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靳庆华 王会久
摘 要: 儿童诗创作是儿童不断阅读童谣、童诗,积累歌谣的语言格式,感悟歌谣的语言魅力,感受歌谣的情趣,进行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表现自我的言语倾诉的创制的过程。儿童诗创作要向课外延续。儿童诗创作需要从儿童诗的品读、赏析、模仿等方式进行创作经验的吸收与转化。要运用对话式、读写结合、小事入诗、儿童诗日记、关注联想与现实等方面进行儿童诗课内外创作衔接。
关键词: 儿童诗阅读;儿童诗创作;衔接
儿童诗创作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儿童的童心、童趣,依托优秀儿童诗的言语范式,进行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表现自我的言语倾诉的创制的过程。
“小学生课内儿童诗创作”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段教学要求,按照阶段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教学,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逐步指导、评价的过程。具体指儿童诗课堂指导下创作的儿童诗和因课而设置课堂内完成的练笔性的儿童诗。
“小学生课外儿童诗创作”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小学生将课内获得的儿童诗阅读、创作经验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通过观察、感悟、体验、总结等方式进行儿童诗创作的过程。
因此,儿童诗创作是一个过程,是儿童不断阅读童谣、童诗,积累歌谣的语言格式,感悟歌谣的语言魅力,感受歌谣的情趣,浸润熏染,形成儿童诗创作的模板,教师在儿童诗教学评价、指导的过程中,创造儿童诗阅读和写诗的氛围,不断激励儿童阅读和写诗的欲望,形成读诗、写诗的习惯,逐渐获得诗歌习作的规律,在儿童诗的写作中积淀经验,丰富精神、形成语感、学会生活、形成儿童诗的文本样式。为将来的成长奠定文化底蕴。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阅读是个性审美的过程,是对文本结构的回应和再创造。儿童诗的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儿童的立场,遵循儿童的心理和学习规律,以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引导学生参与对话,展开想象,通过语言以及多种感官进行感受、体验、欣赏、吸收的创造性的教学过程。
“儿童诗课内外创作的衔接”是儿童诗的阅读教学中渗透言语和言语形式的教学、语言的学习、模仿、吸收,与儿童诗习作教学的言语、言语形式、观察方式、思维方式、表现方式等比较的过程。在比较的过程中遴选儿童诗阅读与创作教学的最优化策略,有效促进儿童诗的课内、课外的吸收与转化。从课内外学习生活来看,儿童诗阅读与创作的课堂教学要向课外阅读与创作实践延续。
一、品读诗歌的衔接
每周进行一节童诗阅读与创作指导课。阅读为重点的课堂主要引导学生对儿童诗进行赏析、感悟、体验、还原创作体会,引导学生经历儿童诗创作的思维过程。间接引导学生感悟创作方法,尝试局部练习。创作为重点的儿童诗指导课主要赏析儿童诗写作方法、方式的特点,直接进行迁移训练,尝试篇章练习。每周晨读课进行三分钟儿童诗推荐阅读活动,积累优秀儿童诗。当儿童对儿童诗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开始引导学生搜集诵读优秀的儿童诗,并动员家长购买了关于儿童诗、童谣的等书籍让儿童阅读。使他们大量阅读儿童诗,亲近儿童诗,为儿童积淀丰厚的儿童诗评价和创作的经验。
二、模仿诗歌的衔接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模仿优秀的儿童诗不仅可以增加儿童的语言积累、感悟儿童诗的语言美、图像美、建筑美、意境美,还能在阅读中获得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文化修养。儿童诗的仿写是在儿童诗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儿童诗的语言、节奏、想象、意象、情境为儿童创造了空灵的抒情空间。儿童诗的语言向儿童自己的语言转化需要大量的长期积累的阅读和积极的评价。
