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如何培养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自主学习的探讨

时间:2024-06-18

谢玉安

初中数学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在运用教学方式时,要遵循课程标准要求,紧扣能力培养目标,贴近学生的主体实际,结合课堂教学实情,让初中生在数学学科学习中实现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的双提升。

一、初中数学开展自主学习的环节

1、预习与检查阶段。预习阶段的自学,要求教师根据下一课的教学内容制定自学提纲,指导学生预习,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以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预习指导要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告诉学生用什么方法来预习,如对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可查阅课本、相关资料,或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预习检查即学生完成预习指导后,教师进行合理检查,对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于互相交流做好准备。

2、交流与展示阶段。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展示交流,如组内交流、组间交流、一对一交流指导等,这样就能解决学生在预习中难以自行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会合作与交流,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有针对性。在该阶段,要坚持以下原则:学生能独立解决的则不交流;在充分思考之前不交流;组内能解决的,则不进行组间交流;展示要重视开放性,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板演中;要充分暴露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共同问题,不掩饰矛盾,不做表面文章;及时点评展示结果。

3、点播与提升阶段。在点播与提升阶段,教师要对学生在交流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点播,引导学生自行寻找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并将其归纳为经验和方法。这一环节,就要面向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又要点播方法、分层提高。既要帮助成绩较差的同学纠正错误,又要使中等以上的同学得到足够的训练,使全体学生都能理解知识。因此,教师应在课堂开始前就做好问题预设,将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总结成规律,引导学生归类和解决。

二、课堂动手实践,体验知识迁移

作为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课堂上不但要有精讲精练,还要能让学生动手实践来亲自体验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这样才能给学生刻骨铭心的记忆。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动手探索欲望,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一点根据教学实践情况,挖掘教材知识,设置巧妙的实践引导以辅助抽象的知识概念理解,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插入精彩的讲解,要做到重点突出,直中肯綮。例如,在指导大家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笔者就进行如下实践课题来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知识:①先和学生一起温习长方形的特征,让大家用小木片亲手做个长方形,准备让大家以此为教具来动手实践全面认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②让学生分别拉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朝相反方向用力,大家观察一下长方形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现在还是长方形吗?这样实践引导让学生亲身体验了平行四边形的生成发展过程,也从知识本源上理解并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区别和联系。③鼓励大家总结刚才的实践,总结一下平行四边形对边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以此导出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结论。

如此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再辅助以美妙绝伦的精彩讲解,从根本上体现了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教学精神,让学生在灵动活泼的实践中最大效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能力。

三、初中数学自主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1、为学生提供自学指导。首先,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熟练掌握课标要求,摸清本课知识点与前后课知识点的联系,抓住本课学习的重点、难点,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在设计自学提纲时,要注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实际,善于创造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自学提纲的设计,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启发性,可将预习指导设计成问题链的形式,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定理、定义、规律和新知识的理解。

2、建立学习小组。教师可依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和性格特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使不同层次、不同特质的学生能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由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组成,起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组内,还可推行“一帮一”的学习互助形式,并制定一定的学习目标,对完成目标的同学进行奖励,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大大的提高了。

3、及时总结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需要教师的及时检测、点评和总结。教师可从每节课中抽出十分钟对学生进行检测。检测内容要进口本课知识点,遵循适度和适量的原则。可由各小组互相交换进行检查和批阅,教师也可抽阅一部分成绩较差的同学的检测题进行批阅,并及时总结批阅结果,对完成情况较好的同学提出表扬,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还要总结检测题的完成情况,为以后的教学和辅导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4、避开“自主学习”的误区。自“自主学习”模式在各中学实施以来,就一直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有些教师虽然已经在尝试引导自主学习,但并未把握好引导方式,不是干预过多就是放任太多,学生的自主学习总也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因此,教师还应加深对“自主学习”的理解,丰富自身的教学手段,及时与其他教师共同探讨和交流,学习先进经验和方法,尽快使“自主学习”走上正轨。

四、教学方式的设置要紧扣学生主体,体现整体性

教学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双边互动过程,但由于学生个体学习能力,学习素养,以及学习品质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策略的运用中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性。“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知识,人人获得发展和进步,不同学生在不同基础上获得提升和进步”是新课改整体性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实施和运用中,要将着力点和落脚点放在中下等学生身上,把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学原则渗透于教学策略中,为中下等学生群体提供更多、更广阔的锻炼空间和实践平台,实现全体学生“齐头并进”。

如在问题案例讲授过程中,教师在问题案例的设置中,可以采用层次性教学原则,针对不同的学习群体,设置与之相应的问题案例,在问题探析过程中,教师将指导的重心放在中下等学生身上,对中下等学生的探析过程进行悉心指导。在问题评析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组成评析小组,通过优生带“差生”的方法,最终实现学生问题案例解答活动的深入开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