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美国黄石公园黑熊死亡谜案

时间:2024-06-18

路人丙

黄石公园是美国最大的国家公园。1990年春天,在黄石公园一处人迹罕至的荒野地带,一位游人看到了一幕可怕的场景:一个颈部切割很不齐整的黑熊头颅和黑熊四肢散落各处,却唯独不见黑熊庞大的身躯,看样子它已经死亡很长时间。在接下来的15年里,黄石公园又接连发生了多起黑熊死亡谜案,而这些事件都与一个天大的秘密有关!

一个谜团

大卫·马特森是一位专门从事熊科动物研究的生物学家,长年在黄石公园内一个叫胡德溪的地方调查北美灰熊的活动和特性。1990年的一个早晨,马特森接到园区工作人员的电话,说是一名游客在胡德溪山谷发现了一具黑熊尸体,他放下尚未喝完的咖啡,火速赶往现场。而当他刚一迈入山谷,心里便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他知道出事了。

空气中散发出一种充满死亡气息的浓烈恶臭,马特森试图找出臭味的来源,然后,一只从腕关节处被切断的熊掌进入了他的眼帘。从断掌的大小来看,这是一只成年的黑熊。和报案游客所说的一样,附近并没有黑熊其他部分的残骸。他开始继续寻找,终于在300米远的地方发现了一个黑熊头颅被摆放在一堆树枝中间,这让他马上联想到黑熊可能是遭到了人类的猎杀。可是猎杀者为什么要把熊的头颅和熊掌这些战利品遗留在现场,而只带走熊的身体?难道有人只是因为想吃熊肉而猎杀了这只熊吗?

这是黄石公园第一宗登记在案的黑熊死亡事件,但并不是最后一件。8年之后,在距离胡德溪65公里外的公园另一边,一位游客向景区报告,说在灰熊瞭望台看见一具很像黑熊尸体的东西,工作人员赶往现场查看,发现这只黑熊已经死去多时。和之前找到的那具黑熊尸体不同,这只死去的黑熊大部分的身体并无残缺,只是一个细节引起了马特森的注意——这只黑熊的阴茎没有了,而且阴茎的根部有齿痕,显然是被咬下来的,就放在尸体的旁边。

马特森决定将这具黑熊尸体送到位于蒙大拿州博斯曼的野生动物病理实验室,以便查找其真实死因。实验室人员经过查验,发现这只成年公熊在死前曾受过重伤,不但阴茎被生生咬掉,后腿的肌肉也被大片撕掉。究竟是什么样的施暴者能让一只体型庞大、行动彪悍的黑熊瞬间一败涂地,命丧黄泉?种种迹象表明,这两只黑熊的死亡都不是人类所为,但除此之外,马特森无法提供其他的嫌疑凶犯线索。

为了尽快找到“凶犯”,黄石公园迅速组成了一支20人规模的调查小组,由马特森带领,搜集所有证据,试图还原黑熊死前的可怕遭遇。但黄石公园的范围很大,在如此广大的区域搜集线索并不容易,不过研究人员并没有放弃,一个月之后,他们将“嫌犯”初步锁定在了美洲狮、郊狼、狼獾等食肉动物上。

因为黄石公园是北美唯一可以看到大型掠食动物的地方,或许在这些掠食动物中,就有向黑熊伸出魔掌的“凶手”。但调查人员很快就否定了这些推测——狼獾的攻击性虽然很强,但要扑杀体型庞大的黑熊,似乎不太可能;美洲狮的身形倒是和黑熊有一拼,但它们的捕猎对象通常是角马等食草动物,突袭黑熊的可能性也不大;而接下来,郊狼的嫌疑也被排除了,因为黑熊身体被撕咬处留下的齿痕与郊狼并不相符。

马特森随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会不会是黑熊遭遇了狼群的集体攻击呢?不过这个想法也很快被否定了,因为狼群通常情况下更倾向于袭击弱小的熊宝宝,而且黄石公园里的狼群是不久之前才引进的,它们的活动范围暂时还没有扩散到黑熊的栖息地,不可能对黑熊造成如此大的伤害。

名单中的嫌犯被一个个排除在外,马特森陷入了深深的困惑,究竟是谁用如此残忍的手段杀害了黑熊?

两大嫌犯

距离发现那只死亡的黑熊已经过去了3个月,马特森和他的调查小组仍然没有找到导致黑熊陈尸野外的凶犯。有一天,他无意间在一个德国网站看到了一篇介绍黑熊习性的资料,这让他的头脑瞬间灵光闪耀:有没有可能是黑熊之间的打斗造成了这种严重的伤害呢?随后,他和其他研究人员进行了探讨,大家一致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成年公黑熊的体重达到250公斤,直立时高达2米,它们力大无敌的熊掌一挥,尖利无比的牙齿一咬,都有可能给对手带来致命的伤害。在马特森看来,黑熊被咬掉的阴茎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因为公熊在相互打架的时候经常会攻击这个部位。至于其中的原因,他认为有两种可能性,一来阴茎是黑熊感觉最疼痛的地方,二来咬断阴茎能阻止对手繁育下一代。所以成年公黑熊为了争夺交配权或领地而发生打斗,并导致其中一方丧命的可能性是有的。

几天之后,马特森在观看一部纪录片时突然联想到了黑熊的同族“兄弟”灰熊,它们有没有可能是行凶的暗藏嫌犯呢?因为另一只黑熊的尸体在灰熊瞭望台附近被发现,这个地点恰好是灰熊出没的主要区域。而且灰熊的身形比黑熊更加庞大,体重是黑熊的两倍,直立时高达2.5米,是陆地上最大的食肉动物之一,如果它们发起攻击的话,完全有可能让黑熊遭受致命的重创。

