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金融化与企业创新的关系研究

时间:2024-04-24

沈钰芸

摘 要:“十四五”规划指出,“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的经济逐渐有“脱实向虚”的倾向。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等能带来超额利润回报而实体企业的利润却很低,因此,许多企业为获取高额利润倾向于配置金融资产。然而,创新是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更是我国高质量发展转型时期乃至更长时间内中国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基于此,文章分析了金融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认为企业过度金融化会抑制企业的创新从而不利于企业持久发展。

关键词:金融化;企业创新;金融投资

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4)08-0046-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08.010

1 引言

***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这一要求是结合中国的国情以及中国出现的“脱实向虚”这一问题提出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的发展,以企业从实体经济转向变现能力强的金融经济为特征的市场所创造的利润,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也日益显著。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世界开始对金融业的发展通过经济呈现金融化趋势的状态进行研究。实体经济的利润率逐渐下降,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欲望开始踌躇不前,低端产能过剩和高端产能乏力制约着我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阶段呼唤创新驱动,创新将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转型时期乃至更长时间内中国经济发展的着力点。而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在提高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拥有无法撼动的主导地位。

现有的大量研究都從宏观和微观探讨了金融化对创新的影响。在本研究中,笔者回顾了金融化和企业创新相关的一些主要文献。熊彼特提出的创新是这一领域重要的研究成果,使得大量学者开始进入创新领域的研究。

大量研究表明,随着市场饱和等问题的发生,实体企业面临利润来源单一等问题。越来越多的实体企业逐渐将生产投资转向金融、房地产等具有超额利润的虚拟经济领域,给企业创新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 概念辨析

2.1 金融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自由主义的发展,金融化的趋势席卷全球。

从宏观层面来说,金融化是过去30年资本主义产生变化的主导力量,是指金融部门逐渐成为一个国家经济体系的支柱(Foster,2007)。Palley(2013)则认为,金融化是指大量资源从实体领域逐渐转向金融领域。

从微观层面来说,金融化可以投射于实体企业,即企业金融化是金融化在微观层面的表现。实体企业将资源和资金抛向金融市场,参与金融市场的活动,因而企业所获得的来自金融市场的利润也会更多。Krippner(2005)指出用“企业金融化”定义为“企业盈利主要依靠金融途径,而非生产途径”。

目前,学术界关于金融化成因的研究,分为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从宏观角度主要是指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但是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金融化如何影响并没有统一的定论。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当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增加时,融资机构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会加大企业未来的融资成本,意味着企业获取外源性资金难度加大,企业出于风险规避的心理,倾向于增加现金持有,减少对金融资产的配置(胡奕明等,2017)。部分学者则持相反的观点,动态能力理论认为,通过吸纳内外部资源进行企业整改和创造,是企业在动荡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的不二法门(李大元等,2009),因此,出于逐利性动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增加会促进企业金融化(雷新途和温卿云,2020)。

微观因素主要包括实体业务投资收益下滑和股东价值的最大化。自从1970年“涨滞”蔓延全美,美国的大部分公司收益逐渐下滑最后导致破产,实体资产投资收益降至冰点,而此时虚拟经济方兴未艾,企业开始将眼光从实体投资转向金融投资。经营业绩低迷的企业则出于替代效应的考虑,希望从高额利润回报的金融投资能弥补从实体企业利润回报的不足(邓超等,2017)。股东价值最大化理论认为,资本创办企业的目的就是财富保值增值。因此,出于逐利性动机,企业倾向于配置具有超额利润的金融资产甚至比主营业务创造的现金流更为重要(Froud等,2000)。根据高层梯队理论,管理者自身的能力与特质会影响其对公司的管理决策,对企业的经营发展至关重要。管理层作为企业经营决策的制定者,可能会为了追求更高的短期回报率,而做出投资金融资产的决策,最终使得非金融类企业“脱实向虚”(Demir,2009)。

2.2 企业创新

2.2.1 企业创新的概念

创新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创新”这一概念最早由熊彼特(1912)提出。他认为创新通过结果的新颖性反映,主要包括新产品、新工艺、新的组织结构,由此开启了学术界对创新的初步探讨。

另外,在对热点话题和社会发展的关注下,学者提出了更加多元的创新绩效概念,推动着对创新的后续研究。如Albort-Morant等(2016)为展开对生态治理问题的细化研究,引用绿色创新绩效的概念,从环境创新的角度将其定义为因绿色产品或工艺创新带来的业绩。汪忠等基于我国脱贫攻坚背景,提出“反贫困创新”的概念,并用贫困人口物质、水平提升、素质增强、地位上升等资本变化来评估该类创新绩效(汪忠等,2020)。

