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张一
中国经济向深度发展的时期,农业的发展事关中国改革大局。解决好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深度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处于各种原因,进行三农问题的探求,是许多人正在和即将进行的有益尝试。众多的探讨和尝试,都给人以经验和启迪。现从个案出发,对河南省确山县邢店村新农村建设和河南省确山鲍棚最美乡村建设案例进行实地调查,结合其规划和预期目的进行分析,探讨农业转型的支撑点,提出解决农业转型中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中的案例分析
1、河南省确山县邢店新农村建设案例分析。
(1)基本情况。区位:邢店村位于河南省确山西部,距县城约10公里,小延安竹沟15公里,四A景区—老乐山景区3公里,是确山西部山区丘陵通往东部平原的咽喉。地形崎岖:三岭加两河,香店河、邢店河自北向南穿境而过。经济:以传统农业为主,多年以来,群众自发形成了驻马店最大的西瓜市场和红薯市场。交通:交通便利,前临332省道,后靠新阳高速,东有107和京广铁路,货物运输比较方便。人文:全村一千七百二十三口人,目前有一百多位在外地经营玉器古玩。
(2)产业规划。邢店村于2013年8月作出《驻马店市确山县瓦岗镇邢店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产业发展总体思路:“扶农、优工、兴三”的政策,促进三产融合,形成相互协调、关联配套、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空间结构规划:产业主要围绕“一个基地、一个发展轴、两个林果带、多处发展区”的格局展开。将邢店村打造成旅游、娱乐、休闲、商贸兼顾商住办公于一体的特色旅游服务基地。依托香店河、邢店河种植板栗,形成两条滨河林果种植带。多处发展区,指的是在规划期内,东北部旅游发展区、高效农业示范区、畜禽养殖区、农副产品加工区。
(3)建设者。邢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当地的一位知名人士,在2010年,当时全国地产开发如火如荼的进行,这位开发者,在其所在村,买了沿路两边的土地,进行房地产开发。当时由于其没有充分考虑到区位、经济发展现状、当地人的购买需求等因素,其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了很多门面房但没有被广大群众所认可购买,致其在进行到一半时出现了巨大的资金漏洞。2012年国家进行新型农村建设,他正好搭便车,在原来的基础上,搞了个《驻马店市确山县瓦岗镇邢店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
(4)现状。现在的邢店新型农村社区,成型的仅有一座规模1000多名学生的学校。其他的都是建设中的门面房,建设中的办公楼,建设中的古玩街,建设中的道路。多处塔吊锈迹斑斑,全部工地,不见一人。计划2015年完工的工程,除其公司办公楼一个院落之外,没有一处可以共使用的基础设施。
(5)邢店新农村建设之所以建设到现在无法进行下去的原因。
一、新农村建设,基本是纯粹意义上的新农村,没有考虑农民就业、农业的转型等问题。在其规划和具体的实施建设中,看到的也都是道路的延续、房屋的建设、街道的开发。在规划中,尽管也提到产业的转移,不具体,没实质内容,没具体的步骤方法。具体建设中,没有依照现有实际,在广大群众中进行实际的动员操作。群众在此新农村建设中,没有看到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和利益。
二、其规划不合理。在进行本次新农村规划时,建设者已在规划的土地上进行着房地產开发。之所以进行新农村建设,主要原因是原有地产开发失败,为了争取国家扶植而进行的。因此,新农村的规划受原有地产开发时的建筑的限制,无法最大限度地进行合理规划。
三、产业定位不准确。出于对地产开发的需要,开发者其看到是该地区的在做古玩和玉器的人很多的人文优势。因此,在规划和建设中,古玩一条街是起重中之重。这些做古玩生意的可以买店面,就可以多卖房屋。在规划中,开发者没有对当地的区位优势、特色瓜果、红薯、中草药、林业等充分考虑到并给于重视发展。其规划的出发点是以赚钱和盈利为目的,想靠古玩街、小吃街等开发地产,不是定位于当地的产业转移和升级。
四、建设无序。①建设好的商业出售的店面房大量闲置,占用大量资金而无法收回。建设中的古玩一条街和小吃一条街,由于平时没有人气,店面没人买,平时没人用。②需要建设的专业市场,反而没有规划和建设。由于前期规划的先天不足和产业定位不准,开发者没有把自己的利益与群众的需求和国家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目的进行有机结合,没有规划专业的西瓜市场和红薯市场,广大群众的西瓜和红薯交易依然是马路市场,一到西瓜和红薯成熟季节,交通严重堵塞。③打算建设的,在没有充分论证的情况下,冒然进行整村搬迁征地。花费3000多万元,一下又征了1000多亩建设用地。④经济支柱的仓储物流业,直到目前还没有任何进展。在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巨大投入,没有得到任何回报,大面积被征的建设用地闲置,只有几个零星的塔吊在空旷的野外。
