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十五分钟生活圈

时间:2024-06-18

十五分钟生活圈:

你好啊。

因为新冠疫情,我和其他地球人一样,在过去两年半,多多少少处于一种“宅”的状态。我查了一下自己的飞行记录,疫情之前的20年,平均每3天飞一次,无论节假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总是用自己的右手拎箱子。我坐飞机第一次托运行李,行李就丢了,造成了心理阴影,以后一直坚持飞行不托运行李,一直拎着行李,从住处到飞机上,从飞机上到酒店。时间长了,拎行李的右胳膊比左胳膊粗一圈,右手掌指关节处老茧横生。疫情之后的两年半,基本在伦敦宅着,读书、写书、写毛笔字、喝酒、喝茶、喝风、跑步、发呆、泡澡。如今看我的右手,掌指关节处的老茧已经淡到肉眼不可见,食指远端关节处倒是新生了一个老茧,那是握毛笔握得太多、太久、太狠的结果。

根据我对于微信朋友圈的观察,新冠两年半,激發了很多人的烹饪潜能,宅出了数以百计的厨神,我都学会用微波炉和烤箱啦,再加上快递系统已经正常运转,ZOOM、腾讯会议、GOOGLEMEET、微软TEAMS等等远程会议办公软件繁盛,不出门也不用买什么新衣服,似乎宅就可以解决“衣食住行”等所有人生重大问题。

但是,全宅,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太长时间,似乎还是不行。地球人的基因编码里,还有人性,还是需要见见人,三五好友,对酒吹牛,看到对方翕张的鼻孔和挥舞的双手;还有兽性,还是需要清风朗月,看看花,到四季里走走;还有神性,还是需要仰望星空,面朝大海,天空和大海一无所有,但是还是给人安慰,想想人类应该往何处去、该如何走。哪怕元宇宙加速兴盛,人在可预见的未来还是主宰和尺度,尽管可以宅在元宇宙里,人还是需要偶尔自由出门,在周围溜达溜达。

宅外第一步,地球人需要多大的半径?半小时来回,是我喜欢的一个时间长度,对于我这个地球人,两三公里的半径就是我15分钟可达的生活圈。

对于我来说,这个15分钟生活圈里,要有书店,最好是旧书店,最好是旧书店一条街。我逛逛,翻翻,买几本,一个上午“出溜”就过去了,带着几斤书、一身书香和辘辘饥肠溜达回去。在一手书店里看新书的时候,我总是带着怀疑的眼神,似乎它们还没有经过时间的严格考验。旧书店里的书,特别是被之前主人认真圈点过的书,让我有种信任感。买回去上手再圈点一遍,偶尔还可以参考一下前主人的批注,神交古人。

这个15分钟生活圈里,要有图书馆,或者大学。有些书需要买,有些书翻翻就好,宅的地方也没有太多空间可以无限制买书,所以对于我,图书馆还是必要的。我心目中的好图书馆,最好是免费的、书多的、英文或者中文为主的、可以入库翻书的、可以把书借走的、有些好玩的读书室的、有窗子和阳光的、冬暖夏凉的。如果好事儿不能集中到一处,那就把“免费”去掉,为了坐拥书城,我愿意每年交些年费。

这个15分钟生活圈里,要有大博物馆,或者大美术馆。与古为徒,经常在那些大博物馆里乱转、耳濡目染那些幸存至今的藏品是最便捷的方式。美物悦目,经常在那些大美术馆里对着名画发呆,在美学熏陶上,应该和少年时代坐在马路牙子上对着街上飘过的美女发呆有类似的功效吧。三四十岁,一半以上的中饭是在飞机上吃的,五六十岁,如果一半以上的中饭是在国家美术馆的草坪上吃的,也算是一种对自己的补偿吧。

这个15分钟生活圈里,要有大公园。

随着人长大,能让人开心的事儿越来越少,去公园慢跑和快走算是剩下来为数不多的一个。如果大公园足够近,买花的钱都能省下了,每周慢跑3次,每次10公里,可以看着一树树的花从花苞肿胀到落花如雪下。

这个15分钟生活圈里,要有小馆子。

尽管酒可能有万般不好,但是酒能让人快乐,特别是让成年人快乐。如果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判断一个15分钟生活圈的好坏,甚至一个城市的好坏,我就看这样的小馆子多不多。

最后,也可能最重要的,这个15分钟生活圈里,要有人。说到底,人还是社会的动物,还是要有臭味相投的人可以线下交流。否则,一杆进洞,四下无人,一瓶1989年的奥比昂,一人独饮,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最好,在这15分钟生活圈里,彼此能串门,不用预约,菜出锅前联系,“在不在?来不来?有酒有菜。”菜出锅时,人已经进门了。酒高了,简单说:“你俩接着喝,我高了,先看书睡了。”

这个15分钟生活圈,听上去像是一个不错的下半生生活圈。

余不一一。

冯唐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