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日语教学初级阶段授受表现和敬语的教学方法探究

时间:2024-06-18

马媛媛

摘要:从日语教学现状可以发现,经常出现学习者在使用授受动词和敬语表现的过程中造出错误句子的现象。这类问题的发生不单纯是由于这两个语法自身的学习困难度,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习者重视视点问题、人称问题、恩惠行为、上下关系和内外关系之间的相互制约作用,同时通过多样的实例练习来巩固和检验学习成果。

关键词:授受表现;敬语;教学方法

一、引言

授受表现和敬语作为日语语言中的重要语法,一直都是日语学习者的学习难点,同时也是广大日语语言学研究者的重点研究对象。在日语教学过程中,这部分知识点也一直是被重视的内容。

日语当中能够表现授受关系的动词被统称为授受动词,在历年来的日语教学过程中,关于授受表现的讲解都不可避免的要与如下两个问题相关:人称问题和视点问题。另外,由于日语当中的授受表现存在由补助动词所体现的恩惠行为这一使用方法上,和包括中文在内的很多其他语言都不相同,因此误用现象会频繁发生。另一方面,近年来也有相当数量的关于敬语教学方法的研究发表,其中不乏根据教学整体状况进行客观分析的内容。而日语的敬语结构体系较为复杂,同时需要使用者具备相当程度的分析具体情况的能力,因此敬语教学方法探究对于广大日语教育者来说仍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误用实例分析

在授受表现方面,初级阶段的教学过程可以说已经相当系统地进行了语法体系介绍。但是由于日语是一个非常重视视点的语言,视点问题往往是初始阶段困扰学习者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以某大学日语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的调查当中,可以发现如下恩惠意识方面的误用实例:

对中文句子:“老师,想请您参加今天晚上的晚会,您有空吗?”进行日文翻译。

先看一下错误的翻译。

1、先生、今晩のパーティーにいらっしゃいますが、ご都合はいかがですか。上句中,虽然“我”意识到了“先生”是比自己身份地位都高的人而使用敬语,但是日本老师听到这句话后并不会高兴,因为在这里相较于敬语来说,授受表现更贴切,更符合日本人的说话习惯。这是因为日语中的授受表现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但体现物品的给与,还伴有恩惠的传递。所以从恩惠的角度来看,这句话正确的说法应该是:

2、先生、今晩のパーティーに参加していただきたいんですが、ご都合はいかがですか。这句中使用了“ていただく”这一表达方式,来表达说话人积极主动邀请老师参加今晚的晚会,要求他对自己施恩,同时使用了敬语来表达对老师的尊重之情。同样的道理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误用例句:

3、先生、手伝ってさしあげましょうか。在这一句中,说话人意识到了对方是比自己身份地位都高的老师,所以使用敬语“てさしあげる”这一表达方式,可是这一说法显然不符合日本人的习惯。究其原因,主要是无论使用“てあげる”还是“てさしあげる”,都改变不了说话人施恩于听话人这一事实。因此学生用在比自己身份地位都高的老师身上的时候显然不合适。

日本人的恩惠意识非常强烈,他们习惯尽可能的使用てくれる、てくださる这种表达方式来体现别人施与自己的恩惠,表达感激之情;而尽可能的回避使用てやる、てあげる,以防止给别人施加压力。如果教师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告诉学生日本人的这种微妙的恩惠关系意识以及与之相应的语言使用原则,则不可避免发生如上的错误使用。

而在敬语方面,关于敬语体系和文法结构已经有很多的相关研究。在日语的敬语当中,上下关系和内外关系都是起到很重要的决定作用。关于上下关系,其实在敬语问题和授受表现问题的基本讲解时大多数学生还是能够很好的理解以及正确使用。这一点前面所列举的关于授受表现的几个例句也可以说是相关佐证。但是关于内外关系的制约性所造成的使用状况辨析,可以说是更加错综复杂,需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给学习者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三、教学方法总结

从笔者所经历的教学实践过程来看,在初级阶段学习者刚刚接触授受动词时,从视点问题和人称问题的角度入手来进行讲解,大多数学习者都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接受。在此基础上应导入上下关系和内外关系的观点进行讲解,此过程当中需要边讲解边列举实例。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单独列举简单例句,需要对各个句子的会话情景进行具体描述,以达到有利于学习者分析比较的效果。

在敬语教学部分,初级阶段教学过程当中所接触的敬语体系作为语法结构的讲解是相当结构化的,各类基础日语教材当中都有相当程度的总结。作为日语教育工作者,除了需要对学习者进行结构化、系统化的讲解,更需要对他们分析讲解日本社会所特有的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尤其是由于内外关系在敬语使用过程中所起到的决定性制约作用,在实际使用敬语的过程当中,需要很高程度的临机应变和因时因地制宜的综合能力。这方面的练习不单单是要在初级阶段,更要贯穿在整个日语教学过程当中。

通过这些分析和总结我们不难看出,在初级阶段的日语教学过程当中,只有将视点问题、人称问题、恩惠行为、上下关系以及内外关系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制约的关系通过大量的对比实例来分析讲解,才能有效避免学习误区,从而达到减少学习者误用的教学效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