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影响审计质量的主要因素及应对措施

时间:2024-04-24

赵为平

审计质量是审计部门规避审计风险,维护自身可信性和权威性,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客观要求。在日常审计工作中,只要我们结合实际,紧紧抓住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点,从审计程序的各个环节入手,抓住不同阶段、不同环节的关键点,严谨细致、依法审计,真正形成一个有效的审计质量监控体系,就能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规避审计风险的发生。

一、影响审计质量的主要因素

1.审计方案可操作性不强。一是未体现审计方案指导操作的价值,有的审计方案与实际操作存在脱节,并且在审计实施过程中没有及时完善和调整审计方案,严重影响了审计程序的进行。二是未按规定扎实做好审前调查,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深入被审计单位了解和调查研究,搜集被审计单位相关内部制度设置及其执行情况等第一手资料,致使无法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三是对审计项目的具体目标、审计范围、内容和重点的恰当性在审核把关上不够严谨,致使审计项目的宏观性不够,重点不突出。

2.审计证据不够充分有力。一是审计证据不够充分。收集的审计证据未处理好客观性和相关性的联系,在复核时,才发现审计数据不可信甚至存在错误。二是审计证据重要性不强。收集的审计证据与要查处的主要问题关系不够紧密,证明力不强,甚至是重复和互相矛盾材料。三是取证复核不够到位。审计复核的重点基本上是对发现问题的定性和审计处理处罚是否准确的复核,忽视对审计事项有关的事实是否清楚以及审计评价建议是否恰当等方面的复核。

3.审计复核工作未能有效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中的《审计质量控制和责任》明确了审计组成员、审计组主审、审计组组长、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审理机构和审计机关负责人的工作职责及应当承担的责任。这个规定对于增强审计人员责任心,提高审计质量,有效控制审计风险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实际工作中,复核工作未能严格落实,尤其是审计组组长以及审计组所在业务部门的复核流于形式,例如有的在编制审计报告之前没有经过审计组长的复核,审计组长即使对审计工作底稿有复核也没有认真,只是查看一下是否有引用法律法规,至于审计问题的定性是否准确,所应用的法律法规是否恰当,问题的性质、金额、情节、原因和后果,审计组长很少认真审核就签字,然后交由审计组所在业务部门签署意见。

4.审计责任追究制度不够健全。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是控制审计质量的重要保障,而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往往也是现实中最薄弱的一环,有的责任追究制度泛泛而论,责任主体不明确;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还有的有制度而没有认真贯彻执行。其结果是审计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导致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的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加上平时审计组在起草审计报告前讨论的事项的情况及其结果也未作出记录,审计部门对审计事项的复核也未提出书面复核意见,要求整改补充的资料也未跟踪检查等,从而一旦审计报告、审计决定、审计结果报告中出现审计过错,就难以确定审计责任的具体环节和具体责任人,难以分清审计组成员、审计组主审、审计组组长、审计部门负责人、审计机关负责人的责任,审计责任自然也无法落实到人。

5.思想认识不高,质量风险意识不强。审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在整个审计过程中都应运用专业水平和职业判断,审计项目现场检查完成后,要根据审计实施过程中取证结果,对审计的风险做出评估,考虑审计取证是否充分,是否能满足规避所有重大风险,以及能否支撑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任何不实或不当的评价,都可能会引起审计行政诉讼。可见,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质量风险意识对审计结论相当重要。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审计人员往往在审计取证过程中未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和足够的风险意识,对审计质量控制的意义认识不足,对审计工作潜在风险的防范意识,甚至把审计质量控制工作看成无足轻重、费时费力的一般工作,缺乏应有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的主要措施

1.制定可行性的审计方案。审计方案是审计机构在实施审计前,对审计工作所作的计划和安排,分为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是建立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的,没有充分的审前调查,难以制定出高质量审计方案,因此,要认真搞好审前调查工作,对被审单位基本情况了解清楚,做到心中有数,知彼知已,才能保证以后阶段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审计工作方案是用于指导整个项目审计的指导性文件,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编制,所确定的审计目标、范围、内容应当明确,重点突出,组织分工合理,各项工作措施和要求恰当。审计实施方案是各审计组根据审计工作方案结合项目具体特点制定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文件,用于指导审计人员执行所有的审计程序。审计实施方案应当切实可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审计项目立项和编制计划,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第一个环节。审计项目立项必须重点突出、目的明确,符合法律规定的职责范围,适合审计人力资源的现状。

