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文/寸草心
帮父母摆脱“控”扰
◎文/寸草心
老年人关注自己的健康理所当然,但是如果痴迷到成了『控』,就适得其反了。
人到老年,行动变得迟缓,思维变得迟钝,交际圈子慢慢变窄,与社会的接触渐渐减少,对子女等家人的依赖也渐渐变强。这个时候,假如得不到应有的关照,老年人会产生寂寞、孤独与无助感,此时一旦有一种东西能够吸引他的注意,给他带来某种希冀和寄托,他就会毫不犹豫地投身其中。一些老年人会犯“控”,比如“医院控”——稍微有点不舒服就要去医院,而且不是简单地去检查,而是要住院;“厨房控”——把厨房当成自己的地盘,别人不能涉足……
老年人关注自己的健康理所当然,为了丰富生活,适当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也值得提倡,理财也可以理解,但是如果痴迷到成了“控”,就适得其反了。那么,老年人怎样才能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作为子女,又能在这方面为老人做些什么呢?
75岁的范大爷是湖南株洲人,一个人住在儿子盖的两层楼里。去年刚进腊月,他就老说浑身疼,头昏。他打电话给在长沙工作的儿子和在深圳打工的女儿。儿子和女儿一接到电话就匆匆赶回来,将父亲送进了医院。
医生检查后发现,范大爷除了一些常见的轻微老年病,没发现什么大问题。可老人却坚持说自己浑身不舒服,要求住院治疗。让医护人员奇怪的是,老人的子女来探病的时候,老人的病就会“好”起来,还能站起来做做运动,扭扭身体,和病友们有说有笑。儿女要是有几天不来,老人就明显蔫了,躺在床上不起来。
老人的心思,儿女们渐渐读懂了——老人生的不是病,是寂寞。纵观我们周围,还有许许多多的老人犯这样或那样的“控”,如“厨房控”、“宠物控”、“麻将控”……很显然,这些老人都是为了摆脱寂寞的控制而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一种“被控制”。
“某某控”是近几年流行起来的一种说法,指极度喜欢某种事物,词义与“癖”相似,含贬义。对任何事物的爱好,一旦过度痴迷成了“控”,就会出现副作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依赖症。各种“控”首先伤害的就是老人的身心健康。
武汉退休老师周云就是典型的“养生控”。2012年,在讲台上站了30多年的周云退休了。突然闲了下来,她开始琢磨如何养生。她到书店选购了几本养生方面的书,还兴致勃勃收看各类电视养生节目。接下来,日常起居和一日三餐她都严格按照养生书上说的和电视里面教的做,做每道菜都少油少盐,无论多饿都只吃七分饱,每天坚持做三套保健操,雷打不动要喝八杯白开水。更让老伴儿着急的是,周云后来生了病也不进医院,全按养生书上的偏方去吃、去做。
各种“控”不仅伤害老人的自身健康,还会给子女带来困扰,影响家庭和睦,严重的甚至酿成悲剧。
一直以来,“棋牌控”在老年人中也比较常见。退休工人陈师傅就是有名的“麻将迷”,每天雷打不动要去棋牌室打麻将,就跟当年上班一样,早出晚归,从不迟到早退,每个月2000多元的退休金大部分都用在了这方面。为此,老伴儿没少跟他闹别扭。可不管老伴儿如何劝说、阻止,陈师傅都不为所动。儿女们也都做父亲的工作,但陈师傅认为,打麻将是他唯一的爱好,他的晚年生活就靠这个打发,别无他求。孩子们拿他没办法,成天担心他的身体和老两口的感情。
老人的各种“控”,给社会带来的各种不安定因素也不容忽视,比如过度沉迷麻将,因涉及输赢,容易影响邻里关系;过度沉迷保健品,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依赖住院,长期滞留不出院,占用了公共医疗资源,等等。
老人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控”,大都是孤单、寂寞惹的祸,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对子女的依赖与对亲情的渴望,归根到底是“服老”心理造成的。一方面,生理功能的自然退化,老人会明显感觉到不能走远路,爬几级楼梯就气喘。另一方面,老人大多已退休,经济能力与社会地位下降,随之下降的是自信心、安全感与控制感,这都给老人一个明显的心理暗示:我老了。有了这个心理暗示,有些老人自然就更多地依赖身边的亲人,需要更多的陪伴与精神抚慰。这个要求一旦得不到满足,老人就会把情感投入到能够让自己得到精神寄托的其他事物上。
如今,人口老龄化已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老人与子女分开住的现象也较为普遍。老人犯“控”,子女要负主要责任,其次,老人自身也需担责。
如何让老人摆脱“控”扰,回归正常生活并安度晚年,子女的角色至关重要。多联系勤问候,常回家看看,多陪陪老人是最直接的办法。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常回家看看”写入了法律条文,但如果把“常回家看看”单纯地理解为“看”,肯定有违修法的初衷,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
“常回家看看”不是形式上的“看”,重要的是深入老人的内心,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健康状况和心理需求。
跟老人交流要注意方式。比如说话要简洁明白,同时运用眼神沟通。老年人听力下降,交流中要充分考虑他们的信息接受能力,说话要清楚明白,尤其不能使用老人听不懂的新词。沟通过程还要慢一些,耐心一些。因老年人记性不好,一些事情,可能要耐心重复几遍,才能在他的脑子里形成印象。在沟通过程中,还要面带微笑,因为笑容能够给人一种亲切感,拉近双方距离,加深沟通。
在交流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重新建立老人的自信心。首先是多鼓励。认知实验发现,老人除了动作和大脑的反应速度逊于年轻人,但在处理生活问题的能力上接近甚至优于年轻人。衰老其实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只要没有较大的疾病,80岁之前老人是完全可以自理的。子女要通过一些活生生的例子说服老年人,不要觉得自己老了就诸事不宜了。其次,子女要帮父母制订“安度幸福晚年计划”,包括鼓励他们发展梦想,比如做他们曾经最想做的事情、去曾经最想去的地方、买曾经最想买的东西等。一旦信心被重塑,人的精神状态就会大大改观,自然会从对子女的依赖和各种“控”的困扰中慢慢走出来。
摆脱“控”扰,老人自身的努力也不可或缺,必须自己有精、气、神,就是人们常说的要精神独立。比如建立自己的生活圈子,学会培养兴趣爱好,自己找乐子等,这样就不会因过分牵挂子女并转而依赖某项事物成为“控”。上老年大学是一个较好选择。
相关部门正陆续推出更多适宜的养老模式,对老年人进行社会服务,建立针对老年群体的日常关怀和应急体系。多管齐下,才能够帮助老年人最终摆脱“控”扰。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