利用低年级教材中的儿歌鼓励学生仿写。儿童对低年级的儿童诗早就熟悉了,儿童平时也会无意识地模仿,儿童具有质朴的模仿能力,教师稍加指点,儿童就会迸发出无比惊人的创造力和浓厚的模仿兴趣。比如低年级的《乡下孩子》、《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株紫丁香》等课文学生早已熟读成诵,这些儿童诗表达浅显易懂,特别适合学生模仿。比如学完《家》后,孩子们纷纷进行了仿写,再如金波《星星与鲜花》就非常适合二年级、三年级学生进行儿童诗欣赏和模仿。《我真快乐》这首诗三个段落,语言结构相似,语句句式相同,比拟的事物都是儿童熟悉的,因此也非常适宜儿童模仿。
模仿指导不仅要注意方法,还要注意构思的指导。简单句子的模仿是儿童诗模仿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段落的模仿要从儿童自主发现儿童诗的语言结构特点的过程中进行,不可在儿童没有感受到儿童诗文本结构特点情况下过早模仿。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模仿的时机。在儿童获得一定儿童诗积淀后,有了模仿的愿望和冲动后再进行模仿训练。模仿后的评价要有针对性和鼓励性,能够对全体学生起到示范引导的作用。
儿童模仿水平不断提升,儿童模仿的范围就会逐渐扩大,赏析儿童诗的水平也会逐渐提高,儿童创作的愿望就会更加强烈,创作就成了可能。
三、儿童诗创作的衔接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在他们的世界里,万物有灵,万物有情,万物如人,一切都能成为儿童对话的对象,这就是儿童创作内部动力。但是,儿童诗性的语言是自主的、无意识的、粗糙的、模糊的、杂乱的,因此需要精致化的。对儿童的创作潜能挖掘需要从儿童生活和儿童心理两个层面进行,不可从儿童诗创作方法的系统性上进行创作指导。因为,儿童毕竟是对儿童诗创作的感性阶段,还不能从成年人创作的高度来衡量和评价。对儿童诗课内创作与课外创作进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遴选儿童诗阅读与创作教学的最优化策略,有效实现儿童诗课内、课外的吸收与转化。
1.对话式儿童诗创作。对话是接受美学的概念之一,是现代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交流方式。对话是主体与对象之间的主动交流、倾诉的过程,是创造性地解读和交流的过程。儿童诗创作需要创作主体与创作对象进行沟通、对话,进而激发想象,形成表达冲动。童诗的诞生依赖于丰富的想象。一个好的想象、一个好的比喻本身就是一首好诗。一旦儿童想象的翅膀张开,儿童将会创造美好的未来。
樊发稼的《鸡冠花》充分体现了作者与对象的交流、谈话、质疑、思考、推测、揣摩的心灵历程,整首诗富有儿童情趣,营造了清新、祥和的意境。儿童学习这首儿童诗之后,运用对话的方式进行儿童诗模仿,然后扩大对话的范围,拓展交流的方向,便形成了不同的儿童诗创作格局。
例如三年级同学写的《书包》:你是包子吗?没有面皮,没有肉馅,我咬了一口,原来是书包啊?
仔细品读这首儿童诗,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便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这首诗中蕴含着明知故问、猜想、实验、验证、假设等思想。而这些方法和思维方式恰恰是儿童思维的表现。因此,这类诗歌创作很容易引导儿童的兴趣。
2.儿童诗阅读与创作的读写结合。儿童诗的读写结合不同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儿童诗的读写结合也可分为长线结合与短线结合。长线结合是儿童诗阅读习惯、思考习惯、想象习惯、模仿习惯、创作习惯、展示习惯、交流习惯、修改习惯的训练与养成的过程。短线结合是针对某一首儿童诗的教学或某一阶段儿童诗的教学进行的某一手法和某一主题等方面进行的单一训练。
短线结合诗针对某一篇儿童诗的特色进行读写结合。例如教学《假如我是一片雪花》。二年级学生进行模仿创作后,教师运用其创作成果引导高年级学生进行评价,引导高年级学生参与比赛,便形成不同学段儿童诗创作的有效融合。例文见《酿造雪花的诗意》。
长线结合主要指长期进行儿童诗的阅读与创作活动。每学一首诗都要进行句式、结构、构思等训练,形成阅读分析的习惯,形成创作的习惯。从儿童诗文本的课外阅读进行实践。例如,引导读《苔花初绽》诗集后写读后感,读《大声读童谣》后写读后感,以谈感受的方式进行读写结合。例如六年级马心远读《苔花初绽》写的读后感:
