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也谈全球化与文化例外

时间:2024-06-18

韩小凌

2016年于中国电影业而言,可能“拐点说”是出现最多的话题和论战要点;然而放眼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美国总统大选的特朗普高票当选以及英国脱欧公投显然在更高层面释放着某种信号,预示着世界发展走向和格局的某种变化。

有人会说,我们做电影而已,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干嘛?很抱歉,2017年的中国电影行业已经不是1993年或1999年的体量和影响力,大到产业格局、小到档期安排,都和国际政治经济局势有关。

1999年,中美两国于1999年11月15日签署了双边协议,使“入世”谈判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中国各行业正式参与到全球化经济模式中的一大步。电影曾经是影响到中美双边谈判进程的行业之一,再看看今天雄踞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的数据,也就可以理解为何美国谈判代表会那么计较电影方面的条件了。

回到当前,在全世界都能听到“反全球化”的声音。这一方面是因为全球化带来的工作机会外流及非法移民等问题,确实给原来的所谓发达国家带来经济及就业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全球化所伴随的低成本扩张、低价竞争、产品趋同等问题,也导致很多有特色、品味独特、相对区域化的产品消失。

2003年,笔者曾在一位旅行途中偶遇的瑞典女孩口中听到这种言论,她提到瑞典正在消失的一些本土香肠,这些有着地域特色和历史的特产正在被从德国成批进口的低价产品所取代。

现在麦当劳、汉堡王、星巴克等餐饮品牌在发达国家几乎已经无所不在,大量本土家庭经营的小餐馆越来越难以为继。同样,服装制造业、手工制鞋、皮具等有更强民族特色和文化品位的产品,也被价格低廉但毫无特色的流水线产品挤压而逐步消失……

再看电影业。当一切都以投入产出、规模效益和价格等纯粹的经济学指标衡量时,“好莱坞模式”自然成为全世界电影业唯一成功的模式。好莱坞早已不以美国及北美地区为主要收入来源,海外市场收入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视听产品是美国仅次于航空产品的第二大类重要出口商品。他们能够在全世界售卖的制胜法宝,正是类型片的创作和营销模式。当然,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所带来的优势也是重要原因。

可是,电影——尤其是那些浸润着本国深厚历史和文化的电影,是不是至少应该像一件融汇了本民族审美和工艺的服装,或者一盘口味独特的香肠那样值得被保存、保护和珍惜呢?

在世贸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美国以产品贸易自由流动原则为由,指责欧洲国家对本国文化产品补贴过多;而欧盟发表了旨在保护欧洲视听工业的《共同行动纲领》,要求把文化产品排除在“商品”和“服务”范畴之外,使之享有“文化例外权”。虽然最终“文化例外”没能正式写入WTO文本,但谈判最终认可了欧盟继续对电影业等文化领域进行补贴的做法。

距离2018年彻底结束的“WTO过渡期”只有一年了,如果想像法国那样高举“文化例外”大旗勇猛地保护自己的文化,重新谈判也许不可能;但我们是否可以用一些行业内的方式和态度来为电影文化多样性、多层次做一些努力呢?哈利·波特好看,变形金刚炫酷,一如麦当劳、肯德基对小孩子的吸引力,可这个世界的下一代倘若只识麦当劳和肯德基,难道不是人类的悲哀吗?更何况,電影无论在哪个国家都不只拥有“商品”这一个属性,其文化、艺术属性无人能够否认。

经济全球化理念影响世界几十年,到2016年遭遇了巨大质疑声和反对声,包括全球化最大的受益国美国。那么,未来的中国电影是能像某些国家的电影在“外患”面前找到自己的出路,做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还是像世界多数国家那样名存实亡?无论哪一种未来,都取决于今天的中国电影人——产业振兴责无旁贷。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