为了确认自己的推测,马特森决定对第二具黑熊的尸体进行解剖,并且果然有了进一步的发现:死亡黑熊的头骨被咬得粉碎,随处可见极深的穿刺伤,从肌肉的瘀青来看,这些穿刺伤是黑熊活着时留下的。尤其是位于黑熊右脸下巴骨的一处穿刺伤,更是被负责解剖实验的安德森博士视为致命伤。安德森博士測量了造成这一穿刺伤的牙齿咬痕,发现两个对称犬齿的间距竟达59毫米。马特森感到一丝兴奋,或许依据这个齿痕特征,真凶不久就将现出原形。

在位于蒙大拿州的野生动物病理实验室,马特森比对了很多动物的头骨标本,并一一测量了它们的犬齿间距,结果发现只有灰熊符合他们此前找到的牙间距特征。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北美灰熊,但锁定嫌犯并没有让马特森感到轻松,因为仍有谜团尚未解开。

在黄石公园,灰熊是最高级的食肉动物,位于食物链的顶端,它们从来不缺少掠食对象,那它们为什么要对与自己同属熊科的黑熊展开杀戮呢?马特森再次陷入沉思。

在此前的60年间,黄石公园还从来没有发生过灰熊袭击黑熊的事件,马特森决定重返案发现场,再探谜底。在胡德溪的山谷谷底,他发现了很多灰熊的巨大足印,这表明灰熊当时正位于谷底活动,在上方觅食的黑熊是很难发现其踪迹的。马特森随后又在一些树木的枝干上找到了黑熊留下的抓痕,他据此试着推测出了当时发生的令人触目惊心的一幕。

很显然,灰熊首先向黑熊发动了攻击,黑熊自知难敌对手,连忙落荒而逃。它跑出了90多米,并试图爬到树上避难,谁知却被灰熊一把拖下树。然后它又跑出14米左右,并侥幸再度跳上一棵松树,但还是被灰熊拖拽下来。两只熊相互撕扯着滚下低坡,黑熊最终难逃弱肉强食的命运,被灰熊活活咬死。可是两只黑熊被不同的灰熊杀害,到底出于什么动机呢?马特森感觉自己距离真相仍然十分遥远。

终现谜底

从事野生动物研究多年的马特森深知一件事,那就是动物无论身处何处,都会提前为自己设计好逃生方案。对于黑熊来说,能让自己迅速脱离险境的最佳方案当然是爬到树上,可是死于灰熊瞭望臺附近的黑熊却离开自己栖息的树林,闯入灰熊的地盘,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很明显,二者的栖息地不同,在同一区域是无法共存的。

就在马特森苦于无法找出事件谜底的时候,黄石公园的动物定位系统显示,在戴维亚当斯山的区域,又有一只黑熊很长时间失去活动迹象。熊只有在冬眠时才会待着不动,而此时正是秋季,这种情况十分反常。工作人员马上追踪黑熊脖子上的项圈发出的讯号赶往事发地点,结果发现一只成年母熊已经死于非命。它的耳朵被咬掉,内脏被掏出,熊肉被吃得所剩无几,肢体残骸散落四处。而周围树枝上残留的灰熊毛发显示,黑熊明显是被灰熊生吞活剥的。

马特森感到迷惑不解:这只黑熊死亡的地点位于黑熊栖息地的中心地带,和灰熊的栖息地并不重合,为什么仍然惨遭毒手?合理的解释只有一个,那就是灰熊和黑熊共用一片地盘,它们的部分栖息地是相互重合的。

一般的研究认为灰熊和黑熊的栖息地有所不同,灰熊生活在辽阔的平原,而黑熊则主要在森林地带活动,它们井水不犯河水,并没有太多的利害冲突。可是这一次的黑熊被害事件却让马特森有了一个颠覆性的发现:黑熊和灰熊的栖息地不但有所重叠,而且重叠的区域要比想象中更大。

实验室人员后来将这只死亡黑熊的胃进行了解剖,发现这只黑熊死前吃了大量的白皮松球果,这种植物的脂肪含量极其丰富,能提供非常高的热量。而此时正值秋季,灰熊和黑熊都在忙着进食大量高热量的食物,好在6个月的冬眠期之前把自己养肥,白皮松球果无论对于灰熊还是黑熊,都是越冬时的重要主食。马特森认为灰熊之所以闯入黑熊的地盘,正是为了吃到更多的白皮松球果,储存更多的身体能量。

这个发现打破了常规。很显然,二者的食物来源出自同一区域,如何共存就显得非常关键。对于黑熊来说,要尽最大的可能避开灰熊进食的时段和地点,以免不幸搭上性命。事实上,黑熊在大多数时间是懂得自我保护的,所以之前它们与灰熊也算能够和平共处,那为什么这种平衡又被打破了呢?

原来,胡德溪山谷在1988年曾发生过一次火灾,为了促进植物再生,当地林业部门空投了大量苜蓿和草的种子。没过多久,这些种子便生根发芽,长得十分繁茂,数量可观的苜蓿更成为熊的全新食物来源。但人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食物的增多、环境的改变以及尚未建立起来的“先来后到”原则,也让黑熊无法判断灰熊在同一区域出现的时间和地点,这也正是胡德溪那只黑熊在与灰熊的狭路相逢中惨烈殒命的原因。

事实上,后来发生的几起黑熊遇难事件都与栖息地有关。栖息地的重叠让黑熊遭遇比自己更加强大的灰熊,并因此丢掉性命。黑熊离奇死亡事件终于宣告水落石出,黄石公园的科研人员自此也重新看待这两种大型掠食动物共享栖息地的方式,并希望能够找到更好的方法为黑熊和灰熊和平共存创造条件,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编辑/郑佳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