五、资金严重依赖银行贷款。调查中了解到,这位开发者目前已经投入3个多亿,建设了一个完整的学校和好多的门面房,早已经弹尽粮绝。建成的门面房之所以目前无法进行交易,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已经把这些门面房抵押给了银行。开发者想一直走低价买地—高价评估—抵押贷款—继续开发这样的路子。但事实上,国家政策和银行的运作体系不断完善,这样的路子不可能一直好走,资金链随时就可能断裂。也正是在这种资金的运作模式下,该处型农村建设,经常处于半停顿状态,直到现在还是由于资金问题而中断。
六、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参与度不高。①开发商的初衷和规划,压根没有把群众放到第一位,群众也就不是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开发商所走的模式大体都是自己垫资—先行开发—赚钱出售—再接着开发的路子。②群众参与的意愿很高,但无从着眼。在改善居住条件、方便购物、就医等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群众的觉悟意识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也希望住的地方环境好些、房屋宽敞舒适一些,外出方便一些,就医便利一些。事实上,由于开发商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考虑,基层政府由于干群关系紧张对群众不信任的问题等,在整体搬迁等问题上,无论是基层政府还是开发商都把群众放到一边,不予理睬,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调研中了解到,他们对于整体搬迁,大多是支持的,他们希望政府能够在规划的区域,划一片建房用地,给个图纸,自己建房。
七、基层政府和开发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心中没把人民的利益放到足够的位置(这点非常重要)。《发展规划》重点强调的是健康宜居、康体养老、旅游服务和仓储物流,从字面上看,健康宜居和康体养老也是对广大群众的,可事实上,这都是以商业开发为主要内容的,对于旅游服务和仓储物流,普通的百姓更无缘此中。在实际的建设中,他们没有像史来贺和李天成这样的村官,把群众利益高于自己。因此在遇到困难时,群众不去理解、支持和宽容他们。
2、确山县竹沟镇鲍棚最美乡村建设案例分析。
(1)基本情况。鲍棚最美乡村位于红色旅游胜地—竹沟镇西五公里,省道334線南侧,西与泌阳接壤;总面积11.7平方公里,零星地分布在24个自然村,居住着412户1425口人;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大部分人员常年外出打工,2011年人均收入2200元,经济发展滞后省级贫困村;交通便利,省道在其北边穿过,距新阳高速竹沟站5公里;相对偏远,民风淳厚。
(2)产业发展规划。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服务业;依靠科技,发展生态能源林业和特色林果业、特色生态园,保护生态环境。产业定位,以可持续循环发展的现代生态农业,带动农产品加工和旅游服务三产的发展。
(3)开发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开发者决定对这个村域进行开发时,对其环境进行了仔细考察。对于11.7平方公里,相对封闭的小盆地,基本农田1500多亩,可耕地面积3500多亩,林地面积10000多亩,独立水系小型水库三个,周边没有任何污染的鲍棚村,生态地理环境非常优越。开发者抱着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提高群众收入,先群众后企业的精神,在与地方政府充分沟通基础上,与全村群众达成每人每月300元生活费,企业用工优先本村群众,多劳多得,保证收益不低于外出打工的原则,征用全村所有耕地、荒山。承诺群众,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渐把分散到24个村民组的群众,都集中到小洋房上来。开发者对群众的居住、就医、孩子上学等现实问题充分考虑,尽力照顾。群众的所有荒山、耕地、林地都交予了企业,企业在这样的条件和环境下,进行了2年的建设,大的框架已经基本建成。群众在这两年中,为企业干活也挣得了除生活费以外的工资,企业也在高标准的规划的基础上,一步步的进行建设。时间进行到2015年,全国性的非法集资问题,横扫全国大地,鲍棚最美乡村,也因此在投入了1.3亿元资金后而中断。
