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戏”创新“剧”精彩

时间:2024-06-18

陈丹

一票难求——因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声入人心》而走红,音乐剧演员郑云龙的戏剧演出票房持续火爆,票价也水涨船高。综艺节目的带动、大量粉丝的涌入,让音乐剧、歌剧、话剧等不同类型的线下演艺形态进入更多观众的视野。

业界有种说法,当“年人均GDP达到一万美元”时,音乐剧产业将迎来发展的转折点。对于舞剧、话剧或者一些小剧场戏剧来说,也是如此。根据艾瑞数据对中国线下娱乐行业的市场规模核算,中国线下娱乐连续多年保持约15%的年均增长率,2017年总体市场规模达到创纪录的3735.1亿元,2019年线下娱乐市场总体规模有望达到4900亿元。

“美国有两大娱乐板块,一个是百老汇,一个是好莱坞,百老汇和好莱坞在经济总量上旗鼓相当,甚至当电影票房下滑时,百老汇的营业能力却逐步上升。以此比对,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线下娱乐消费的巨大潜力。”上海文广演艺集团(SMG LIVE)总裁马晨骋对《综艺报》表示。

市场下沉 票房稳步增长

2020年,SMG LIVE将推出新版《剧院魅影》,计划前往全国12个城市巡演,而在16年前,《剧院魅影》刚刚来到中国时,只在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进行了演出。“从北京、上海,到明年的12座城市,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马晨聘感叹。票房体量增加,市场逐步下沉,或许是线下演出市场发展壮大最直观的表现。

根据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演出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18年北京市演出市场再创新高,演出场次、观众人数、票房收入分别增长至24684场、1120.2万人次、17.76亿元。其中,戏剧类和音乐类演出占据总票房八成,成为票房增长的主要来源。2018年,北京市戏剧类演出12217场,接近总演出场次的一半;吸引观众约467.7万人次;票房收入超6亿元,占据总票房的33.9%,已成为北京广大市民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日前也发布了2018年度上海市演出市场的相关数据:上海市共举办营业性演出场次30086场,其中,专业剧场演出7836场,旅游演出和演艺空间演出10033场,娱乐场所演出6335场,户外音乐节564场,评弹演出5318场。观众人次1613.5万,票房收入约18亿元,同比增加12.5%。

围绕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目标,拥有上海大剧院、文化广场、黄浦剧场、中国大戏院等39个剧场和展演空间的“演艺大世界——人民广场剧场群”正成为沪上最具标志性的演艺集聚区。2018年“演艺大世界”专业剧场完成演出2945场,占比37.6%,占上海市专业剧场的1/3,吸引观众197.8万人次,占比40%,是上海市演出密集度最高,演艺集聚效应最凸显的区域,剧场票房收入1.67亿元,占上海市的17.2%。

2018年《广东省演出行业年度发展报告》显示,去年广东全省演出市场收入约55亿元,比2017年增长了8%;全年票房收入为30亿元,比去年上升了16%;全年总场次约为10万场。在30亿元的年度总票房中,专业剧场票房占比43%,收入为13亿元,上升7%;演艺场馆(体育场馆、室内场地)占18%,收入为6亿元,上升50%;户外临建(演唱会、音乐节)占39%,收入为12亿元,比去年上升了12%。过去一年,作为演出主体的演出场所、演出经纪机构、文艺表演团体数目也有较大增长。

除了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的演出市场票房也增长迅速。一直以来北上广是线下演出的主力消费市场,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二线城市,如杭州、苏州、深圳、南京、哈尔滨等,也加入线下演出消费的大军中。“原先一个剧目很难演到两个城市,去外地巡演顶多也只能演一到两场,但现在能够演到一个礼拜。随着演出场次的增多,票房也同比增长,这是近年戏剧市场最大的一个变化。”马晨聘说。

90后带动文化消费

线下演出市场票房增长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90后的崛起,他们正成为驱动线下娱乐消费的核心力量。根据大麦网联合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共同发布的《中国现场娱乐消费洞察报告(2012—2017)》显示,从2012年开始,90后在现场娱乐消费人群中的占比迅速攀升;从2016年开始,90后在现场娱乐消费人群中占比近60%,其中,95后人群增长尤为突出,随着该部分人群消费力的提升,将逐渐成为现场娱乐消费的主力。

