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滨州市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及策略研究

时间:2024-04-24

摘 要:化工产业是滨州市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在滨州市经济转型发展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地位。文章通过对滨州市化工产业基本情况、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对未来如何发挥现有化工产业基础优势,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实现化工产业向化工新材料和终端产品延伸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滨州市;高端化工;产业集群;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4)08-0066-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08.015

化工产业是滨州市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是更高水平富强滨州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滨州市经济转型发展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化工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优势、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1 产业基本情况

2022年,滨州市高端化工产业集群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322亿元,同比增长5%,形成了石油化工、煤化工、海洋化工、精细化工、医药化工“五大板块”相互配套的产业体系。滨州市现有规模以上化工企业166家,涌现了京博集团、滨化集团、鲁北集团、中海沥青等一批骨干龙头企业,产品涵盖200多个品种。

其中,环氧丙烷产能110万吨/年,约占全国的1/3;针状焦产能27万吨/年、锻后石油焦产能75万吨/年,均占全国的20%以上。

目前,滨州市化工企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6家。化工产业有12项“冠军产品”,其产量或市场占有率位列全球或全国第一位。京博石化、滨化集团、国科天骥、裕能化工、鲁北化工5家企业入选全省高端化工产业“链主”企业,数量居全省第一位。鑫岳化工入选山东省2022年高端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企业名单(全省10家);侨昌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入选山东省化工产业智能化改造标杆企业(全省10家);博兴化工产业园入选山东省化工产业智能化改造标杆园区(全省3家)。

1.1 石油化工行业

目前,滨州市拥有规模以上炼化企业4家(央企炼化企业1家、地方炼化企业3 家),进口原油指标571万吨(京博集团331万吨、鑫岳化工240万吨),滨州市原油一次加工能力1090万吨(中海沥青500万吨、京博集团350万吨、鑫岳化工240万吨),根据山东省地炼整合要求,沾化中海精细化工230万吨、阳信滨阳燃化440万吨、成达新能源300万吨炼油已关停。

1.2 焦化行业(煤化工)

滨州市原有铁雄冶金、广富集团、福明焦化、胜利科技、金光焦化5家焦化企业,合计焦炭产能共计850万吨/年,为全省最大。

根据山东省政府焦化行业产能压减任务要求,截至2022年年底,滨州市炭化室5.5米以下焦炉已全部关停,现有装置产能400万吨/年。滨州市煤化工主要产品为冶金焦、煤焦油、煤气、粗苯、甲醇系列产品,目前正在积极发展煤焦油深加工、焦炉煤气提纯制氢等。

1.3 海洋化工行业

滨州市拥有滨化集团、鑫岳化工、三岳化工、日科橡塑、海明化工5家氯碱企业,烧碱产能达到194万吨/年。

其中,滨化集团产能61万吨/年,其氯碱生产技术世界领先,吨碱能耗强度295.5千克标准煤,烧碱电耗、综合能耗水平全国最低,“滨化”牌烧碱系列产品被国家质监总局授予“产品质量国家免检”。

1.4 精细化工行业

滨州市精细化工产业骨干企业有国科天骥、裕能化工、滨化集团、中海沥青、鲁北集团、京阳科技等,主要产品有湿电子化学品、环氧丙烷、表面活性剂等,在高端半导体产业用光刻胶、锂离子电池材料、特种油、油系针状焦等领域实现突破,推动滨州市化工产业向高端精细化工产业发展。

1.5 医药化工

医药化工产业起步势头良好,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发展后劲初显,现有规模以上企业24家,2022年实现营收32.42亿元。现拥有西王药业、绿都生物、泓瑞医药、如悦医疗等重点企业。山东绿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世界最大的畜禽用蜂胶疫苗研发生产基地、国家政府采购猪瘟疫苗定点生产基地;山东西王糖业有限公司是世界最大的结晶糖生产基地,世界最大的注射葡萄糖原料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食用葡萄糖、药用葡萄糖、麦芽糊精生产基地。

2 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2.1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快捷

滨州港腹地广阔,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和济南都市圈最近的出海口,3万吨级航道已建成通航,5万吨级航道建设工作已经启动,未来3~5年可形成3000万吨/年液化品吞吐量,是滨州临港化工产业园布局优化的重要依托,以服务临港工业的能源、原材料和化工产品运输为主,打开了滨州化工产业走向世界的“海上通道”。