这本《苔花初绽》是一本儿童诗集。里面有五彩缤纷、天马行空的儿童画,更小作者自己的写的童诗。
这本童诗集是语文老师前几天从常州参加儿童诗研讨会带来的。这本诗集配的画都是洛阳镇中心小学的同学完成的。一共有87首儿童诗,有87幅儿童画。这本诗集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
读了一遍又一遍,我依然爱不释手。那些小同学稚嫩的话语中却饱含坚定的生命力量,隐藏着鲜为人知的故事。
看,《春天的声音》:你听到啥声音?叮咚,叮咚。哦,一定是雨点的声音……如果把这些声音汇合起来,就是春天的声音。看《春天和我躲猫咪》:找到了春,在这儿,那欢快地拱出小脑袋的嫩小草……看……
这些诗歌都十分对仗,十分惹人喜爱,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奇思妙想。
课内外结合是通过对儿童诗的阅读与创作的课堂教学向课外儿童诗阅读与自主创作过渡,并通过充分开发课内外儿童诗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儿童诗教育策略。使儿童诗的阅读与创作形成完整教育体系。每一册语文教材都安排了大量优秀的儿歌、儿童诗作品。在教好这些儿歌、儿童诗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应当重视抓住儿童诗阅读与创作的时机,引导学生由无意识写诗向有意识写诗过渡。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择的课文都非常精美。有写景的,如《庐山的云雾》、《九寨沟》、《荷兰诗情》;有写人的,如《李时珍夜宿山寺》、《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小草与大树》;有写事的,如《大江保卫战》、《记金华的双龙洞》;有说理的,如《滴水穿石的启示》、《说勤奋》等等。这些课文无不语句精炼、段落清晰,文质兼美,非常适合儿童诗的练笔。例如,马心远等同学以《荷兰诗情》等课文的内容仿照《学写字》的手法进行的儿童诗创作。如低年级教了《鲜花和星星》后,可以让学生写写关于夏夜或校园的诗。高年级教了《秋》后, 可以让学生写春夏冬三个季节的诗。等等。
3.生活小事与儿童诗创作的衔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接触生活,感受生活,生活中寻求创作素材。美丽的星空、可爱的动物、田野的庄稼,绿色的小草,缤纷的彩霞,美妙的歌曲,动人的画面,感人的电视节目,激动人心的捐款活动,等等事件都能成为儿童创作的源泉。
例如,2012年11月21日。我参加了中国海峡两岸儿童诗研讨会后,下午2点回到邳州,即刻来到学校,见到了等待了三天的二年级的孩子们,我把我跟樊发稼老先生学习以及樊发稼老先生对我们的关怀和鼓励传递给了孩子们,孩子们用自己的祝福向樊发稼老先生表达爱意。祝福的话可以美丽一些,就像飞翔的鸟儿,就像芬芳的花朵,就像飞舞的信鸽等等,孩子们的诗歌一样的心灵静静地、静静地,流向广阔的儿童的天地——樊爷爷的心眼里。
例如二年级杜欣缘创作了《献给樊发稼老爷爷》:快乐/是一只善良的小鸟/飞到老爷爷的心里//快乐/是漫天飞舞的信鸽/带给老爷爷轻轻的问候//快乐/还是一只美丽的蝴蝶/带着我们二年级的祝福/飞到您的梦里
再如三年级周宇创作了《祝福》献给樊发稼老爷爷:我们祝福您永远年轻,/好好给我们写儿童诗。/我们都喜欢儿童诗。/老师说,/您的头发都白了,/我们写一首儿童诗祝福您,/我们祝您万事如意。/祝您您发永远年轻。
孩子能将自己观察到、感受到的事物和自己心情联系起来,抒发了对老诗人的感激和爱戴,平常的生活语言整合一起,就成了孩子们创造的诗篇。体现了儿童诗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念。为儿童诗教学的生活化、情趣化、情境化、综合化提供了有效的案例支撑。
4.儿童诗日记训练。儿童诗教学不仅要通过诵读感悟,使儿童感知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还要在朗读实践中感悟诗中的感情,激发儿童的诗情。在对儿童诗课堂教学之后,笔者尝试给学生布置以日记的方式进行儿童诗迁移训练。
每人一本儿童诗日记本。为日记本设计儿童诗格言,为自己设计儿童诗创作的近期目标和理想。课外搜集、阅读优秀的儿童诗、童谣。对教材中的儿童诗课文及练习中的诵读感悟的儿童诗进行再度开发,激活创作冲动。利用每周一至周五的早读课进行十分钟的儿童诗日记交流、分享、评价。把优秀的儿童诗日记结集成册在班级漂流。利用儿童诗进行班级文化建构。班级黑板报设置儿童诗日记展示栏,学习园地展示优秀的儿童诗,积极组织学生想儿童诗刊物和本校自办的《山崖》儿童诗报投稿,积极参加儿童诗评比,每一月组织一次优秀儿童诗评比活动。
