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刘若愚,郑启南
(吉林外国语大学 高级翻译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国家形象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而一国的国家形象离不开地区形象的建构。近些年来,国内外对于中国形象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国家层面,而鲜少关注地区层面。而在地区层面的研究之中又更多地关注经济发达的北上广深等地区。东北地区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国家工业的重点投资区域,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历史中起着举重若轻的重要作用。然而自20世纪末以来,东北地区产业转型面临困难,经济发展速度出现下滑,一系列“唱衰”东北的声音也随之出现。国内外媒体报道中出现的东北地区形象多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共和国长子”“经济落后”等带有东北发展痕迹的词汇。2020年7月,中国国家主席***在吉林考察时曾强调: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自此,多年处于经济发展边缘地带的东北地区再一次踏上了经济振兴的征程。德国作为与中国东北地区合作最紧密的国家之一,其媒体眼中的中国东北经济形象值得深入探究。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相关的东北地区经济研究关注点多为德国企业及地区的发展对东北经济发展和振兴的启示,主要探讨如何借鉴德国的成功经验来实现东北地区的经济复苏。相关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德媒眼中的中国国家经济形象及德国发展模式对东北地区的借鉴意义,鲜有借助语料库对德国媒体眼中的东北经济形象直接进行研究。这一领域的研究迄今还处于空白阶段。因此,在深化东北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对德媒眼中的中国东北经济形象的探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选取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德媒对中国东北地区经济的相关报道。由于对东北地区报道数量较少,故此处不选择特定的媒体网站作为数据来源,而是抓取此时间段内的所有德国媒体相关新闻报道。研究语料通过Lexis-Nexis新闻数据库获取。通过检索词“Nordostchina”“Nordostchinas”“Nordosten Chinas”以及重点东北地区及城市名称“Heilongjiang”“Jilin”“Liaoning”“Harbin”“Changchun”“Shenyang”“Dalian”搜索东北地区相关报道,将文本语言设定为德语后共得到中国东北地区相关德媒报道426篇,再通过人工筛选得出与中国东北地区经济相关的语料。文章最终选定其中的14篇作为分析样本,使用话语分析法对相关语料进行深入解读。
本研究旨在探究德国媒体眼中的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形象如何,集中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以及提升东北经济形象的可行性策略。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到中国东北地区在德国媒体中的“他塑”情况并对国内现有相关研究进行补充,同时研究结果可以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形象“自塑”提供借鉴,对东北地区的经济改革及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东北主题相关德媒报道中,报道的信息总体来说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德媒报道主题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旅游、环境四个方面。而政治、旅游、环境三个方面又与经济方面紧密相关。在政治方面,主要对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和默克尔对中国东北地区的访问进行了着重报道,该报道侧重于两国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与投资发展。如德国前总理施罗德访问长春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在经济方面,主要关注东北地区的经济振兴、各省市的发展状况以及中德企业的投资与合作。其中,以沈阳、长春等地的大型中德合资企业为主要报道对象,报道内容多为中德企业合资并购、投资合作等。在旅游方面,主要报道了东北地区的冰雪旅游产业。在环境方面,主要阐述了东北地区的环境问题以及产业转型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相互矛盾。
通过对相关语料进行研究,整体来看,德媒眼中的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形象多为积极正面的,德媒认为东北地区正通过改革以实现经济环境的改善、提升地区投资潜力,为地区的后续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其中也不乏批评的声音,内容主要涉及东北地区外商投资及营商环境不佳、经济转型艰难迟缓、外资市场改革落实情况不尽如人意以及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等。虽然德媒报道并非完全从客观角度出发对现实的呈现,在某种程度上仍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以及西方国家对中国东北地区固有的刻板印象,但通过对德媒眼中中国东北经济形象的探究,不仅可以了解东北经济形象对外塑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从中窥见新时代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可行性策略。通过此项研究,可以采取“对症下药”的方法对东北经济形象乃至地区经济形象进行积极的对外塑造,同时可以借助德媒评价对东北经济的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相关建议,从而对一直以来被冠以“老工业基地”之名的东北地区振兴提供发展的新策略。
2.2.1 外商投资及营商环境亟待改革
对市场准入的限制以及对营商环境的担忧是影响德国投资者在华投资与合作的主要因素。尽管部分德媒指出,中国东北地区正试图通过一系列经济改革使得地区投资潜力与外商投资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有部分媒体对中国东北地区的外资市场改革落实情况持批评态度。他们指出,中国东北地区的外商准入程序繁复冗长,且东北地区受官僚主义影响严重、决策缺乏透明度,导致中国政府承诺的外资市场改革在东北地区的落实情况不尽如人意。同时,《世界报》还指出,中国沈阳地区以“强制性技术转让”数量最多、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而让许多外国投资者“望而生畏”。
2.2.2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难以两全
