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长风
番茄越来越不好吃,也许不是你的错觉。
现在到超市去,几乎任何时候都能看到鲜亮、饱满的番茄在货架上整齐地陈列。卖相如此讨喜的番茄,在风味上却比不上小时候吃的那一口魂牵梦萦的原汁原味。
“小时候和爸妈去赶集,集市上近郊的农民把自己种的菜拿过来卖,卖完了就回家,去晚了就没有了。”家住河北的王晴回忆道。
多年前,这些最接近于原始交换的集市上所售卖的农产品里,蕴藏的是很多人怀念的那一口自然的味道,虽然那些蔬果的个头和卖相都不如今天摆在超市货架上的,可是果有果味、菜有菜味。西瓜是沙瓤的,甘甜解渴;桃子是软嫩的,满口香甜;就连最常见的西红柿,也是皮薄肉厚、甜中带酸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产品不再局限于时令,品种也有大幅提升,但我们却找不回以前的味道了。
说起番茄风味的改变,很多人下意识地将原因归结为化肥农药的滥用。事实真是如此吗?
对于很多人而言,“农家肥”是他们记忆中田间地头最初的肥料。出身农家的孩子常常跟着父母一起,从田里拉回成垛的秸秆,在屋后的小山坡上燃尽,再将这些珍贵的草木灰收集起来,待来年撒回土地上。
草木灰里充足的有机质和各种微量元素,对于蔬果来说必不可少。千百年来,朴素的农家都用“农家肥”给土壤补充有机质,让草木的残余反哺大地。
近几十年的农业发展让耕地上洒满了更方便的新型“无机肥料”(亦称“化学肥料”)。它的确有效提升了农作物的尺寸和产量,但其中微量元素的缺位影响了蔬果中维生素、可溶性糖、芳香物质等的形成,导致蔬果风味变得不如从前。
随着科学种植观念的普及,“化肥滥用”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但番茄的口感还是比不上儿时的味道。
那问题出在哪里?其实是现代的番茄品种已经和小时候的“判若两茄”。现在市面上流通的番茄,大多数是经过农业科技改良和调整之后的流水线品种,它们个头大、颜色鲜红,但味道平平。所以,现代农业育种的“改良”,是改变番茄味道的最大“元凶”。
番茄口味的改变,也是现代化商业逻辑的必然导向。
从农家走出來的女孩王晴说,过去自己家里种的农作物大多在家庭内部消化了,只有一部分吃不完的会流通到市场上,没有中间商的介入。但如今,农业种植趋向规模化,上游的农民和下游的消费者之间出现了一个中间人——经销商。
经销商会通过物流将外地的蔬果跨越数百甚至上千公里送到消费者手中,陕西的苹果、山东的番茄、河北的白菜都是一路跋涉才抵达北京的超市。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的增加,需要经销商承担更高的生鲜损耗风险,在经销商看来,蔬果耐储运、损耗小的特质远比口感更重要。农户的种植计划直接受经销商的批发需求影响,久而久之,口感好但不耐储运的品种就渐渐被淘汰出了大众市场。
此外,我们现在吃到的番茄,大多数都被要求在未成熟时采摘打包,是在货车摇摇晃晃的集装箱里由青转红的,人为地缩短了生长时间,味道也就没那么好了。
江苏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所长俞明亮曾表示:育种专家也很想为消费者选育口感品质更好的果品,但专家只能跟着经销商的需求走,把研究重点放在耐储运品种的选育上。而口感好和耐储运,两者往往是有矛盾的,一个品种要想兼具两大优点,育种的难度很大。
所以,目前市场上对蔬果口味拥有最高权力的,实际上是占据市场绝对主导地位的经销商。真的不怪番茄不努力,老品种都经不起颠簸,只能眼巴巴地留在原产地啦。
那么,你可能会问,我们还可以吃上以前那种酸甜可口、汁多味美的番茄吗?
答案是,可以。
过去,蔬果的生产受地域影响极大,“橘生淮北则为枳”,想要吃到一口千里之外的特色品种,只能“一骑红尘妃子笑”,用极高的运输和人力成本换口腹之欲的瞬间满足,普通人很难消费得起。
正是农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使得农产品的零售价格和运输成本都大幅降低。换言之,我们今天能够吃到便宜、新鲜、风味也不错的“六边形战士”番茄,其实是多年来各方努力的结果。
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在享受低廉价格的同时,开始对蔬果的风味提出更高的要求,出现了“现在的番茄没有番茄味儿”的抱怨。
农户和经销商也注意到了消费者的需求,开始重新培育口感好品质优的高端果蔬。这些高端果蔬已经占据了相当的市场份额,在电商平台上,价格高达600元/公斤的无锡阳山水蜜桃、268元/公斤的牛奶玉米,仍有愿意为之埋单的消费者,但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讲,这些蔬果太奢侈了。
如今,市面上有不少中高端品种的蔬果纷纷打出“找回儿时味道”的旗号,如新疆无核白葡萄、西湖国莲、海南冰糖心木瓜等,但是和菜市场中几块钱一斤的普通蔬果相比,动辄30元/斤起步的“童年味道”蔬果,还是让人在掏腰包之前要踌躇一番。
所以,你愿意为儿时的味道埋单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