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欧南
[歌剧内容]希律王是个淫荡和残暴的君王,他不但娶了他弟弟的妻子希罗迪亚斯,还对希罗迪亚斯的女儿莎乐美产生了情欲。先知约翰指责希律王的不当,反而被希律王囚禁。莎乐美爱上了先知约翰,而先知知道她是希罗迪亚斯的女儿后,大声斥责其母的淫荡,但这更激起了莎乐美对约翰的欲望,她试图吻约翰,但遭之拒绝。在大厅里,希律王要求莎乐美跳舞,并答应满足她的一切要求,莎乐美竞要求将先知的头颅献给她,希律王答应。一曲“七重面纱舞”后,莎乐美手捧先知的头颅狂吻,这使得希律王一阵恶心,命人将莎乐美杀死。
平心而论,虽然这部歌剧现在早已解禁。在任何地方,只要有演出,总能看到它。但歌剧的内容的确有些令人恶心,尤其是莎乐美手捧先知约翰的头颅狂吻的时候,让人很难消受这种极端的恶之美。虽然有学者认为它是20世纪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歌剧,但看这部歌剧其实会令人非常不舒服,甚至有呕吐的感觉。而我对它的关注,是来自官方的容忍。这部歌剧于1905年首演于德累斯顿宫廷歌剧院,后来在美国大都会歌剧院只演了一场就被董事会禁止上演。在英国,同样也被禁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都解除了对《莎乐美》的禁演令,也就是说官方的容忍豁达,表达了自由的进步和对艺术创作的尊重。因为,无论如何《莎乐美》只是一部戏剧,一部极端的戏剧罢了,它并不是真实的生活场景,如果艺术就是生活的话,我想,不要说是官方,即使是普通人也会抵制这种行径。
自瓦格纳以后,德国最主要的歌剧作曲家就是理查·施特劳斯。理查·施特劳斯是瓦格纳歌剧的直接继承者,但他并不完全同意瓦格纳关于舞台的某些见解。理查-施特劳斯在歌剧中也充分运用了管弦乐队来帮助剧情的发展,而在他的歌剧中,管弦乐队的作用显得非常的重要,甚至超过了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试图在莫扎特和瓦格纳之间寻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但他缺乏莫扎特的那种自然和天真气息。有人认为他的《玫瑰骑士》是擦了胭脂和口红的莫扎特和约翰·施特劳斯。也许不无道理,在后世的作曲家中,我们已经很难发现一种像莫扎特和舒伯特时代,所流露出的那种纯真的艺术家气息。理查-施特劳斯歌剧中的声乐部分不是用音乐来表达人物性格的,而只是摘要表达剧中人物的内心活动。他主要是一个非常出色的管弦乐色彩家,这使得他的歌剧中有着不同于别人的、丰富的管弦乐。法国作曲家福雷认为《莎乐美》是一部加了声乐的交响诗,这是比较形象的比喻。理查·施特劳斯用一百多人、宏大绚丽的管弦乐队打造出一部令世人惊艳的歌剧作品,如果抛开那些令人不快的情节,这部歌剧的音乐的确非同凡响。它令专业的人士吃惊,令爱乐者入迷。
理查·施特劳斯曾长期和德国诗人霍夫曼斯塔尔合作,后者向他提供出色的歌剧脚本。是歌剧史上少数几个如达·蓬特、皮亚威、吉尔伯特那样成功的歌剧剧本作家。理查·施特劳斯一生为我们留下不少出色的歌剧,其中尤以《莎乐美》、《玫瑰骑士》、《没有影子的女人》、《埃莱克特拉》等最为著名。
《莎乐美》以一个近乎残暴的故事,来刻画人们内心不加节制的欲望。而在一个以人的私欲无限制膨胀的世界里,莎乐美的故事其实带有某种普遍性。《莎乐美》的故事来自英国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的同名戏剧,经过赫德维格·拉赫曼将其翻成德文并略加删节,改动而成。它的故事是来源于《新约·马太福音》中第十四章的内容,故事的情节有点像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它讲述了希律王因与希罗迪亚斯通奸,杀死兄弟裴里伯,遭到先知施洗者约翰的斥责,希罗迪亚斯怀恨在心,唆使女儿莎乐美在希律王要求她跳舞时,要求将约翰的头颅献给她,希律王因为已经答应莎乐美的“有求必应”,无奈之下。只能答应莎乐美的要求,等一曲舞蹈结束,莎乐美将先知约翰的头颅献给母亲希罗迪亚斯。显然故事是为了渲染剧情的需要,加了很多瘆人的情节。
