱的体积之间的关系是:

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x()用字母表示是: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x()用字母表示是:

7、练习题:

(1)一个圆柱体积是27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立方分米。

(2)一个圆锥的体积是15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3)一个圆锥底面直径是4厘米,高是3厘米,求圆锥的体积是多少?

自从用了学案后,通过学生先学,老师后教,课堂的变成学生的舞台,他们全情参与,去探索、去发现,从而获取新知识,教师扮演了组织者与引领者的角色,在关键时候进行提醒与点拨。这样的课堂老师讲得少,而学生讲得多。课堂气氛不但活跃,学生也乐学、爱学。上完两个班的课,整个人也没那么辛苦,輕松了不少。

二、适当减少作业,优化作业设计

作为老师,都清楚知道,作业的批改与反馈是很重要的,它是一道桥梁,架起了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通过批改作业,老师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知道学生的掌握知识的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进度。然而对于担双班的老师来说,批改两个班的作业的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老师一上完课,就坐在座位上马不停蹄埋头苦改了。但有时也改不完,造成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正确的得不到强化,错误的得不到及时改正,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所以我认为适当减少作业,一些机械重复、学生已经掌握的作业不布置。并且要优化作业设计。注重作业的层次性与针对性。既确保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减轻老师的负担[2]。

无可否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他们在能力思维、知识结构、以及书写速度等方面都会不平衡的。因此老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注意这种差异,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计出有层次性的作业。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的提升。在设计作业时,基础差的同学注重基础性的题目。而学习中等的学生除了做完基础题,还应该做一些提高题。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更应多做一些思维题的训练。这样让全部学生巩固的基础,又让能力好的学生得到了提高。在教学完了“用比例方法解应用题”后,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

1、(基础题)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60千米,3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0千米,几小时到达?endprint

2、(基础题)修一段路,全程共240千米,前3小时共修了180千米,照这样计算,多少小时修完全程?

3、(提高题)耕一块地,前2小时耕这块地的 54,剩下的要几小时耕完?

4、(思维题)“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如果每小时行75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2小时行驶160千米,照这样计算,多少小时行完全程?”

这样的作业设计充分体现了“人人学习有价值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能在解题中享受到快乐,提高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每到单元复习、或者期末总复习的时候,布置学生针对自己作业中的错漏或弱项,出一张试卷,同时也要准备好答案,注明出题者,然后让水平相当的学生交换完成,最后交回出题者批改。这样不但减轻老师改作业的负担,学生很好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充分利用小组合作,辅导学生在4人合作小组中,都有2名优秀的同学,1名后进生。优秀的学生不但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处处做好表率,而且他们也非常有小组的团结协作精神,总想小组的每个同学共同进步,在小组比赛中获胜,得到奖励。同时,他们也很尊重老师,总想帮老师做事。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老师善于抓住这点,好好利用。把基础差的后进生交由他们去管理、督促。他们每天要收好后进生的作业,辅导后进生更正错题。当天任务完成后,可以在合作小组里加分。否则,就要扣小组的分数。所辅导的后进生在单元测验或考试中,取得了5分以上的进步,老师给全组颁发奖品。这样一来,老师主要是及时的表扬和批评,想办法如何激发各个合作小组的竞争力,让学生管学生,减轻了不少辅导差生的工作[3]。

四、结语

经过两年的实践,我觉得上述方法在教学中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双班教学老师不但减轻教学负担,同时也保证了教学质量。但任重道远,教学永无止境,以后还要用脑、用心、用情想出更好的策略。让双班教学不再是“苦海”,也能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石宝军.优化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与评价[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2(06).

[2] 江莉莉.漫步小学数学教学的中间地带——双班数学教学的低效探因及改變策略[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09(06).

[3] 施勤,柴林喜.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8).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