滨州境内有多条铁路、高速公路、河道以及东临、鲁皖、沧淄、济青等油气管线,实现河、海、路、管、铁多式联运,化工产品物流运输便捷。

2.2 产业基础雄厚

化工园区是滨州市化工产业发展的主要承载区域。目前,滨州市经山东省政府认定公布的省级化工园区共有7家,数量位列全省第3,另有滨化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重点监控点,滨州拥有规模以上化工企业166家,200多个产品品种,例如环氧丙烷、原盐、烧碱、针状焦、高等级道路沥青等均在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竞争中有比较高的占有率,为滨州市高端化工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载体和坚强支撑。

2.3 产业资源丰富

丰富的资源优势是碳三碳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支撑。

2.3.1 原料优势

管道运输2338万吨原油、38.37亿方天然气、296万吨成品油。特别是渤中19-6特大凝析油气田天然气资源量约4489亿方、凝析油资源量约4.2亿方,是迄今为止环渤海湾地区最大的气田。滨华新材料借助渤中19-6凝析气田登陆滨州港的契机,围绕凝析油、凝析气高效利用等方面全面布局高端化工和新材料产业链。其中,与英力士化工集团共同出资建设的高端聚氯乙烯装置项目正在積极推进中。

2.3.2 土地优势

滨州北部,拥有海岸线240千米,未利用土地178万亩,滩涂面积156万亩,地广人稀,为滨州市高端化工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空间资源。其中,北海经济开发区管辖范围内,多为未利用荒碱地和近海滩涂,是我国沿海地区绝无仅有的一块可用作化工产业发展和产业园区建设的“黄金宝地”。

2.4 科创要素集聚

科创要素是推动产业链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事关产业链发展的上游、中游、下游各个环节。

2.4.1 技术行业领先

滨华新材料自主研发国内首套共氧化法环氧丙烷技术,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国际巨头亨斯迈、壳牌的技术垄断。80万吨/年丁烷异构装置,是目前世界上单套产能最大的丁烷异构装置,24万吨/年环氧丙烷联产74.2万吨甲基叔丁基醚装置是目前世界上单套产能最大的装置,60万吨/年丙烷脱氢装置单套设计产能目前位居全国第二。

2.4.2 平台搭建完善

滨州市拥有348家高能级平台,其中国家级36家,涉及201家建设主体,其中各类企业196家,占比97.5%,与清华工研院、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20 余所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比如,2022年8月滨化集团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战略合作签约并成立滨化中央研究院,进一步提高了滨州高端化工产业科创水平。

2.4.3 人才支撑有力

目前,滨州市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泰山学者等省级以上人才397人,每年引进高技能人才大军2万余人。同时鼓励企业选聘高校专家担任“科技副总”,让企业拥有评价人才、选拔人才的“特权”。比如,京博集团目前已开展29个职业、47个工种、176个技能等级的人才评价工作。滨州学院、滨州职业学院、滨州技术学院等大专院校均开设了化工相关专业,每年可培养化工技术、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2000余人。滨州化工产业与清华工研院、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20余所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掌握了环氧丙烷、针状焦等具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许多技术已经打破国际垄断,为高端化工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3 发展面临的问题

滨州化工产业发展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但对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短板和差距。

3.1 产业聚集度不高

滨州市化工企业数量比较多,化工产业布局比较分散,存在着产业规模小、链条短、不完整,入园企业产品链协作性较差、原料及辅助材料未能很好地实现互联互通等问题。

3.2 产业结构不合理

滨州市化工产业石油化工、盐化工、煤化工等传统行业所占比例较高,且初级产品比重大,产业向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高端及专用化学品等高端产业的延伸不足,主要产品存在市场壁垒较低、同质化竞争严重、产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3.3 创新能力不足

除龙头企业外,滨州市大部分化工企业因规模、资金限制等原因掣肘导致研发能力不足,产品多为低端初级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利润薄弱。研发中心、测试中心建设滞后,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严重制约着滨州市化工行业的发展壮大。

