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人性的修罗场。
“不要试图挑战人性,它通常经不起考验,”《调音师》诠释着现实中人性的暗影。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是阿卡什,因为恐惧与脆弱,大多数人不敢去扶摔倒的老人,不敢大声指责地铁上的性骚扰,不敢夺取小偷手里那把可能会伤人的刀……只要不危及自身利益,我们倾向于默不作声,视而不见。更甚者,若是被卷入金钱与利益的漩涡,又有几个人能保持理性而不丧失心智呢?这恐怕是全片的精妙之处。让人背脊发凉的,不是镜头的惊悚和情节的诡谲,而或许是,在阿卡什身上,或多或少有你我的身影。
或许真的有一种解决暴力的方式。
暴力始终贯穿着麦克唐纳的影视作品,但总归是以一种风格元素而存在,能够让荒诞来得更生猛些。《三块广告牌》,既承袭了导演对于剧本方面的完美把控,又将黑色幽默发挥得更具有社会意义。开放式结尾,似乎是把问题抛给了观众,但他也已经把答案留给我们了——以一种戏谑的方式,却说着最严肃的事。当一个疯子想用“爱”来解决世间的暴力时,听上去相当浪漫,但又太过于可笑,就像这部影片一样。因此,真正解决暴力问题,也只是一种我们都在探寻的可能而已。
We the animals.
导演用家庭影像式的视觉(它本该是一种中产家庭的常见手段)来讲述一个贫穷家庭内孩童成长的故事。曼尼、乔尔和约拿是年龄相近的三兄弟,最小的约拿刚满十岁不久,电影也从他的视角展开。尽管故事与五个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千丝万缕,但并非聚焦在“家庭”的整体概念,也不去讲成员之间的紧密。它是更加自省的。小儿子约拿和两个哥哥一样,要面对父母失和的家庭暴力、父亲出走的无所适从。电影思考的角度却并非以家庭为单位的自强,而是关注这个贫穷的小孩如何在家庭变故中萌生自我意识。全篇穿插着约拿的蜡笔画创作,同样揭露了动物性和人性二者在孩童成长期的拉锯,将残酷阵痛一展无遗。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