经过一学年的努力,许多同学都经历儿童诗模仿和儿童诗随感以及儿童诗创作的过程。例如学生仿照沙白的《秋》创作了《春》、《夏》、《冬》。
春:原野上/冒出绿芽一抹,/如一封邮件,/里面装着春天。
夏:碧波上,/浮着莲叶一片,/如一柄绿伞,/下面藏着夏天。
部分同学也以日记的形式进行儿童诗创作。例如下面的几首儿童诗都是出于儿童的日记。
泡泡糖是儿童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很多同学对嚼泡泡糖、吹泡泡糖、感受泡泡糖的经验进行整合,提炼出生活的哲理,创作了以《泡泡糖》为题目的儿童诗:泡泡糖/花花绿绿的泡泡糖,/在孩子们嘴里快乐地舞蹈,/吹出了一个个美丽的泡泡。//每一个泡泡/都有一个美丽的梦想。/大泡泡相当哥伦布,/环游世界。/小泡泡相当工程师建造高楼。/那个泡泡要当科学家,/这个泡泡要上太空遨游。……//但他们都没有离开过孩子们的嘴巴,/只能在那里眉飞色舞地/慢慢地想着未来。
儿童眼中的世界不同于成人眼中的世界。儿童往往对司空见惯的事物提出质疑,对习惯的生活提出天真的幻想,他们总是用自己的眼光打量周围的一切,用纯真的情感和心中虚幻的影像解释生活,对成人也具有启迪思维的意义。例如日记诗《世界多么美好》就反映了儿童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清晨,/伴随着明媚的阳光,/聆听欢快的鸟鸣,/我们走在上学的路上。/闪着金光的露珠向我们招手。/睡了一夜的小草向我们摇头。/啊,这世界多么美好!//傍晚,/伴着灿烂的霞光,/唱着愉快的歌儿,/我们走在放学的路上。/归林的鸟儿向我们祝福。/忙碌的蜜蜂向我们欢笑。/啊,这世界多多么美好!
有时白天、黑夜也会成为儿童诗的素材,也能倾诉儿童心中的声音——《我爱你——白天与黑夜》:我爱你,白天/因为白天里/大家学习/大家游戏/湛蓝的天空/白云飘飘/明媚的阳光/小鸟飞翔/奥,白天/我爱你//我爱你黑夜/因为黑夜里/大家休息/大家团聚/黑暗的夜空/星星闪耀/温暖的被窝里/人们睡得好甜/奥,黑夜/我也爱你。
四季变化、风雨雷电也能走进儿童的日记诗歌之中。例如《四季听雨》:春天的雨/细如牛毛/轻轻地飘到人们身上/啊!/好舒服。//夏天的雨/狂如擂鼓/重重地砸在人们身上/啊!/好疼。/秋天的雨/绵如白云/慢慢地洒到人们的身上/啊!/好凉爽。//冬天的雨/凉如寒风/沉沉地打到人们身上/啊!/好冷。
秋天的风跟夏天的风有很大的区别,儿童走进秋天不仅感受到了秋风温柔清爽,还感受到了秋风给人们带了的幸福和快乐:/秋天的风/吹过稻田/水稻笑弯了腰/秋天的风/吹过树梢/枫叶涨红了脸/秋天的风/吹过孩子们的脸/孩子们/全都乐开了花。
即使是小河里嬉戏的鸭子也会留下柔美的印痕,这水的印痕是鸭子描绘的图画,风儿随处都会留下自己的印痕,儿童自由的生活更会留下几许串串“珍珠”。儿童随着年龄的变化、知识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对自然的感悟、描绘逐渐延伸到儿童本身的生活,儿童关注的视角从外在形式向内在形式过渡。因此,小小的脚印在儿童心中也能幻化成美妙的诗篇:鸭子在小河里嬉戏/留下一串串脚印/风儿从树林飞过/留下一串串脚印/我们走在上学的路上/留下一串串脚印。
儿童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精神生活在成长中也会凝聚成美好的愿望——《愿望》:如果我是一位园丁/我要培育出巨大的智慧果/有一座山那么大/闪着明亮的光/让所有缺少智慧的人/都品尝一口/然后让智慧/点亮生命的希望/获取幸福的生活。
儿童诗日记的实验使儿童对诗意的生活产生了真切、具体的体悟,获得了美的体验和精神积淀,锻炼了儿童的言语表达能力以及鉴赏能力,彰显了儿童的诗性精神,升华了儿童的生命品质。
5.联想与现实的衔接。通过对联想与现实的关系进行考量,我们能够研究认识学生在儿童诗习作的过程中对联想的把握程度,从而更准确地认识联想的不同层次。理清现实对儿童诗创作的作用,以及现实跟儿童联想之间的匹配,从而寻找适宜学生联想的形式和对现实进行创造性改造的路径。
儿童用幻想的方式表达认识、看法、感受、评价,因此,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一切皆有灵性,他们会在不经意中把事物与我们人类自身联系起来。当对某一事物由此及彼地想象的时候,就会在事物之间进行沟通、连接,此时,想象也就产生了。儿童诗总是将儿童的思想、情感、事物赋予一定的心灵投影,形成一定的情景,构成一定意象,造成一定的意境,将诗人的内心世界通过语言表达形象、生动的声音和自己独特的意愿。