2.2.2 企业创新的影响因素

第一,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企业创新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在竞争中处于长盛不衰的重要法宝。创新具有周期长、不确定性大和不可逆的特点。因此,需要根据外部的经济政策变化动态调整研发进度。从研究开发和探索性的特点来看,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可能会通过外部环境的改变加大信息不对称性,企业缺乏顾客需求的完全信息,此时企业通过提高创新力度能有效摆脱信息不对称的困境(王凯和武立东,2016)。动态能力理论认为,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只有企业自身保持不断地成长,通过吸纳内外部资源进行企业整改和创造,是企业在动荡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的不二法门(李大元等,2009)。但也有部分学者持相反的观点,实物期权理论(Bloom,2009;郝威亚等,2016)提出,企业管理者可能由于外部政策不确定性上升,由信息不对称引发的无法评估风险进而推迟研发投资。

第二,企业的组织内外部的环境。企业的创新不仅来自企业内部文化环境的驱动,也来自外部行业压力等的刺激。文章梳理的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公司治理、企业文化和组织外部的影响。从公司治理角度出发,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能够使公司资源高效运转,内部控制作为企业重要的治理机制可以通过有效化解代理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王亚男和戴文涛,2019)。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软实力的体现,傅林旺(2020)认为企业文化分为新文化和旧文化,旧文化更加遵循规章制度,而新文化则更顺应时代鼓励企业进行各方面创新,新旧文化相辅相成影响着一个企业的发展。而企业的文化本身是一把“双刃剑”,过度沿袭企业的旧文化容易故步自封,阻礙企业的创新事业发展;而先进的新文化则更加迎合潮流,激发员工创新思想进而提升企业创新绩效;从组织外部角度来看,竞争市场的氛围会对企业的创新产生影响。对处于完全竞争市场的企业,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可以提升企业的创新活力,而垄断则容易使企业圈养于舒适圈导致削弱创新意图(雷挺和栗继祖,2020)。

第三,个人层面的影响因素。影响企业创新的个人层面的因素主要包括管理者特征和员工特征两个方面。现代企业具有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特点,致使管理者有较大的权利。根据高层梯队理论,管理者自身的能力与特质会影响其对公司的管理决策,对企业的经营发展至关重要。范莉莉和魏雅雯(2019)认为,董事长的学历高低与企业创新呈正相关,技术性专业的董事长也更看重企业的创新发展。不仅如此,管理者的职业经历也会对企业创新产生正向影响,其中,拥有跨行业、跨企业经历的管理者影响程度最深(何瑛等,2019)。而赵珊珊等(2019)通过实证发现,拥有海外留学经历的管理者可以进行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搭桥,有效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进而更多地参与创新活动。基于员工特征角度,孔晓婷(2017)通过两阶段模型发现,高学历的员工创新意识较强,而持有股份的员工由于与企业为利益共同体,也会更加倾向于参与创新活动。

3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3.1 挤出效应

市场套利动机下的金融化对企业创新会产生抑制作用(谢家智等,2014)。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3.1.1 挤压企业创新投入

在企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金融资产的大量配置导致越来越多的资金退出主营业务,技术创新的资源受到挤占,研发活动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许罡和朱卫东,2017),而企业创新本身具有周期长、不确定性大和不可逆的特点(沈毅和张慧雪,2019),需要源源不断地研发资金支持,而金融资产的大量配置带来的后果便是迫使企业的资源从生产部门转向了金融市场(荣天舒,2023)。

3.1.2 降低企业创新积极性

垄断性企业的盈余资金应该用于实体投资扩大产能,而越来越多的垄断企业选择利用盈余资金进行金融投资获取收益,这导致相关行业缺乏竞争性,企业不再关注竞争力提升,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下降,进而抑制了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段军山和庄旭东,2021)。

3.2 蓄水池效应

蓄水池效应下的企业金融化,对创新具有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3.2.1 资金保障方面

创新活动持续时间长,结果未知且风险较高,金融资产的配置可以帮助企业获得较高收益,提高资金流动性,从而为创新活动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防止资金短缺,保障企业研发投入的持续性(Bonfiglioli,2008)。

3.2.2 企业内部环境的改善

企业利用闲置资金进行金融投资活动可以实现资本保值增值,增强防范现金流风险的能力,平滑企业经营风险,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投资效率(郭丽婷,2017),降低交易成本(李惠蓉和赵小克,2021),有效改善企业经营业绩。以上这些都为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内部环境,间接促进企业创新产出。

3.2.3 缓解融资困境

金融化有利于资源的集中配置(Arizala等,2013),同时还可以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提高要素的生产率,这些都能为企业更好地进行融资产生“保险效应”,为企业从事创新活动保驾护航,保证企业创新活动不间断、持续地进行。

4 总结与研究展望

4.1 总结

学术界已经揭示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创新有系统影响,但具体的影响方向还未达成一致。文章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挤出效应、蓄水池效应究竟哪个占主导地位是学术界一直存在分歧的。

文章发现,出于市场套利动机下的挤出效应通过挤压企业的创新投入和降低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来抑制企业的创新活动。蓄水池效应下的金融化通过提高资金保障、改善企业内部环境和缓解融资困境来促进企业创新。