(4)发展建设现状。最美乡村—鲍棚,经过两年建设,道路宽敞整洁,环村观光路畅通无阻;用于改善村民居住条件的洋房别墅整齐划一;温室大棚,远远望去,特别显眼;苗圃花木,随处可见;大面积种植的中药材随处可见;草坪花苑,跑马场上不少的家长带着孩子在上面玩耍;别墅前的休闲广场,初具规模;依山而建的池塘边,停放着很多垂钓者的各型车辆。
但整洁难掩荒芜的窘迫,道路两边的杂草,显示出已经好久没人清理;沿着观光路一圈的行程,看到的是群众已经种植了烟叶、花生、红薯等的田地;显眼漂亮外观的温室大棚,里面杂菜丛生;苗圃里各色的绿化等用苗,好久没人整理;一栋栋别墅,白墙青瓦,走到近前,门前道路还没有硬化;坦荡如砥的跑马场、人工草坪,尽管还有不少大人带着孩子在上面玩耍,难掩无人精心照看的窘迫;大面积种植的中草药听说开发者已经把生产周期短的直接给了农户。
进入2015年以后,由于全国性的资金荒,非法融资等问题的出现,这个地方也出现了资金问题。基础设施建设中断,群众的每人每月三百元的生活保障没处发放。建设的停滞,工地也不在用人,群众可以挣点工资的来源也中断了。由于不能及时的兑付群众的工资,为了生活,好多群众要求恢复了自己的土地。对于那些已经无法恢复的建设占用地,公司在征得群众谅解后,暂时欠着承包费。因此,出现了温室大棚没人种,路边花木无人管,好多地块已经种上花生烟叶等农作物的情况。
(5)原因分析。一、开发者群众利益至上理念,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规划的公共服务设施与环境规划中,明确其发展目标是全面提高社区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产品供给内容、数量、质量,使社区居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实现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在具体实施之前,开发者与群众谈的条件,每人每月300元生活费,群村的男女老少都可在公司中打工挣钱,多劳多得,不比外地打工挣的钱少。建设中,开发者优先建设了学校和共整体搬迁的别墅。
二、高标准专业的规划,是赢得村民信心的关键。选择的专业高标准的具有乙级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的规划公司。参与规划的是两名注册规划师、三名工程师。规划者对当地地理地貌,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的了解是全面的,材料的收集是专业的。作出的规划是因地制宜的,符合当地实际的。从规划书的编制看,开发者基本没有干预前期的专业的规划。因此,规划是专业的。村民从规划的公示中看到了希望,因此,也赢得了当地群众的支持。
三、产业定位准确,以第一产业发展带动第二第三产业的做法值得参考。对于11.7平方公里相对封闭的小盆地,出于对农业客观规律的尊重,优先规划第一产业,发展第一产业,以第一产业带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是符合产业升级和转移规律的,也是符合国家土地的规划政策的。
四、基层政府的大力配合和支持是其工程取得成果的保障。出于对农民的感情,科学的规划,开发者赢得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当地政府为了最美乡村建设,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配备了专业的人员,与开发者一起工作,在规划、宣传、农民征地、县乡协调等方面,给予开发者大力的支持和便利。
五、资金优势也是建设得以快速进行的保障。在这次最美乡村建设之前,开发者准备了相对充裕的资金。根据规划预算,建成最美乡村,初步预算1.3亿,他们基本把前期所需资金准备到位。规划中所没有准备的是给付群众的基本生活费,以及物价等因素造成的额外支出。他们没有充分预测到的资金的风险,全国非法集资的浪潮冲击了正在建设的最美乡村,在建设的关键的档口出现了资金断裂的问题。
二、农业转型的支撑点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农业转型的支撑点是科学的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观,心中要有农民,热爱农村,热爱农民,植根农业。
三、农业转型中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群众之上的理念,是取得农业转型的根基。开发者如果没有一颗热爱农民、热爱农业、植根农村的心,只想从农民身上榨取自己的财富,群众是不答应的,也是行不通的。只有奉献在先,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才能在企业困难时候。群众的群身心支持,才是农业转型的根基,也只有赢得群众的信赖,农业转型才能行得通;科学规划,是农业转型的前提;因地制宜,科学定位是农业转型的基础;资金保障,是农业转型的后盾;国家的政策支持,是农业转型的的补充。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