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文/徐嘉青
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齐白石和徐悲鸿是需要大书特书的人物。他们差别很大,一个留过洋,学的是油画,年轻有为;一个则是木匠出身,画的是国画,愈老名声愈大。这样的差别,按说不可能有交集,可偏偏机缘让他们走到一起,成为至交好友。
齐白石长徐悲鸿32岁,他们相见之后,坐在一块儿聊绘画,越聊越投机。当时的徐悲鸿已经是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趁着热乎劲,他就向齐白石发出邀请:“你来学院教学生吧!”对于这样的邀约,已过古稀的齐白石只是呵呵一笑,觉得徐悲鸿不过是临时起意罢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徐悲鸿又接连3次邀请,无奈之下,他只得实话实说:“我不会教学生。”徐悲鸿回答说:“不会教没关系,画给学生们看就行了。”这可是最低的要求了,齐白石再也说不出别的了,只得点头应允。
齐白石到学院任教后,身为院长的徐悲鸿亲自为他站台,不但对他大加赞扬,还帮忙维持课堂纪律,使得学子们不敢小瞧这位留着长髯、穿长衫布鞋的老叟。徐悲鸿给予了齐白石足够的尊重,甚至在考试评分时,徐悲鸿以他的意见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他认为“好”就给甲等,认为“还行”就给乙等。
美好的日子总是太短了些,由于徐悲鸿的改革太过激进,不少人开始反对他的种种主张,甚至处处排挤他,无奈之下,他只能选择辞职。没有了徐悲鸿的庇护,齐白石的教学生涯自然也就告一段落。
辞掉院长一职的徐悲鸿选择离开北京,去了南京,齐白石是无法跟过去的,只能待在北京,从此两个人南北相隔,平日里的联系只能靠书信。人虽然见不着面,但徐悲鸿始终利用自己的力量来帮助齐白石。有一回,中华书局打算给齐白石出一套作品集,这个结果当然是徐悲鸿争取得来的。当他接到书局负责人舒新城的信息后,立刻找上门来,直言不讳地说:“齐白石的画真的是好啊,有性格,自成一家,你们能出版他的作品集,这可是选对了。”除了满满的溢美之词,徐悲鸿还亲自给齐白石的作品集写序言,动不动就跑到中华书局,跟编辑们探讨,版式怎么编排,摄影怎么调整,布局如何安排,介绍文字如何撰写,以至于编辑们都感到怀疑,这是不是他自个儿在出作品集。拿到新出版的作品集后,齐白石甚是激动,当他得知这背后徐悲鸿付出的努力后,心里油然而生出一股感动。对于一位经历坎坷的老人来说,能有如此一位忘年交,真的是一件难得的事情。
徐悲鸿对齐白石的帮衬还不止出作品集。这一年,徐悲鸿被指定为中德展览会的委员,自己刚接到通知,他立即给齐白石写信,让他准备作品参加此次大型展览;除此以外,他还做了两手准备,竭力向组委会推荐齐白石成为展览会的委员。正是由于他的坚持和力荐,齐白石最终拿到了展览会委员的聘书。这为齐白石作品走向世界创造了机会,也为他成为艺术大师奠定了基础。
两个人的友谊在一封封书信中不断升温。而对于齐白石来说,徐悲鸿能够如此提携自己,真是感激不尽,他一直想着有机会能够再见面。机缘说来就来,随着徐悲鸿的名声日隆,他再次被任命为北平艺术学院院长,他再次聘请齐白石担任教授。这段日子,相聚在一起的他们开始频繁走动,经常在一起谈画论文,有时候还会合作完成一幅画。但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最后一次合作会是阴阳两隔。
这年除夕,他们的专用装裱师找到徐悲鸿,恳请他能给自己画一幅画。毕竟自己总是找对方装裱画作,于是徐悲鸿就答应下来,并当场铺开纸,挥毫作画,须臾之间,两只雄鸡就出现在纸上,正当他准备配景时,突然电灯一下子灭了。一问情况,竟然是停电了。他只得哈哈一笑说:“抱歉了,改天我再画一幅,至于这幅嘛,你就用来糊窗好了。”
可事情往往就是这么不凑巧,这一“改天”,竟然一直拖了下去,当然,装裱师也没有把这幅半拉子画作糊窗。1953年9月,徐悲鸿突发脑出血离世,“再画一幅”自然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多年之后,齐白石在装裱师的家里看到了这幅未完成的画作,他一眼就看出来这是徐悲鸿未完成的作品,当时就对装裱师表示,要将这幅画完成。装裱师自然是求之不得,齐白石当场拿起画笔,在上面画了一块石头、几株兰花,与两只雄鸡配合得天衣无缝,宛如出自一人。看着这幅完整的画作,齐白石不觉潸然泪下。
其实,徐悲鸿去世的时候,齐白石并不知晓,当时是家里人考虑他年事已高,隐瞒了消息。一年之后,他才知道此事,当时他就老泪纵横,让家人领着他亲自给徐悲鸿祭奠上香,在徐悲鸿的墓前,他不顾自己年老体弱,执意要跪下磕头,以此来弥补自己未能及时吊唁的遗憾之情。
对于齐白石来说,老来成名,如果没有人提携,依然是默默无闻。而对于徐悲鸿来说,少年得志,但需要老辣的画手帮着自己提升境界。两个人正好互补,彼此相携相助,一同在艺术道路上行走,打造了一份令人感动的互补之谊。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