艾瑞发布的《2018年中國新生代线下娱乐消费升级研究报告》同样佐证了这一趋势,根据他们的研究数据, 90后、00后新生代在文化娱乐消费的占比已超过24.5%,高于70后、80后。90后、00后群体文化娱乐消费已经成熟,开始成为消费意愿最旺盛的群体。

记者采访了三位来自不同地区的90后戏剧观众,她们成长背景不同,但近年来都成为了剧院的常客。上海的嘉妮第一次接触戏剧是在2009年,她当时买了赖声川话剧《暗恋桃花源》最便宜的座位。彼时,偌大的剧院上座率并不高,她还被“赶到”了前面几排的位置。这几年来,嘉妮的戏剧消费主要以音乐剧和一些经典话剧为主,频次并不高。经典剧目和戏剧大家的作品仍旧是吸引她进入剧场的主要原因。

对于北京的Aki来说,看剧就像看电影一样,是她日常的娱乐消费之一。钟爱小剧场话剧的她,定期会在票务平台刷刷最近的演出。剧情介绍是她选择一部话剧的依据之一。此外,Aki认为每个剧场上演的话剧有一定的风格,因此,她也会重点关注自己喜欢的剧场。毕业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Aki在大学时期便接触到了小剧场演出,但直到工作后,有了经济能力,她才开始频繁地流连剧场。

除了戏剧演出,演唱会、密室逃脱也是嘉妮和Aki的日常娱乐活动。Aki告诉《综艺报》,对于她来说,三者体验不同。“小剧场的魅力在于近距离,可以看到演员的很多表情动作细节;去听音乐live,则有一种归属感,而且对于我喜欢的摇滚乐来说,现场更利于音乐表现;密室逃脱和角色杀则方便与本来不十分熟络的朋友一起玩,适合单位团建(笑)”。

来自浙江某县城的芫芫则和嘉妮、Aki喜欢的戏剧演出类型不同,她更偏爱戏曲,尤其是越剧。在大学时期,芫芫便成为了越剧票友,并经常参与学校越剧社的演出。毕业后,她经常趁着周末前往上海、杭州、宁波等城市观看越剧演出。

跨城观看演出,芫芫只是例子之一。马晨聘告诉《综艺报》,SMG LIVE很多剧目粉丝来自全国各地。到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看一场演出,甚至也成为很多游客的旅游规划之一。“以前局限演出发展的原因可能有交通、信息发布等方面,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家获取演出信息、接触到戏剧演出的方式越来越便捷。尤其对于90后、95后来说,他们信息的获取几乎和大城市的居民没有差异。因此,也可以说互联网的发展有助于文化演艺事业的拓展。”

提升行业原创力

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不同类型的演出形态、戏剧作品也全面开花。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在年轻人中口碑爆棚,两年多来在上海演出超过650场,累计票房1.3亿元(截至2月28日数据);传统曲艺与现代元素结合的评弹新作《林徽因》走遍大江南北,在海峡两岸巡演近60场;歌剧《檀香刑》2017年6月首演,目前在全国各地举行17场公演;电影影像与舞台创意融合的话剧《酗酒者莫非》也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哈尔滨等多个城市巡演。

《不眠之夜》改编自莎士比亚经典戏剧《麦克白》,《檀香刑》讲述的依旧是莫言笔下“高密东北鄉”的故事;《酗酒者莫非》改编自史铁生的中篇小说,《林徽因》再现了一代才女的传奇人生。对于这些作品来说,故事依旧是核心,但通过新的表达方式,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尤其对于年轻观众来说吸引力进一步提升。

在马晨聘看来,市场需求和行业创作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市场需求会推动行业创作,而好的话剧、歌剧、音乐剧作品也会拉动更多观众进入剧院。不过,相较于国外,国内戏剧的研发能力仍旧有待提升,尤其是在音乐剧以及像沉浸式戏剧这样的创新类型上,国内尝试不多,人才储备也较为薄弱。“但不管是民营单位还是国有机构,大家都在做这方面的努力,都希望把行业的原创能力提升到一定阶段。”

“《不眠之夜》,对上海来说、对全国来说,是一块线下娱乐消费的试金石。在它的测试下,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观众的需求也是巨大的。行业各方需要尽可能多地搞创作,出作品,扩容市场,让观众形成演艺娱乐消费习惯,才能更有利于行业未来的发展。”马晨聘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