在诗歌创作的情景场中,主要通过适合表现事物特征的词语进行表述的。在现实的事物与虚化的事物进行交流、转化、生成的过程中,联想使诗歌有了构思的方向。
儿童诗习作的过程是习作主体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的过程。儿童诗教学要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生发联想,寻找事物之间的某一相似点进行儿童诗的言语视角的引导。运用儿童诗的语言格式展开联想,生成格式相同或相似的儿童诗。
情境联想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联想。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直观的形象调动儿童的已有经验,挖掘潜在经验,对直观形象进行改造、加工,营造具有儿童个性化的言语样式的童话,激活儿童经验跟直观形象进行匹配、重组、交融,萌生新的创意,从而围绕情境展开个性的联想。
如,在儿童诗写作之前教师出示鸟的图片引导学生大胆想象。选择最有趣的一种想象变成一两句诗。可以说说,也可以写写。于是精彩的联想发生了:①小鸟,小鸟,他真是个孩子,撅着嘴巴,他正在和妈妈生气呢!②小鸟是位歌唱家,花,是他的舞台。③小鸟啊,/你为什么常立枝头/实在等候远方的亲人吗?④你站在枝头/在等待/等待春天的来临……
教师为了把联想引向深入,进行角色转换:你们就是那立在枝头的小鸟。我就是那静静的花朵,聆听你们歌唱!现在,我们继续走进想象的深处。比一比,谁的想象更丰富,更有趣。
童诗是想象构筑的天堂,联想是天堂的云梯。在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形象的激发下,儿童联想天马行空,无拘无束,教师及时引领儿童朝着天堂迈进——富有童心、童趣的方向聚焦。
自由联想是根据现实事物的特点通过通感等方式进行发散想象。自由联想诗思维创造性集中体现,是儿童进行儿童诗创作的最高层次,是训练儿童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的有效形式。
例如,看到月亮我们会想到什么?会感受到什么?当我们读到“生气”这个词,我们会听到什么?看到什么?会想到发生什么事情?当我们写下“自由”时,我们会有哪些感受呢?
有的同学看到“月亮”这个词语写下了一首儿童诗:当我写下“月亮”/我的眼前/就出现了一条小船/我和我的爸爸妈妈坐在小船上/飞到了月亮里/看望月亮/请嫦娥回家
有的同学看到“生气”这个词语创作了一首儿童诗:当我写下“生气”/一下子/我的眼前就出现/爸爸、妈妈的身影/爸爸头顶很红红/尝到的是痛苦/摸到的是烫烫
还有的同学把“生气”、“太阳”、“星星”结合起来写下了一首儿童诗:当我写下生气,/一下子,/我的脸上火辣辣的。/凡是能看到的一切,/都变成了红色。/当我写下太阳,/一下子,/花朵啊,小草啊,村庄啊,/都变成光亮的了。/当我写下星星,/我看到了小眼睛。/一眨一眨的,/跟我说话。
儿童诗创作要在现实的基础上展开,让思维发散开来去,进行创造性地发挥。如果离开了现实的基础,那么,我们引导孩子想象,只不过是创造一些华丽的辞藻而已,与儿童诗的本质相差甚远了,会损伤儿童的创作热情和创作根基。
总之,品读儿童诗、模仿儿童诗、创作儿童诗需要从儿童诗阅读与创作的整体进行研究。儿童诗的课内创作与课外创作要通过运用对话式、读写结合、小事入诗、儿童诗日记、关注联想与现实等方面进行创作衔接。衔接的途径、方法、范围、程度、理念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 赵毅茹.小学语文儿童诗教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2007
2 王雁.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38
3 史进.诗意校园[M] .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12-13
4 郎明仙、沈大安.“学写儿童诗”课堂教学及点评[J].小学语文,2010(11): 39
5 靳庆华.酿造雪花的诗意[J].学生之友,2013(3)
6 朱国忠、朱红霞.田园教育和地域嬉乐儿童诗的整合研究[J].江苏教育,2010(1).
7 周国霞,例谈儿童诗的“朦胧教学艺术” [J].小学教学参考,2012(12): 6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