另外,不同程度的金融化对企业的创新也存在一定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以下建议。

4.2 建议

4.2.1 健全金融监管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这不仅是对企业和市场的要求,更是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逐渐深入的必由之路。健全金融监管体系,提高金融资本的准入门槛,政府在这一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外,还要提高企业进行金融资产配置的信息曝光度,加大非金融企业进行金融投资的监管力度,使得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更公开、更公正、更透明,企业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政府应当建立更加完善的金融业发展途径和金融业法律法规,加快金融业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进程。

4.2.2 引导企业合理金融化

要引导中小企业走好主营业务的道路,立足自我、审慎经营、合理看待企业金融化的行为,在配置企业金融资产时要结合企业内部资源的可持续性和外部的环境变化,切忌人云亦云,否则会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

另外,要依据不同性质的企业进行不同的考量,对于“挤出效应”强的企业,应当引导其将眼光放于主营业务的发展,推动产业的转型;而对于流动性较弱的企业来说,可以轻微提高配置金融资产的力度,以弥补企业流动资产不足的现状,提高金融化与实体经济互为表里的收益最大化。

4.2.3 政府发挥积极引导作用,鼓励创新

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企业创新是一项符合我国政府和社会期望的事业,是企业处于市场经济体制下长盛不衰的法宝,是国家战略发展的方向,也是中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基石。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盛行的背景下,创新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转型时期乃至更长时间内中国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政府在出台相应的创新政策时,应当考虑到非金融企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提高创新活力。

此外,政府应当考虑企业面临的形势,在实施金融改革政策和完善产业政策等方面发挥引导效应。

参考文献:

[1] FOSTER J B. The Financialization of capitalism[J].Monthly review: an independent socialist magazine,2007,58(11):1-12.

[2] PALLEY T I.Financialization: what it is and why it matters[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7,26(9):9-15.

[3]KRIPPNER G R.The Financialization of the American economy[J].Socio-economic review, 2005,3(2):173-208.

[4]胡奕明,王雪婷,张瑾.金融资产配置动机:“蓄水池”或“替代”?——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经济研究,2017,52(1):181-194.

[5]李大元,项保华,陈应龙.企业动态能力及其功效: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J].南开管理评论,2009,12(6):60-68.

[6]雷新途,温卿云.信息透明度对创新投入与创新成果的促进机理——来自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华东经济管理,2021,35(6):53-67.

[7]鄧超,张梅,唐莹.中国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因素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7,38(2):2-8.

[8]FROUD J,HASLAM C,JOHAL S,et al.Shareholder value and financialization:consultancy promises,management moves[J].Economy and society,2000(1):80-110.

[9]DEMIR F.Financial liberalization,private investment and portfolio choice:financialization of real sectors in emerging market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9(2):314-324.

[10]ALBORT-MORANT G, LEAL-MILLN A, CEPEDA-CARRIN G.The antecedents of gree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 model of learning and capabilitie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6, 69(11): 4912-4917.

[11]汪忠,雷冬娣,唐苗.女性社会企业家创业动机、社会拼凑与反贫困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20,41(6):94-102.

[12]郝威亚,魏玮,温军.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如何影响企业创新?——实物期权理论作用机制的视角[J].经济管理,2016,38(10):40-54.

[13]王凯,武立东.环境不确定性与企业创新——企业集团的缓冲作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10):191-196.

[14]王亚男,戴文涛.内部控制抑制还是促进企业创新?——中国的逻辑[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9,34(6):19-32.

[15]傅林旺.概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及企业文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技与创新,2020(10):18-19.

[16]雷挺,栗继祖.营商环境优化如何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内在机制及创新边际[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42(12):30-39.

[17]范莉莉,魏雅雯.董事长教育背景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我国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31-139.

[18]何瑛,于文蕾,戴逸驰,等.高管职业经历与企业创新[J].管理世界,2019,35(11):174-192.

[19]赵珊珊,王素荣,陈晓晨.高管学术经历、企业异质性与企业创新[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9,39(5):73-89.

[20]孔晓婷.高学历员工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基于Heckman两阶段模型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7,31(3):169-178.

[21]谢家智,王文涛,江源.制造业金融化、政府控制与技术创新[J].经济学动态,2014(11):78-88.

[22]许罡,朱卫东.金融化方式、市场竞争与研发投资挤占——来自非金融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科学学研究,2017,35(5):709-719,728.

[23]沈毅,张慧雪,贾西猛.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高管过度自信与企业创新[J].经济问题探索,2019(2):39-50.

[24]荣天舒.金融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3,26(5):154-157.

[25]段軍山,庄旭东.金融投资行为与企业技术创新——动机分析与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21(1):155-173.

[26]BONFIGLIOLI A. Financial integration, productivity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8,76(2):337-355.

[27]ARIZALA F,CAVALLO E A,GALINDO A J.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TFP growth: crosscountry and industry-level evidence[J].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 2013,23(4-6):433-448.

[28]郭丽婷.制造业金融化对创新投资的影响:“挤出效应”or“蓄水池效应”?[J].现代经济探讨,2017(12):49-59.

[29]李惠蓉,赵小克.企业金融化、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J].财会通讯,2021(23):57-60,6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