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韩庚君
(天津城建大学,天津 300384)
研究构建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教育生态体系是近年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与难点,202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35号),指出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城校共生’的创新创业生态,推动企业、科研院所和相关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创业创新培育中心、互联网双创平台、孵化器和科技产业园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研究与实践。目前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仍处于不断探索深化阶段,许多问题亟待厘清,梳理总结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演变历程,探讨其发展趋势,从生态系统的视角提出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有助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提升。
(1)探索起步阶段。生态系统的概念是英国生态学家亚瑟·乔治·坦斯利爵士于1935年明确提出,2005—2010年Dunn、Cohen 和Isenberg 等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并界定创业生态系统概念,此后,国内学者林蒿、蔡莉、滕堂伟等研究了创业生态系统的内涵、内部运行体制机制及特征。而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具备生态系统的相应特征,即系统内各主体在独立状态下不具备各主体共享互通的整体功能,创新创业教育的内部构成要素与外部复杂的生态环境是相互依存的,但各主体同时具备自身能动性,政策的改变、体制机制的完善将对创新创业教育各要素产生重要的影响,需要把握创新创业的生态发展规律,厘清创新创业教育基本内涵、指标体系,关注生态系统内各主体要素。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很大程度上侧重于研究创业教育及其生态系统,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2)改革转换阶段。高等教育迫切需要高校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路径,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时代需要。2010年教育部在文件中首次提出并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概念,随后很多学者在实践课程、运行载体等方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政府、高校和企业越来越多地践行“广谱式”教育模式和理念,这一理念与国外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小众群体起步有明显不同,这一阶段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被提出,为后续研究创新创业教育普适化奠定了基础。
(3)实施深化阶段。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其外溢效应也不断增强,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此后,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研究发展迅速,逐渐成熟。综合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从生态系统要素视角探讨如何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育人机制和协同机制,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团体如何各司其职,共同构成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是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需要探讨的重点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学界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开展了丰富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生态学的视角,运用生态学的概念、模型和理论来分析考察创新创业教育中各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国内很多高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并与企业等社会团体开展了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内部的各构成指标进行遴选和分析,能够明确生态系统建设的工作重心,以此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
(1)高校教育教学生态。包括创新人才培养、学术体系创新、创新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学科基础和科研成果等方面。微观上讲课程教学是创新创业教育中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学术体系则包括高校的学科建设、课程创新和教学创新,专创融合的前沿性课程设置、以问题导向和现代化方法的多元教学创新。高校作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主体,肩负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使命,开展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创新思维的人才成为重要任务。此外,在激励机制方面,既要有针对学生的政策激励、资源保障以及精准识别学生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也要在教师激励的制度保障和发展保障,如创业导师的编制、工资待遇、职称评聘、发展机遇、教育培训方面进行不断完善。只有把激励和教育教学相融合,营造一种包容、开放的氛围和机制,激励师生开展自由探索和实践尝试,鼓励其参与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交流活动、实践活动、探索活动,不拘泥于固化的被动学习形式,才能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2)多方组织机构生态。这一层次的指标构成包括高校对政府政策的落实和执行方面,即政策的细化简化、高校内部相应组织机构的建立,如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社团等。二级学院、学工部、教务处、科技处、就业办等各类组织机构实现创新创业资源的配置,而专兼职创新创业教师、校领导、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人员、研究员、志愿者等组织管理者通过与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沟通协调校企合作、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校与市场、社会资源的充分结合,释放高校科技人员活力、确保高校打造一个内外互通和多主体联动的创新创业生命共同体,让高校在创新创业改革背景下实现教育资源再组合、服务平台再升级、教育能力再提升、管理机制再优化。