长久以来,德国媒体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诟病颇多。相关报道多通过报道者亲历、民间人士采访、地方及国家政府政策等多个角度来表现东北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通过对相关的报道进行研究,不难发现,德媒的相关报道仍存在过度渲染、夸大其词的现象,且字里行间充斥着对东北地区的刻板印象。对东北地区描述多离不开“雾霾”“污染”,2013年10月23日的德国《日报》甚至将东北地区的空气状况描述成“Selbst die Hunde tragen Masken.(译:连狗都要戴上口罩)”。《明镜》对此给出建议,只有在雾霾到来的时候采取对策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摆脱雾霾,至关重要的是要全面减少煤炭消费。而作为工业重地的东北地区要想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做好权衡,仍需要不断探索。
2.2.3 经济转型与改革道阻且长
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重要工农业基地,东北地区现在正经历着经济转型的阵痛。东北地区过去一直以重工业、传统农业、汽车工业等为主要经济驱动产业。但由于不适应向市场化经济的转变,使得东北地区的原有经济模式受到强烈冲击,经济发展因此停滞不前。在报道中,德媒采用“Rostgürtel(译:铁锈地带)”来比喻经济落后的中国东北地区。如今,东北地区若想实现发展,就要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但德媒指出,东北地区面临着难以解决的矛盾,即:若要调整经济结构、改善居住环境,就必须要放弃传统的煤炭工业。但这样会造成失业率的上升和社会动荡。同时,人才流失问题也是阻碍东北地区经济转型的原因之一。居住环境相对恶劣、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忽视以及经济发展迟缓是导致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多方影响导致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转型与改革一直困难重重。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在中国的东北地区表现活跃。《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21》显示,大部分企业仍致力于扎根于中国市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表现仍十分乐观。但事实上,市场准入的多重限制以及较差的营商环境仍是制约外国企业在华投资的重要因素。因此,东北地区应意识到本地区经济环境存在的问题,积极推行经济体制改革以刺激经济增长。具体包括: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吸引外国企业投资建厂,扶持中小企业以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简化外国企业在华投资手续,政策程序公开透明以增加信服度,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如今,东北地区在“十四五”时期正努力探寻改善营商环境的方法与途径,并积极出台相关规定与政策以保障市场化制度在东北地区的顺利推行。通过放宽市场准入限制以打消潜在外国投资者的忧虑,优化营商环境以吸引外资入驻、刺激地区经济发展并借此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实现经济复苏。
东北地区在德媒眼中的印象除了经济发展滞后的老工业基地外,被提及次数较多的是该地区较高的失业率与人才流失率。东北地区相对落后的经济导致了人才的外流,而人才的外流又对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减少人才流失,可以效仿其他城市的人才引进政策,首先通过提高福利待遇留住国内外高新技术人才,进而推动体制创新用以培养人才,最后实现以人才培养人才从而改善人才环境的长远目标。这其中,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大部分的人才因为东北地区缺少发展潜力而选择离开,究其根本是由于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前景不理想。因此,近年来东北相继推出了高校人才招募、降低落户门槛等相关政策引进优秀人才。优秀人才的加盟会是东北地区振兴中一股强大的中坚力量。
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现有的基础与优势之上。东北地区具有坚实的工农业基础、优越的自然条件,因此在进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原有优势产业的发展,还应该关注新兴产业的发展。东北地区以汽车工业、制造业、农业、医药产业而闻名于全国,因此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应积极延续原有的地方优势,将优势产业与新型技术进行充分结合,使得优势产业的竞争力在新形势下得以延续。如近年来各大德企在东北地区陆续建造新能源汽车工厂,为东北地区传统的汽车产业注入新动力。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的发展也将东北地区的传统农业的发展推上了现代化的新台阶。近年来,东北地区更是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冰雪旅游业以实现产业转型,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冰雪资源来发展冰雪经济,以此逐步实现地方经济由第一、第二产业为主向第二、第三产业为主转型,为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通过对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德媒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相关报道进行研究,经分析得出德媒眼中的中国东北经济形象主要是积极正面的,德媒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持肯定与鼓励的态度。但仍有部分媒体表达了对中国东北地区经济现状的批判。批判集中体现在外商准入程序与营商环境、经济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转型缓慢与改革成效不佳几个方面。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由于历史及区位因素的影响速度较慢。但中国东北地区近年来致力于对现有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不断调整其经济结构。简化外商准入程序、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使得东北地区由最初的重工业、制造业为主转变为现在的经济形式多样化蓬勃发展。此外,还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的独特资源和优势以实现新旧产业平稳转化。积极发展冰雪旅游产业、引进高新技术以及外国企业的优秀技术。但东北地区在改革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转型艰难、成效不佳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东北地区应积极借鉴其他工业城市转型先例,采用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外商投资、改善人才环境防止人才流失、新旧产业相结合促进经济发展等方法来推动东北地区经济的复苏,进而逐步实现东北地区的振兴。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