3.4 园区分散,拳头效应不明显

滨州市现有7个省级化工园区,其中,北部的3个园区鲁北化工产业园、无棣新海化工产业园、滨州临港化工产业园在行政区划上是邻居,园区企业和产品比较接近,但是布局分散,竞争力不强,拳头效应不明显。

4 对策建议

滨州今后几年增长的潜力在化工,化工的载体在园区。要进一步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对园区进行智慧化、安全化改造,全力打造“智安园区”,最大限度降低入园企业的安全环保风险。

4.1 突出产业优势,延伸产业链条

立足于国家、省高端化工发展要求,充分发挥现有化工产业基础优势,通过延链、补链、强链,进一步提高深加工率,实现滨州市化工产业向新型化工材料和终端产品延伸。以化工新材料产业链重点产品为基础,聚焦具有比较优势、潜在优势的化工新材料产品,规划打造重点产业链,推进化工产业向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滨州市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极。

结合滨州化工园区和企业实际,产业链可以瞄准以下八个方向延伸:乙烯-聚烯烃/合成树脂-终端应用产业链;丙烯-聚丙烯/工程塑料及改性材料产业链;丁烯-碳四合成材料-橡塑制品产业链;甲苯-异氰酸酯-高性能聚氨酯-终端产品产业链;电子化学品产业链;特种油和油系针状焦产业链;纺织功能性材料产业链;风电、光伏发电、氢能等清洁能源产业链。

4.2 落实“双招双引”,做大行业品牌

滨州市现拥有7个省级化工园区,总数居全省第3,滨化集团等9家龙头企业列入省政府公布的重点监控点名单,围绕这16个金字招牌,充分做好“双招双引”这篇文章。

加强与中海油深入对接,在基本达成框架协议基础上,尽快推动渤海凝析油资源加工项目落户滨州临港化工产业园,为滨州市化工产业乃至整个工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通过清华工研院、京博化工研究院等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沈阳化工研究所等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加快创建国家、省级化工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实施高端化工产业人才引进和培育计划,为滨州市化工产业高端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科技保障。

4.3 推进实体化运作、实施短板突破计划

加强学习交流,选派业务骨干赴上海、苏州等国内一流化工园区进行下沉式培训,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验。

结合滨州市实际情况,复制符合滨州化工产业发展实际的现代化园区管理运行模式。按照精干、务实、高效的原则,科学设置园区管理内部机构,成立平台公司,组建专业的招商队伍,由公司配合地方政府开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资产运营工作。对标世界最优最好最先进水平,以不断优化的管理模式推动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着眼全局,紧盯产业链完整度,争取在链条关键技术、产品种类等短板处取得全面突破,市县联动、分园施策,坚持企业主体、政府支持,遴选各化工园区最紧迫、最重要、最可行的“卡脖子”环节进行突破,采取事前支持、事后奖励补助等方式,扎实部署推动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强化关键共性技术供给、研发,提升高端化工产业基础创新能力。

4.4 组建协同创新联盟、打通成果快速转化通道

联合国内外一流专家团队,依托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京博化工研究院,探索建立高端化工行业协同创新联盟,围绕产业培育需要,建设高水平实验室体系和重大科技创新基础设施。

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科技力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争创化工类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打造高端化工产业基地提供科技创新支撑。实施规模以上化工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鼓励滨州市化工企业与国内外一流高校和顶级科研院所签订实质性产学研合作协议,搭建企业与高校院所沟通平台,按照产学研用一体化原则,全面对接科研需求,转化落地一批高端化工产业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1]宋刚.滨州新型化工产业集群推进发展研究[J].新西部,2019(32):57-58.

[2]李洋,孙树强,王鹏飞,等.关于山东省重点领域化工产业投资项目发展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工程咨询,2022(10):85-88.

[3]李文峰.山东省巩固和扩大化工第一大省行业优势[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16(11):6-9.

[4]路来军.山东滨州:经济运行风雨兼程逐浪前行[J].中国经贸导刊,2021(4):74-76.

[5]李爱军.石化新材料产业发展探讨——以惠州市为例[J].山东化工,2019,48(15):92-93.

[作者简介]张延苹,女,汉族,山东滨州人,学士学位,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化工產业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