(3)教育供给环境生态。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性要求其良性循环必须营造外部供给生态环境,丰富创新创业教育供给资源和方式。宏观上看,生态系统是处于动态的外部环境中,系统要发展就得不断地进行能量、物质、信息的交换,找准与经济社会发展外部环境相契合的关键点,才能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各主体和利益群体形成利益整合、资源信息互享、合作共赢的协同发展创新创业生态链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侧改革的重要举措。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培育、企业技术和资金的支持、原生家庭、政府政策激励等都是影响教育供给生态环境的因素,因此,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高校应制定共同协作目标,优化协作模式,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上述三层次多维度的指标体系是紧密联系且相互作用的,该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组成要素具备各自特定功能,并且能够产生集中效应。首先,高校教育教学生态是整个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核心层,学生接受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教师通过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教育供给,这种最基础的教育模式是整个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并实施的关键。其次,多方组织机构生态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关键层。社会创新创业资源与高校内部培育合作并举的模式已经逐渐成为主流。高校组织机构生态以资源、责任、利益和风险共享共担的社会合作、形式导入高校,通过校内外众创空间、孵化机构和企业应用到创新创业具体实践中,有助于社会资源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充分融合。最后,教育供给环境生态是整个生态系统的支撑和保障层,多重主体参与构成良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健康良好发展离不开整个大环境的保障,在共同维护生态系统的同时各主体间要打破层层壁垒,建立顺畅的沟通协调机制。
完善制度—文化—知识—技术—服务生态圈,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生态载体链条,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做好功能提升和整体规划,促进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指标的资源整合,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完善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的对接平台,突破行业边界束缚,建立长效协作机制,打通不同主体间的互联互通通道,进一步加强制度生态圈,激发生态系统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结构支撑,搭建人才培养框架,满足新时代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探索全方位广口径的评价体系,在创新创业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进行政府和社会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情况的评价,参与创新创业的企业和高校之间开展互评,学生对政府、高校、企业供给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测评等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高校办学质量、投入经费、教师评聘考核、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获奖等相联系。此外,应基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分层分类的新技术应用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多维度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并在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创业教学中,通过广谱式理论课堂的开放式交流与仿真性实践课堂的实操式应用,借助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与创业激情,在此基础上深度挖掘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深层次、全方位、个性化、多样化的潜在和未知需求,实现主动创造和引领需求,构建创新型、创业型、实用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的复杂多元性要求强化体制机制建设,研究发现国外众多高校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组织机构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如斯坦福大学的创业研究中心、技术许可办公室,百森商学院的卓越创业者协会,牛津大学的创业者联盟、创业俱乐部,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中心等,这些创新创业组织进一步完善了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保证了整个系统的科学运行。加大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增加资金经费的投入比重,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强多元化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建设,组建由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较强的校内教师和优秀企业家、创业成功者、风险投资人等组成的导师团队,构建创新创业指导体系,内外部环境互惠共生,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提升提供师资保障。同时,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相对起步较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的建设还应关注学科创新、课程创新和体制创新环节,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协调多方主体诉求,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在创新创业教育组织和运行方面推进政府、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多渠道多形式合作机制,加强过程管理机制,完善制度保障,细化执行规则,提高创新创业政策和制度的实施性和可操作性,探索全社会共同创新创业的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仍面临着许多现实困厄,未来应继续进行分析调研,精准识别和把握存在的困境,聚焦生态系统中各相关主体发挥作用的研究,剖析产生问题的根源,并持续开展国际创新创业教育比较研究,针对不同国家梳理出典型案例和举措,总结出其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在战略规划、教育实施、资源配置和政策制定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提升政府协调优化服务效能、高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活力和社会多元的责任担当。四重螺旋中的四个主体应各司其职、上下联动、齐抓共管。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各项政策的首要实施者,在课程体系建设、学科发展、平台建设等方面,积极组织师生开展创新创业,将知识资源通过创新创业转化为科技成果,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政府作为战略规划者,要着力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创新理念,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制定完善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政策,包括引导、扶持、补贴政策,协调各方面的社会资源配置,促进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各类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能够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实训基地、创新平台等场地,同时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必要的资本和资金支持,与高校联合开展实训课程。各高校所在区域的公民、公民社会组织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主体承担着文化环境塑造、基金支持、社会服务等职责,通过众创文化、媒体传播等途径参与创新创业并影响其创新决策。四重螺旋的生态系统应重点关注各主体分工协作,遵循生态系统内在的运行规律和实践方式,在现有协作模式的基础上,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新型协作模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