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走出去”不能看成“跑出去”

时间:2024-04-23

万喆

“王健林把国内商业地产卖了八成”“曹德旺去美国建厂赚钱”“郭广昌绕着地球投资了一圈”……最近一段时间,中国民营企业大佬的商业举动引发了各种传言,“对中国经济没信心”“转移国内资产”,甚至有不少人直接喊出“某某某要跑路!”

我们该如何看待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呢?先看一组数据:2016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并购交易金额为2158亿美元,较2015年增长148%;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达460亿美元,是2015年的3倍,投资主力就是民营企业。与此同时,国内民间投资增速显著下降。去年上半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超过六成,全年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下降约3200亿美元。

对外投资猛增,对内投资剧减,引发国内疑虑可以理解,关键是要缕清事实、正确看待。

开放,既包括引进外资,也包括对外投资。中国企业收购境外相关产业,可以更快地获取境外市场、资源、技术、销售渠道,参与全球竞争。我们应该支持那些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全球资源和产业链整合,实现产业升级。

去年底,“中国企业税费高不高”的话题引发了大讨论,其核心就是如何留住本土优秀企业和企业家。目前,中国周边不少国家都以更低的人力成本、更优惠的政策吸引低附加值产业转移,发达国家也拿出诱人条件,希望将中高端制造业“请”到自己家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必须改善国内营商环境,减少企业的制度性成本,减轻税费负担。问题的关键不是用行政手段强迫企业留下,而是政府要言行一致,提高效率,让企业愿意在国内扎根、发展。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确有乱象,市场监管必不可少,但要明确对象,不能一棍子都打死,更不应该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给民企“贴标签”。对于那些在资金来源、公司运营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对于那些有意回避合规审查的,需要加强监管。无论是问责、追责机制,还是多部门密切配合、信息共享,乃至信用系统的建立,都是提高监管质量的有效手段。

“走出去”的民营企业中,固然存在一些心术不正的,但大多数的目的还是为了长远发展。它们面临很多困难:缺乏境外投资经验,对当地法律、投资环境、文化背景了解不多,难以充分融入,同时缺少会外语、能吃苦、懂技术的海外高管人才,投資风险控制能力较差。因此,政府应加强对外投资服务体系的建设,鼓励对外投资企业建立联盟,发展信用保险机构,完善对外投资风险预警机制。

不久前,中央政府发出明确信号,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没有变,而且正在继续深入。事实上,中国优秀的民营企业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发展空间不是太多而是太少,需要的支持和便利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民营企业是国家经济最有活力的部分之一,是市场的内生动力。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它们向海外发展的意义,同时不断提升国内市场的成熟度和吸引力,才能使海外投资与国内投资达到新的平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