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通食饺子三千年

时间:2024-06-18

◎文/本刊编辑部

通食饺子三千年

◎文/本刊编辑部

饺子在古时叫馄饨

有句民间俗语: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

说的真好。

饺子在中国人的餐桌上至少有3000年了,可以作为最有代表性的中国食品。在西式快餐横行的时代,饺子更是肩负起了中式快餐顶梁柱的责任,让人不得不敬重。

过年吃饺子是中国北方的重要民俗和仪式。但吃饺子最早可能来源于农忙和收获。中国有句古谚叫:“头伏饺子,二伏面。”一直到现在,北京、河北等地还把“入伏”视为仲夏的节令,和过大年除夕一样,阖家欢聚吃饺子。这里面的头伏饺子是和麦子收割有关,古人在小麦夏收以后,要祭祀就吃饺子,一是为了尝鲜,二是为了消除自己半年的辛勤,酬劳自己。在进行祭“伏祀”时,饺子出锅后不可以马上吃,要先供祭,先上供,后上桌。

北齐颜之推有言:“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也就是说饺子在古时叫馄饨(现今,馄饨以南方发展为主,饺子以北方发展为主)。本文标题也是由此而来。

看来要说饺子,就要从饺子的前身——馄饨说起。“混沌”这个词最早见于南北朝《齐民要术饼法》:“水引混沌法。”后有“混沌,饼也。”(《广雅》)。可以看出,古时的馄饨是一种汤饼,和现在做法差不多,也是水煮。

“冬至饺子,夏至面。”(这里的饺子也可以是馄饨,由于南北方的饮食习惯差异。)这句谚语不知被我们念叨了几千年,这个“混沌”应该是把肉及相关食材切碎为馅,再用面皮包严实。这便很切合“太极之初,混沌未分,混沌相连,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意境。

到了唐朝初期,馄饨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盛况。今天,馄饨已和饺子一样,成为非常好的中式快餐之一,大到全国连锁,小到街边小店,深入千家万户,制作方便简单。当然作为招待客人的桌上食,馄饨也是很好的一种选择,简单、方便、有味而且有趣。特别是馄饨的形状,很像西方修女的帽子,也像中国护士的帽子,有女性的一些特质在里面。

别看馄饨小,很有特点,各地对馄饨不同的叫法也体现出各地的特色。广东人叫馄饨云吞。云,混沌的形状,意为吞云吐雾。一些地方,比如湖北和重庆南部,馄饨就叫包面——用皮包起来,以形命名。新疆叫曲曲儿,听起来有点不满馄饨摊老板——“给的太少了!”这大概是因为新疆的馕比较大,与之相比馄饨太小了,所以才有了这样的称呼。观馄饨的外形,会发现像个小包袱,皖南就管馄饨叫“包袱”,贴切而且让人忍不住仔细观察包者的手艺。江西以“清汤”来命名,很传统,四川叫“抄手”,是从包馄饨的手法来说的。浙西叫便食,食用方便。福建叫扁食,也许和便食有谐音。

馄饨的花样

很多餐馆继承了古代的一些做法同时还加入一些新的花样,不外乎在皮、汤、馅上做文章,比如说上海的皱纱馄饨,皮如皱纱,皮薄馅满;无锡的手推馄饨,皮质爽滑如凝脂;一些餐馆不用面做皮,例如福州的肉燕皮馄饨,用精肉配上淀粉等辅料制成皮,光滑细润。潮州的鱼皮馄饨,台北的猪肉皮馄饨等。在馅方面,广东将虾仁肉松入馅,安徽黄山则以豆腐做馅。

除传统的清汤馄饨外,对馄饨汤加入的作料也有不同讲究,视各地饮食习惯而定,并且融入当地特色,爱辣的四川就有红油抄手、鸡汤抄手等;重庆则是老麻抄手,特点是花椒的麻,分大麻中麻小麻。还有用酱油汤、鱼汤、臊子汤,或者像北京大部分馄饨一样加入虾皮、紫菜、榨菜、葱花、香菜等等。

烹饪馄饨的方法各地方也是推陈出新,有煮、有蒸、有生煎、有熟煎、有油炸还有炝。有一种做法叫“炸响铃”,顾名思义,是取其油炸时的声音起的名字,上桌时,撒些椒盐,佐酒食之,很美味。还有一种吃法,就是馄饨油炸出锅时,加入滚烫海参调的汁汤。这也是提高馄饨品味的好方法。

今天,把馄饨做的很成功的店有很多,比如江苏的名店王兴记馄饨;浙江的名店湖州大馄饨,主要是做法新颖,它不仅有传统的煮馄饨,还有炒馄饨,就是煮到半熟后沥干水分,再炒,外香酥脆。还有大家都熟悉的四川的龙抄手,皮薄馅嫩,爽滑鲜香。四川人不但在皮上下工夫,还在汤中加文章——在面粉中加鸡蛋做皮,出锅后劲道鲜嫩;在汤料中放入鸡、猪肚、猪肘、猪大骨,先用大火烧沸然后转小火,加盐、酒、葱节,姜熬制而成。可谓在讨好味蕾上做足了功夫。

除旧迎新的饺子

饺子与馄饨几千年前曾是一家,古人就这么吃着,品着,写着。直到1968年在新疆吐鲁番县的阿斯塔拉地区,出土了形状完好的饺子。原来,早在唐朝时,饺子就已经流传到北方和西域,成为一种大众食品。当时饺子的形状和现在的饺子差不多,所以有了对馄饨和饺子的最初区分。