2.收集合法有效的审计证据。审计证据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获取的用以说明审计事项真相,形成审计结论最原始的证明材料。在审计实施过程中,稍有不慎,遗漏了审计证据尤其是重要的审计证据,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带来审计风险。因此,在审计实施中要有针对性地收集与审计事项相关的、能够证明审计事项的原始资料(如会计凭证、银行对账单、会议记录、有关文件和实物等),并注意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一是审计组要针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审计或审计调查对象(尤其是延伸调查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如事先明确取证范围、拟定调查核实提纲、争取相关部门协助等,以达到及时有效取得审计证据的目的。二是审计人员要在审计证据(尤其是由审计人员编写的审计取证记录或记录的谈话记录)交由被审计单位或被调查人确认之前,由2名以上人员对审计证据中人物、时间、地点、事实经过、相关数字、最后结果等进行认真核对,以避免审计证据不完整、不准确且无法弥补的情况出现。三是审计组内部要建立起严格的审核制度,由审计组长或主审在审计过程中对审计人员获取的审计证据,根据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事项内容及审计规范化等要求,审核审计证据是否完整、准确、有效,是否符合规范化要求,在复核中发现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内容不全的基本材料,审计组长应要求审计组成员及时予以补正,确保审计取证材料完整、充实、准确。

3.严格执行审计复核制度。审计复核作为审计机关实行审计质量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机制,是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对每一个审计项目都必须从基础抓起,从源头控制,扎扎实实地做好,特别是审计组所在业务部门的复核,不能当作是可有可无的例行公事,不能只签名就了事了,应强化一二级复核工作,使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所在业务部门的复核落到实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要严格落实三级复核职责,强化审计组组长和业务部门负责人复核责任,加强审计组长对审计证据、事实的复核,业务科室负责人对审计定性、审计报告的复核。通过对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的逐级复核,确保每一审计事项都有充分必要的材料支持,并据此确定审计组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描述是否准确、符合性测试及实质性测试是否履行、审计重要性确定及分配是否适当、受限制的审计程序是否已实施替代审计程序、重点审计领域和重要审计项目是否已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审计复核工作做好了,其成果最终体现在促进审计质量的全面提高上,真正实现审计监督的目的。

4.建立有效的责任追究机制。无论是审计过程的哪一个环节,没有必要的监督和制约,都很难保证把质量控制落到实处。从审计组成员到审计组主审或组长,到分管领导和主要负责人,都应明确应该承担的质量控制责任,没有履行好责任就应该被追究和处理。201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8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中的《审计质量控制和责任》明确规定了审计组成员、审计组主审、审计组组长、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审理机构和审计机关负责人对审计业务的分级质量控制,明确了审计组成员、审计组主审、审计组组长、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审理机构和审计机关负责人的工作职责及应当承担的责任。这个规定对于增强审计人员责任心,提高审计报告质量,有效控制审计风险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缺乏完善的质量检查控制制度,有些审计报告的质量问题可能只有到出现问题时才能发现。严格的日常监督和定期的事后检查相结合的质量责任监督检查制度是变事后处罚为事前、事中的防范与化解审计风险的主要措施,能使审计质量控制的系统更加有效地运行。

5.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其政治、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审计质量的高低和审计风险的大小。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对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有着根本性的作用。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应成为各级审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一要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审计的职业特性要求审计人员运用一定的职业判断,再完善的控制措施也不能防止审计人员的有意舞弊。审计人员仅仅具备专业技能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相应的职业道德水平。二要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改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特别是要增强审计人员认识、把握问题和运用法律法规的能力,培养审计人员的思维能力,通过定期组织后续的学习考核、有针对性的典型案例剖析,引导审计人员严格执法,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始终把握和运用好法律法规,实现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有效规避审计风险。

(作者单位:井冈山市审计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