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中国的官场文化和人情世故气场之大,不可避免地辐射到文化艺术领域。美国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教授白谦慎的《傅山的交往和应酬》剑走偏锋,利用珍贵的历史文献,细致描述傅山和清朝官员、艺术赞助人之间的密切交往,展现了傅山在清初的生活和思想状况,进而引出并探讨应酬作品与“心画”、修辞等问题之间的关系,并在更广阔的视野中研究文人艺术家如何建立、积累和运用自己的“文化资本”。
傅山(1607-1684),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浊翁、观化等别名,汉族,山西太原人。傅山自称为老庄之徒,自觉继承道家学派的思想文化。于学无所不通,经史之外,兼通先秦诸子,又长于书画医学。著有《霜红龛集》等。
傅山是士大夫,对卖字自然不愉快,但为了生计或结识朋友,必须用字画去应酬。书中详细描述了他与仕清达官魏一鳌等之交,与收藏名家魏廷栻等之游。傅山虽然不仕于清,却不得不与清朝士官打得火热,坎坷心历在众多应酬文字之中可窥见一斑。
中国人喜欢应酬,或者不得不应酬,互相帮忙,互相走访,俨然已经成为民风民俗。在中国的文人艺术中,用于礼品的艺术品远远超过商品,有些不是礼品的东西,经过装裱最后也成为礼品。以清代官员为例,他们一天写给别人的作品数量达到100多幅。
在白谦慎的笔下,傅山颇有戏剧性。被珍藏在各大博物馆的条幅,显然都是在傅山心境并不愉快时匆忙完成的应酬作品,艺术质量不高。但收藏者不在乎,他们要的只是他的名。后来因为需要完成的应酬书法太多,傅山只好逃到山里去住,他说自己那时“畏人如畏虎”。
白谦慎认为,傅山在当时已经深谙运用文化资本来拓展生存空间之道。他非常清醒地知道自己的文化名人地位所等同的文化资本,因而能够自觉地应用它来应付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而应酬的文化,也使中国的艺术作品呈现出独特的价值特点,值得艺术家、史学家和社会学家持续关注、深入思考。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