宋代是一个创造美食的朝代,从那时开始称半圆的馄饨为“角子”,而圆形的馄饨则继续保留原有的名字。宋代在真正意义上丰富了饺子的品种,且使之发扬流传。在《东京梦华录》中提到过市场上有“水晶角儿”、“煎角子”、“驼峰角子”等品种,其中“水晶角儿”一直到元、明、清都在盛行。如今在河南,除夕要吃的烫面饺子,就是由宋代的“角儿”演变而来的。

关于饺子名字的来源推断很多,比较大众的是“交子”的说法。按照我国传统习俗,腊月三十晚上午夜子时(晚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要吃饺子,有“一夜连两岁,子时分二年”的说法。也就是说它既是腊月三十的晚餐,又是正月初一的早餐,因为正值“交子时”,所以称这种食品为“交子”,以示除旧迎新,更岁交子,又因为是食品便加“食”旁,故为饺子,寓意新年交子午好运。

北方的饺子发展历史最为悠久,所以在吃饺子时有很多讲究、忌讳和说法。比如说在除夕之夜煮破了饺子,不许说煮坏了,也不许说破了,只能说“挣了”,为的是争些彩头。有一些人家包四只轮转的饺子,煮给赶车使牲口的男人吃,寓意着:“车行千里路,人马保平安。”

不少人记得小时候,过年吃饺子,里边会包上红糖、五分硬币、花生、红中(麻将牌)等,吃到这些外加料的人就会得到相应的祝福——红糖寓意日子红火甜蜜,硬币是新的一年发财,花生是早生贵子,红中则是学业有成,寓意“高中状元”。

上好的蘸碟+面+皮+馅料=绝味饺子

饺子的蘸碟也是一绝,由油辣子、花椒末、香菜、姜末、蒜,酱油、醋、白糖和味精调制而成。(配比是姜末1/3,蒜2/3,再配上2/3的酱油,1/3的醋。白糖、味精适量。)

油辣子是蘸碟的主要香源,它是将粉碎的辣椒、少许盐(便于保存)、芝麻加一点点温水搅拌后,用烧至五六成熟的菜籽油边搅拌辣椒边浇入其中,然后马上密封以保存香度。在重庆的小面馆里通常都会用这种方法,而且一般都是当天做当天吃,鲜香异常。

美味的饺子对面、皮、馅料都是有讲究的。首先,面一定要是中档面粉,不要太细,也不宜太粗,这样出来的饺子皮才有嚼劲,或者在面里面加一些燕麦,也可以增加嚼劲。然后将面用温水调和,使力揉面,揉到用手指一摁下去,面会立刻弹起来的时候,就恰到好处了。然后盖上打湿的纱布开始醒面。饺子皮擀的边缘薄中间厚,既不易把皮煮破,口感也是劲道十足。

饺子的内容——馅料,是除蘸碟外饺子的美味核心所在。饺子的馅料分荤馅和素馅。荤馅里面可以有海参、螃蟹、鲍鱼、牛肉、猪肉等。素馅可以有鸡蛋、玉米、韭菜、葱、马蹄等。然后各自有道理的搭配,便是上百种口味的馅料,投你所好。

而从美味的口感来说,猪肉的肥瘦结合是最香的馅料。猪肉首选糟头胛子肉,这种肉质地嫩脆,肥而不腻。其次,选做回锅肉的二刀肉,特点是嫩、脆、有劲道。肥瘦比例按照季节分配,夏天要七瘦三肥,冬天要六瘦四肥。既能保持口感,又能肥而不腻。

做馅时可先把肉切片,后切丝,最后切成肉沫,然后加入姜、香葱、蒜苗,或者加韭菜,少许味精进行搅拌。在包饺子之前,再将盐撒入(蒜苗、韭菜等遇盐会出水,包之前撒入,防止馅料稀释)。这样的饺子是既实又空,所谓实,是馅饱满,空则是肉粒与肉粒之间及馅与皮之间的间隙,造就了口感上的嚼劲,味道鲜美。

煮饺子也是大有学问,民间流传有一句谚语:“盖锅煮馅,揭锅煮皮。”

也就是说,煮饺子时,待到水沸时放入饺子,接着用漏勺沿锅边推饺子,直至饺子漂浮上来,这时候的皮基本熟了。然后加入凉的纯净水,加锅盖以煮沸后片刻(根据馅料的多少和皮的厚薄定时间),而后加入第二次凉水,加盖再煮。这次是在煮馅,如此两沉两浮,煮出来的饺子皮劲馅香。如果是自己家里包的饺子,一般皮厚馅多,可以添三次凉水,如果是煮超市买来的速冻饺子,时间再缩短些。

俗话说,饺子下酒,越吃越有。每到秋凉之时,我喜欢邀几位好友,拿三斤饺子,一斤煮、一斤蒸、一斤煎,边吃边喝白酒,特别是最后的一道煎饺子,外面酥脆,配上油辣子的香辣,一口半个饺子下肚,待到第二口,蘸料浸入馅料,想想就觉得满口香。酒量不觉也长了不少,直到半夜星阑,酒足饭饱,方才散去,真是人生一大快事。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