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姚越
教育者永远都不能只注重实践,还要注意学习教育理论。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以后,深深地为前苏联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崇高的品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我更感觉到他的教育理论真的是教育大海上的航标灯,指引着教育者前进的方向,拨开了我教育路上的迷雾。我从小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这是我引以为傲的一个好习惯,我越来越感觉从书中吸收的营养正在滋润着我的精神世界,让我享受着文字带来的心的愉悦。提到苏霍姆林斯基,只要是投身教育的人没有不知道的,我觉得可以称得上外国的“孔子”,而且他更加侧重于少年孩子的教育。他对教育的忠诚和热爱真的达到了一个无人能及的高度。真的做到了平凡的岗位,光辉的业绩。苏霍姆林斯基在短暂的一生中,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永远留在人们心中的人,尤其是留在他教育过的学生的心中,收到他教育思想感染的“学生”的心中,真正成为教育的大师。
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就像亲临其境般的感受。他用那么多的实例和体会、经验,把枯燥的教育学、教学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阐述得历历在目,如在我们耳边娓娓道来。这是一个庞大完整的教育体系,读完此书,你一定会惊叹,但是却不会迷失。在帕夫雷什中学,他不仅当校长,还当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他带领全校老师在20多年的时间内,将一所曾经是做过监狱而且荒芜不堪的学校,改造成了花园般的世界知名的“教育实验室”。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创造了一个教育的传奇,称得上是教育史上的传奇英雄。
一、教育是与学生互动的过程,需要教育者点燃学生的求知欲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素养这一品质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直接触及学生的理智和心灵。真正具有这种宝贵品质的教师,他的讲课就像跟学生进行议论。他不是拿真理来进行说教,而是跟青少年一起谈心:他向学生提出问题,吸引他们来一起进行思考。”现行教育体制下,部分教师还是沿用陈旧的教育模式,满堂灌,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完全抹杀了学生对学习的热切愿望,模糊了的学习目的,使得学生失去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动力。说起传统,其实苏霍姆林斯基的时代更加久远,但是他能让教育优于现在的国内教育,这就值得我们的教育者思考。
“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看起来是为了提高教学速度,实际上却是反其道而行之,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不仅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要让学生学会终身学生的习惯。
二、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
我国早就有古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亲其师,信其道”的说法。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体现出的对教师师德的阐述和教师在学校办学中的核心地位的论述是非常有道理的。教师师德要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行动中去。而教师的德将影响学生的德行,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在德行上有量的积累甚至质的提升。而且教育者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生动的向学生表达自己的德育理念,让孩子不知不觉中收到教育,从而发生改变。正所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苏霍姆林斯基曾在书中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孩子们在一次远足归途中,向邻村的一位老奶奶要水喝。老奶奶请孩子们到果园里去,并拿出水果和土豆款待他们。孩子们吃完后向奶奶表示了感谢,然后又出发了。走了半公里的时候,孩子们忽然想起他们刚才坐过的地方,一些烤土豆的皮丢在地上没有收拾。于是,一场小小的辩论开始了。有的孩子不以为然,认识返回没有价值,有的孩子却认为应该回去收拾干净。在老师的支持下,孩子们决定往回走,只有一个孩子没动,他说:“我要在这里歇会”但是,当他听到同伴们气盛愤怒的指责他的话时,他想休息的念头就打消了。在这件事中,苏霍姆林斯基努力让学生进行一种体验,那就是让孩子们体验到正义的思想取得胜利的心情,这是何其宝贵的体验呀!
三、读懂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接受教育者的爱并能传递下去
苏霍姆林斯基在《寄语后来人》中写道,“要教导学生把他人的欢乐和忧虑变成自己切身的欢乐和忧虑,要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最高尚的需要---需要他人,就让人成为学生精神世界里最可宝贵的珍宝吧。”他爱教育、爱学生,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他把每一个学生视为“我的孩子”,与他们朝夕相处,一天也不能与学生、教学相脱离,这位教育家坚持强调,没有对爱教育者的爱和尊重,就没有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的教育。要教学生读懂人的心灵这本书无疑苏霍姆林斯基是读懂学生心灵的高手,他大量的教学案例都说明这一点。这就提醒我们一定要具备热爱教育工作这一前提,只有你从心里爱这份职业,你才可能让学生感觉到你的爱,自然流露没有修饰的真实的情感。高中学生正处在风华正茂的年龄阶段,既是人生中拥有激情和夢想,最富有活力的阶段,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步成熟的时期,此时最需要老师们对他们的关爱和引导。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历程中,我感觉到他做到了“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孩子们”。他41部教育论著,600多篇教育论文,1000多篇供孩子阅读的作品探讨了教育的各个领域,提出了全面发展和谐教育的理论,而且用大量的实例说明他的理论和经验。真的可以称得上是“如诗如画般的教育学”“教育生活的大辞典”,可以称得上是教育领域的泰斗。
既是经典,就需要反复揣摩。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需要教育者去模仿,去超越。在中国教育大发展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有魄力、有激情去担当起这个重担。当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让孩子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世界,这才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当一个教师能够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发现了生活的美,感受的世界的多彩,这样的教师才是最成功的教师。教育当中,我真的要成为这样的教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