我们先来看看王尔德和这个剧本的一些情况。王尔德1853年生于都柏林,20岁时,获得都柏林三一学院古典文学最高荣誉——希腊文学柏克莱金质奖章,此后开始了他令人羡慕的诗人生活,1891年,王尔德的小说《道连·格雷的肖像》出版,引起骚动,并受到媒体强烈的攻击,这似乎也预示了王尔德倒霉的开始。1892年,他的戏剧《温夫人的扇子》(很早就被引进中国,并拍成电影《少奶奶的扇子》)获得很大的成功,但接下来的戏剧《莎乐美》因为当时的法律禁止圣经人物出现在舞台上,所以当局拒绝颁发演出执照。1895年,王尔德因同性恋被判入狱2年,命运开始急转直下。出狱后,王尔德辗转来到法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居无定所,潦倒漂泊,于1900年去世,结束了辉煌又凄惨的一生。
王尔德在写完《温夫人的扇子》后便隐居巴黎,开始写作《莎乐美》,但这部独幕剧究竟在何时写成,争议颇多。王尔德最早开始是用法语写的,后经人修订过一些法语语法的错误。有人认为,王尔德的这部戏剧有抄袭的嫌疑,但他的朋友罗斯认为指责是无中生有。但剧本写完后,在英国无法上演,翌年在法国得以出版,这使得王尔德愤怒之极,甚至登报要放弃英国国籍,加入法国国籍。这段轶事或许也验证了《莎乐美》先天的不足,导致歌剧诞生后仍然是一波三折的命运。由此可见,社会习惯性的传统思维是根深蒂固的,勋伯格曾经也因为一个有争议的和弦,使得作品无法在维也纳上演,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了艺术家创新的艰难。
理查·施特劳斯得到《莎乐美》的剧本是1902年1月。当时《维也纳评论》的编辑安东·林德内尔给他寄去了赫德维格-拉赫曼翻译的《莎乐美》,但并没有引起理查·施特劳斯的注意,一直到11月份,理查·施特劳斯在柏林观看了这部戏剧,才开始深深的着迷,他花时间看完了剧本,决定为它谱写成歌剧。理查·施特劳斯大刀阔斧地删除了剧中大量冗长的对话,并突出了希律王、施洗者约翰和莎乐美三个中心人物,既精简了剧本,又突出了重点,理查·施特劳斯以非常快的速度完成了这部歌剧,由此可见,作曲家忘我地投入工作大多是受到某种事物的激发。
歌剧的上演显然是毁誉参半,支持他的如马勒,但他也无法为他这部歌剧取得维也纳的上演权。这里插一句,马勒的交响曲在传统上仍然属于浪漫主义后期的风格,他并没有像理查·施特劳斯那样开始新音乐风格的尝试,但马勒却是一个独具慧眼的先知,即使在勋伯格无调性的作品受到众人一致质疑时,马勒仍然是站在勋伯格一边,声称自己虽然不懂,但他理解作曲家的创作,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而在其他同行中,保守的圣一桑用揶揄的声调讥讽,但福雷却一反常态地称:“其营造的氛围和描述的色彩非常细腻精致,尽管所有的音乐主题都很普通,但通过高超技艺的发展,繁衍和融合,其富有天才的管弦乐技巧所产生的魔力已经超越了音乐主题本身的内在情趣……被赋予了激情与力量的特性。”写过《小巫师》的法国著名作曲家杜卡在看了《莎乐美》之后,觉得自己只是掌握了管弦乐的一些皮毛知识。这种同行的佩服绝不是出于虚伪的自谦,而是真心的服膺。
而很多反对他的人都是以前一直支持他的朋友。他们认为,理查·施特劳斯已经成了不健康的“颓废文学”的奴仆。但理查·施特劳斯显然并不在意,他甚至为自己灵魂深处反对中产阶级的保守、腐朽而暗自得意。在纽约演出一场后,也引起评论家的震惊,有人称这部歌剧是“精神的恶臭”,有人认为是一部令人作呕的歌剧。浸信会的教友还集体签名以示抗议,连维也纳的大主教也签了名。但不管怎么样,有争议对艺术作品来说,常常并不是什么坏事,而是好事。因为有争议,就会诱发好奇心,就会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所以,歌剧上演虽然一波三折,但理查-施特劳斯却不但因此一夜成名,还给他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入,菲尔斯特纳为出版《莎乐美》的乐谱,向理查·施特劳斯支付了6万马克,而理查·施特劳斯正是用了这笔钱,给自己在巴伐利亚建造了一座别墅。
在《莎乐美》这部歌剧里,充斥着性欲、乱伦、砍头、恋尸癖等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情节。理查·施特劳斯的这部歌剧是按瓦格纳的“主导动机”写成的,其中用到了很多复杂的半音阶。这部歌剧的特点是运用了大量的不谐和音,营造出一种跌宕起伏的氛围,还有就是庞大的管弦乐队,这在他的《家庭交响曲》中已经有所体现,而宏大的音量甚至盖过演员的演唱。不过,德国歌剧在演唱上并非像意大利歌剧那么重要,对德国人来说,演唱仅仅是乐队的一个声部。歌剧的音乐织体华丽多姿,具有感官炫目的特征。而尤其以其中莎乐美跳的“七重面纱舞”更令人感觉作曲家出色的管弦乐写作才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